跳转到内容

擊壤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擊壤村(英語:Kik Yeung Tsuen),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大陂頭的一條已拆卸村落,1955年落成,於1982年清拆,只有27年歷史。擊壤村的原範圍覆蓋朗屏邨南面小部份、富來花園和俊賢坊遊樂場。擊壤村原是十八鄉鄉事委員會的成員。

歷史

自20世紀初起,從廣州一帶來港的貧民於元朗新墟大橋村之間的一片曠地搭建木屋居住和設立工場,是為廣興園。[1][2]和平後,廣興園已發展成十八條大小街道,有數十間店舖,159間木屋,400多戶共2,600多人居住。[3][4]1947年,商紳黃福康購入該幅地皮。1950年代初,業主計劃清拆十八街發展新式市場和樓宇,居民組織「元朗廣興園十八街巷反對遷拆聯會」與業主周旋,進行多次談判。[5][6][7]十八街大部份居民不願意遷進黃氏新建的平房大廈,即泰豐街康樂樓,認為徙置單位太小及不利農商業,要求業主按1951年承諾於原址分階段重建新平房。[8][9][10][11][12]清拆期限於1954年年底屆滿,業主訴諸田土廳以法律解決事件,期間有地盤工人與居民發生衝突。[13][14][15]1955年1月,居民與業主和元朗理民官惠柳新經過多番磋商終獲得安置方案,部份居民按原定計劃遷入康樂樓;另一批居民自建新村,由業主承擔搬遷費用七萬多元,政府則撥出大陂頭九龍巴士廠(現今元朗廣場)後面的官地建村。[16][17][18][19]1955年1月,新村興建工程動工,分四期進行。廣興園原址後來重建成康莊市場,於1957年開幕。[20]

擊壤村村名出自農民歌謠《擊壤歌》,寄語村落安居樂業、自給自足。[21][22]擊壤村坐落於橫洲河(又名大陂頭河)河畔鹹田壆,面積約有16萬平方呎,四周是鹹水稻田和魚塘。村口有小路連接元朗大馬路,路口即為元朗肉商聯合屠場。擊壤村建有121間用沙磚堆砌的單層瓦頂平房,可容納1,000多名居民入住。大部份平房為每兩間相連,每間平房有廚房、睡房、客廳和天井,有電力和自來水供應,村內有公廁。政府發出臨時官地牌照予擊壤村,居民須每年繳交牌費。1955年6月2日,擊壤村舉行開村典禮,由新任元朗理民官李作新主持,港督葛量洪爵士亦曾於當日早上巡視新村。[23]1957年,擊壤村舉行村務大會選出正副村長,並正式加入十八鄉鄉事委員會。[24]

1960年,中華基督教會元朗堂從元朗舊墟遷到擊壤村,真光小學新校舍亦於1963年在村內落成。1969年,擊壤村成立花炮會,多年來組織村民參與元朗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有飄色、舞獅、花車表演。

朗屏邨悅屏樓周圍是擊壤村北村原址

擊壤村為處低窪地帶,受水災困擾,居民自發築提和建水閘保障性命財產。1963年,政府計劃興建元朗主明渠、元朗北明渠及道路,橫洲河將改道,須清拆擊壤村十二間村屋,擊壤村一分為二,渠上有行人橋連接兩村。政府最初只為此等臨時房屋提供英泥和白米作賠償,沒有任何安置安排,百多名居民面臨流離失所的威脅。[25][26]經居民向各界申訴後,清拆村屋減至七間,受影響居民在北村重建家園。[27]1969年,政府因擴建馬路再清拆三間村屋,受影響居民徙置到元朗新區[28][29]1960年代末,擊壤村村口一帶土地被用作新市鎮發展,政府將現今元朗(西)巴士總站旁的一條道路命名為擊壤路,而該路路口正正是擊壤村建村時從元朗大馬路進村的村路入口。

1981年,政府宣佈將收回擊壤村全部地皮,發展公共房屋。居民曾要求政府撥地重置村落,但政府以土地屬官地為由拒絕,並決定將大部份村民安置到新落成的水邊圍邨,有些安置在臨時房屋區[30][31]1982年4月,大批居民因不滿房屋署賠償聚集在村口抗議,與在場警員對峙,清拆行動不成功。[32][33]1982年6月,南北兩村相繼清拆,有131戶共558人、一間商店、11個工場、兩個豬欄、 12個雞場受影響,居民再度激烈抗議並與清拆人員發生衝突,有村民被抬走。[34][35][36][37]擊壤村北村地段後來建成朗屏邨,南村地段則建成富來花園和俊賢坊遊樂場。

知名居民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子羽. 香港掌故 - 五十年前的廣興園.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5. 
  2. ^ Tere Wong. 跑遊元朗 (30) - 廣興園十八街 康樂樓 康莊市場 擊壤村.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3. ^ 廣興園十八街業主招待記者入元朗參觀詳細解釋須要拆建原因及所收租值業主住客間已進行談判漸入和平解決階段. 華僑日報,. 1954-11-12. 
  4. ^ 元朗十八街居民登記共二千六百餘人居民代表今晨再晉謁理民府官. 華僑日報. 1954-11-22. 
  5. ^ 元朗十八街業主黃福康談新墟改建大計劃. 香港工商日報. 1954-11-03. 
  6. ^ 元朗廣興園三千居民前晚召開全體大會成立反對遷拆聯會代表交涉. 香港工商日報. 1954-11-04. 
  7. ^ 元朗十八街拆遷事件 住客業主兩方面已同意舉行談判. 工商晚報. 1954-11-10. 
  8. ^ 元朗十八街住客仍堅持不願遷移 準備住客遷住新樓將完成. 工商晚報. 1954-11-24. 
  9. ^ 元朗十八街拆遷三方面談判仍無結果業主表示祗能安置有租單居民業主住客雙方定星期一再談判. 華僑日報. 1954-11-27. 
  10. ^ 元朗十八街遷拆問題關鍵在安置全部居民主客昨日在港會談互相提出條件未獲具體解決辦法明日再度談判. 華僑日報. 1954-11-30. 
  11. ^ 元朗廣與園十八街遷拆主客談判仍無結果雙方認為對方條件不合理談判己陷僵局. 華僑日報. 1954-12-02. 
  12. ^ 元朗十八街反遷拆聯會具呈新界各主管當局瀝陳苦況求緩拆緩遷. 華僑日報. 1954-12-17. 
  13. ^ 元朗廣興園糾紛 業主僱工鋪填泥地 居民與工人衝突. 香港工商日報. 1954-12-19. 
  14. ^ 元朗廣興園遷拆事循法律途徑解決業主控告反遷拆會負責人. 華僑日報. 1955-01-15. 
  15. ^ 元朗十八街遷拆事件惡化業主提七項條件今日再展開談判. 華僑日報. 1955-01-16. 
  16. ^ 元朗十八街拆遷糾紛經法庭審訊圓滿解決全部住客在正月十六日遷出業主依照商定辦法補搬遷費. 華僑日報. 1955-01-18. 
  17. ^ 元朗十八街住戶遷入新樓者登記編號 自行搭屋申請者甚衆. 香港工商日報. 1955-01-21. 
  18. ^ 元朗十八街拆遷期近住客均感覺覓地維艱希望「反拆遷聯會」繼續為大眾服務. 華僑日報. 1955-01-28. 
  19. ^ 廣興園十八街居民大陂頭興建新居第一批建屋十八間已批准六十三間一月後繼續興建. 華僑日報. 1955-01-30. 
  20. ^ 元朗墟康莊市場 定本月底開幕. 香港工商日報. 1957-09-12. 
  21. ^ 元朗鹹田壆闢新村 計劃蓋屋一百間. 香港工商日報. 1955-01-30. 
  22. ^ 安置元朗十八街二千居民大陂頭新村初期工程完成第二期建屋計劃下月亦可竣事新界民政署長彭德將巡視新村. 華僑日報. 1955-02-21. 
  23. ^ 元朗擊壤村昨開幕 鼓樂喧天村民雀躍. 香港工商日報. 1955-06-03. 
  24. ^ 擊壤村選正副村長. 華僑日報. 1957-10-22. 
  25. ^ 十八鄕擊壤村十弍戶村民彷徨聯呈理民府鄉事會請收回成名. 華僑日報. 1963-04-21. 
  26. ^ 擊壤村十二戶被拆 面臨流離失所請求合理安置. 華僑日報. 1963-11-25. 
  27. ^ 元朗擊壤村拆屋事已獲解決. 大公報. 1964-03-07. 
  28. ^ 理民府強遷該村三家人並限期全村登記元朗擊壤村民維護居住權利村民支持被遷者並促當局說明登記意圖. 華僑日報. 1970-02-26. 
  29. ^ 元朗擊壤村 三屋被拆毀. 華僑日報. 1970-02-26. 
  30. ^ 全村百五十戶獲通知明年遷拆十八鄉擊壤村居民要求港府撥地建村當局稱村民將遷入水邊圍邨或臨時房屋. 大公報. 1981-10-07. 
  31. ^ 擊壤村民重申重建村屋將聯同鄉議局等向理民府交涉. 大公報. 1982-03-31. 
  32. ^ 由於未獲合理賠償擊壤村逾百名村民阻止房署人員拆屋清拆行動可能延至下月. 大公報. 1982-04-28. 
  33. ^ 房署拆元朗擊壤村村屋 官民未達成協議 清拆期延至下月. 香港工商日報. 1982-04-28. 
  34. ^ 元朗擊壤村 今日將清拆. 華僑日報. 1982-06-10. 
  35. ^ 淸拆擊壤村受阻擾數戶村民曾拒遷離. 工商晚報. 1982-06-10. 
  36. ^ 元朗擊壤村昨清拆 16名村民與警對峙. 香港工商日報. 1982-06-11. 
  37. ^ 擊壤村木屋昨清拆部分村民與警對峙一女子被帶走一名警員受傷. 大公報. 1982-06-11. 
  38. ^ 擊壤村深夜械刧 恒香茶樓東主被刧五百餘元. 華僑日報. 195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