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豨
昌豨[1](?—206年),本名「昌霸」,一作「昌務」[2],中國東漢末年泰山郡人[3],是臧霸所率領的“泰山寇”成員之一[4]。但在曹操的兗州時期受人誘使,不久曹操收復臧霸等人後不停地打壓他,以致其只能在徐州的東海郡昌慮縣垂死掙扎,走進悲慘的結局。
生平
於黃巾起義時隨臧霸投靠陶謙[5],後陶謙逝世[6],與臧霸等自成一股勢力,期間進攻彭城王劉和[7]。後於197年與呂布同盟。
在曹操管理兗州的時間段裡,有位叫炅母的部民與昌豨串通,但被呂虔迅速平定。[8]
建安三年臘月(合199年),呂布被滅之後,與臧霸等人共同歸順曹操,曹操委授青、徐二州一帶領地封賞之厚遇,協防東邊防備據青州北部的袁紹之長子袁譚的軍勢攻擊,但唯獨昌豨沒有任命當地官職的記載[9],不過曹操有另設昌慮郡(原屬東海郡的縣)[10],應是昌慮郡太守[11]。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昌豨響應劉備的勸誘,據東海郡一帶領數万兵叛變,被曹操迅速平定。[12]
同年的官渡之战后昌豨又再反叛,張遼跟隨夏侯淵討伐之,圍之數月至次年(201年)[13]仍行動未果,糧秣將盡。當時諸將認為要退兵重整,但張遼看出昌豨的消極抵抗,便隻身去見昌豨,在張遼的誘使[14]下昌豨答應投降。張遼知道後,又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坦誠相對,遂投降曹操。(《張遼傳》)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剿滅袁紹勢力之後的八月[15],昌豨再度叛亂,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他,臧霸從征[16],不克,曹操再派夏侯淵助陣,三人協力攻下十餘屯營[17]。最終昌豨由於承受不住,加上于禁與他是舊交,便向其投降,但卻被不顧眾議的于禁自行以軍法[18]揮淚斬殺。曹操聽說後不禁为昌豨哀悼。(《于禁傳》)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于禁最終追諡“厲侯”是因為對昌豨的不義。[20]
參考文獻
- ^ “豨”音“xī”,清·段玉裁《說文》注:“豨豨、走皃。以其走皃名之曰豨。方言。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豭。”
- ^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初平中,天下大亂,和為賊昌務所攻,避奔東阿,後得還國。」
- ^ 首領臧霸為泰山郡華縣人,其兄弟孫觀為泰山郡人,與昌豨有舊的于禁亦是泰山郡鉅平縣人,因此昌豨亦與二人同郡。
- ^ 《魏武紀》:太山臧霸、孫觀、吳敦、尹禮、昌豨各聚眾。
- ^ ;《臧霸傳》: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遂收兵於徐州,與孫觀、吳敦、尹禮等並聚眾,霸為帥,屯於開陽。
- ^ 《三國志·陶謙傳》:(興平元年,194年)是歲,謙病死。
- ^ 《後漢書·彭城王傳》:初平中,天下大亂,和為賊昌務所攻,避奔東阿,後得還國。
- ^ 《呂虔傳》:太祖在兗州,闻虔有胆策,以为从事,将家兵守湖陆。襄賁校尉杜松部民炅母等作亂,與昌豨通。太祖以虔代松。虔到,招誘炅母渠率及同惡數十人,賜酒食。簡壯士伏其側,虔察炅母等皆醉,使伏兵盡格殺之。
- ^ 《臧霸傳》載『霸為琅邪相,(吳)敦利城、(尹)禮東莞、(孫)觀北海、(孫)康城陽太守』,無昌豨。
- ^ 10.0 10.1 【《後漢書·郡國志三·徐州》東海郡〖昌虑縣〗有蓝乡。】【《晉書·地理志下·徐州》東海郡漢置。統縣十二,戶一萬一千一百。……朐、襄賁、利城、贛榆、厚丘、蘭陵、昌慮、合鄉、戚】
- ^ 《魏武紀》:(呂)布敗,獲霸等,公厚納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瑯邪、東海、北海為城陽、利城、昌慮郡。
- ^ 【《魏武紀》: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蜀志·先主传》:「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
- ^ 《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六》
- ^ “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
- ^ 《三國志·魏武紀》載曹操於秋八月征討海賊時屯兵淳于至次年春二月;又《于禁傳》載昌豨被處死時曹操屯兵淳于,又《樂進傳》載曹操於同一年上表漢獻帝贊樂進、于禁、張遼三人後,禁因此任虎威將軍,同時曹操廢置昌慮郡,因此時間歸化於此。
- ^ 《臧霸傳》:又與于禁討昌豨
- ^ 《魏志九·夏侯淵傳》:昌狶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并力,遂擊狶,降其十餘屯,狶詣禁降。
- ^ “围而后降者不赦”
- ^ 《魏武紀》:割東海之襄賁、郯、戚以益瑯邪,省昌慮郡。
- ^ 臣松之以為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