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杨树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树达
杨树达标准照,摄于1952年
性别
出生1885年6月1日
 大清湖南省长沙
逝世1956年2月14日 (70岁)
 中国湖南省长沙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程度
  • 1890年,从其父杨孝秩读书。
  • 1897年4月,入长沙北门外之湘水校经堂。10月考取时务学堂。
  • 1900年,入求实书院。
  • 1902年,求实书院肄业。
  • 1903年5月,入校经堂肄业。
  • 1905年9月,入东京宏文学院大分校普通第二班学习日语。
  • 1907年11月,宏文学院普通中学毕业。
  • 1908年,入正则学校学习英语。3月,考取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 1909年3月,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8月,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学习。
  • 1911年,武昌起义,清廷官费停发,被迫退学回国。
经历
    • 1911年,任湖南教育司图书科科长。
    • 1912年,改任湖南图书编译局编译员,兼任楚怡工业学校英文教员及湖南高等师范学院教务长。
    • 1913年9月,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国文法教员。
    • 1915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 1916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 1920年9月,至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任职。10月,任女子高等师范学院附属女子补习学校国文教员。
    • 1921年2月,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法教员。
    • 1922年12月,任教育部编审员。
    • 1923年3月,任北京高等农业专门学校教员。
    • 1924年3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
    • 1925年2月,任教育部编审处编审员。
    • 1926年9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 1937年8月,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 1942年9月,为教育部部聘教授。
    • 1948年3月,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53年1月,任湖南省文史馆馆长。调至湖南师范学院任教。
    • 1955年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哲学社会科学部,1955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人文及社会科学组,1948年第1屆)

杨树达(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号积微,晚年号耐林翁,男,湖南长沙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中华民国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平

1885年4月9日生于长沙北门正街宗伯司臣坊侧之赁居。

1890年从其父杨孝秩(字翰仙)读书。

1897年4月,入长沙北门外之湘水校经堂,学习算学地理英文等。10月考取陈宝箴黄遵宪谭嗣同等创办的时务学堂,时梁启超任学堂中文总教习,受业于他。

1898年8月,戊戌政变,时务学堂解散。

1900年入求实书院学习经史及算学。

1902年求实书院肄业。仿阮元《诗书古训》体例,始辑《周易古义》。1902年求实书院改为湖南大学堂

1903年湖南大学堂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先生去院家居,问经学于胡元仪。5月,应湖南省院试,名列第一。入校经堂肄业。

1905年湖南巡抚端方派留学生赴日本,与伯兄楊樹穀同被录取。9月,入东京宏文学院大冢分校普通第二班学习日语。

1907年11月,宏文学院普通中学毕业。

1908年入正则学校学习英语。3月,考取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1909年3月,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8月,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学习。

1911年武昌起义,清廷官费停发,被迫退学回国,任湖南教育司图书科科长。

1912年改任湖南图书编译局编译员,兼任楚怡工业学校英文教员及湖南高等师范学院教务长。

1913年9月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国文法教员。

1915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1916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1918年3月辑《老子古义》。

1919年始撰《马氏文通刊误》及《中国语法纲要》。

1920年9月,至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任职,兼任北京师范学校国文法、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日文教员。撰写《国语辞典》之“编辑大例”、“采集方法大要”及有关辞条。10月,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女子补习学校国文教员。12月,撰《韩诗内传未亡说》。

1921年2月,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法教员。始撰《高等国文法》。3月,始撰《古书疑义举例续补》。9月,始輯《説苑》、《新序》疏證。

1922年4月,始撰《词诠》。11月,始撰《长沙方言考》。《老子古义》出版。12月,任教育部编审员。

1923年3月,任北京高等农业专门学校教员。6月,《国文法讲义》编讫。9月,教育部改为名誉审定员。

1924年3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10月,取《荀子》“积微”二字名其居。

1925年2月,任教育部编审处编审员。3月,《汉书补注补正》出版。6月,《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刻成。

1926年9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2月,撰《孟子学说多本子思考》。

1928年1月,草《古书校读法讲义》。10月,《词诠》出版。11月,《老子古义》增订本出版。

1929年1月,梁启超在京病逝,次月以弟子礼执绋送葬,并撰《时务学堂弟子公祭任公师文》。10月,撰写《汉史探》。

1930年1月,撰《国文中之倒装宾语》。《周易古义》出版。6月,日本学界以庚子赔款邀请,先后参观日本及朝鲜各大学和图书馆,并会见学界同人。7月,《高等国文法》出版。

1931年2月,《马氏文通刊误》出版。3月,编次《长沙方言考》。6月,始草《汉俗考》。11月,撰《端方陶斋藏砖记跋》。

1932年4月,撰《汉书所据史料考》。5月,增补《古书之句读》为《古书句读释例》。

1933年4月,《中国修辞学》出版。11月,《汉代婚丧礼俗考》出版。12月,《古声韵讨论集》出版。

1934年3月,《古书句读释例》出版。4月,《论语古义》出版。

1935年6月,“大学丛书”本《高等国文法》出版。10月,始撰《长沙方言续考》。

1936年6月,始写《汉书窥管》。章太炎病逝,撰挽词哀悼。

1937年2月,《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出版。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举家返湘。8月,应邀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0月,随湖大疏散至湘西。

1939年7月,始撰《春秋大义述》,阐述《春秋》“复仇”、“攘夷”大义。

1940年11月与曾运乾黄子通发起《文哲丛刊》杂志。

1941年1月,《文哲丛刊》出版,首期载其《读<甲骨文编>记》。2月,整理《汉书窥管》。

1942年4月,获教育部学术审议会著作二等奖。9月,为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3年2月,始著《论语疏证》,至4月初稿撰讫。8月,校《文字学讲义》。11月,校补《文字学》。12月,《论语疏证》石印本出版。

1944年1月,《春秋大义述》出版。11月,始写《甲文蠡测》。

1945年2月,《甲骨文蠡测撷要》讲义本撰成。4月,兼职国立图书编译馆

1947年7月,教育部学术审议会议决部聘教授续聘。11月,湖南省文献会拟修湖南省志,聘请撰写《艺文志》。

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4月教育部学术审议会决定杨树达古文字研究得二等奖。至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大学访问讲学。9月,赴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纪念会及院士会议,会晤陈垣傅斯年余嘉锡等旧友。11月,赴中山大学作短期讲学。

1949年5月,自广州返抵长沙。8月,教授会推举先生等三人往见湖南省代主席陈明仁,促进和平。9月,人民政府接管湖南大学。应《民主报》之邀撰《实事求是》一文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950年2月,整理《金文说》粗讫。9月,始写《积微居回忆录》。10月,湖南省文物委员会聘为委员。中国科学院聘为语言文字组专门委员。

1951年1月,《回忆录》写讫。9月,始重订补《文字形义学讲义》。当选新史学研究会理事。

1952年3月,校《甲文说》。6月,《中国语文》杂志社聘为特约撰稿人。11月《积微居金文说》出版。12月,以人民代表身份出席湖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整理《积微居读书记》,补撰《汉书窥管》。

1953年1月,任湖南省文史馆馆长。调至湖南师范学院任教。10月,校《卜辞琐记》及《小学述林》。11月,获《历史研究》编委提名。中国科学院拟调进京。12月,《淮南子证闻》出版。

1954年2月,辞谢中国科学院进京之请。4月,《积微居小学述林》出版。6月,《积微居甲文说》出版。9月,校《高等国文法》。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在京召开,被选为委员,因病未能出席。《耐林廎甲文说》、《词诠》相继出版。1954年,中国史学会公布第一届理事会名单,郭沫若担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担任副主席,他担任理事[1][2][3]

1955年1月,《古书句读释例》出版。《中国修辞学》出版。2月,列席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当选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湖南省人大会议。3月,《论语疏证》出版。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出席湖南省人大六次会议。7月,《汉书窥管》出版。8月,《中国修辞学》改名《汉文文言修辞学》再版。任高教出版社特约编审。10月,在京参加国庆观礼。参加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举办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接受哲学所《盐铁论校注》、语言所《说文今语疏证》项目。11月,离京返湘。12月,笺释《盐铁论》。

1956年1月,笺释《盐铁论》。2月《盐铁论笺释》初稿撰讫。14日,病逝。[4][5][6]

著述要目

专著

  • 《中国语法纲要》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1925年家刻本。后收入《古书疑义举例五种》,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又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汉书补注补正》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北京师范大学丛书》。
  • 《词诠》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再版。又例为《杨树达文集》之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老子古义》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1926年再版,1928年增订出版。又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书之句读》1928年文化学社出版。
  • 《高等国文法》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大学丛书》,1935年改订出版,1955年重版。后收入《汉语语法丛书》,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年上海书店影印版。
  • 《周易古义》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后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马氏文通刊误》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33年再版。1958年科学出版社校订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积微居文录》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中国修辞学》(《汉文文言修辞学》)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195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55年科学出版社再版时改名《汉文文言修辞学》。1969年台湾世界书局以《中国修辞学》之名出版。1980年中华书局以《汉文文言修辞学》一名出版。现列为《杨树达文集》之一,仍题《中国修辞学》,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声韵讨论集》1933年好望书店出版。
  • 《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群书检目》1934年好望书店出版。
  • 《论语古义》1934商务印书馆出版。
  • 《古书句读释例》即《古书之句读》增订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校订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科学出版社增订出版。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
  • 《春秋大义述》1943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
  • 《积微居金文说》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
  • 《淮南子证闻》195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积微居小学述林》1954年中国科学院出版。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
  • 《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1954年中国科学院出版,后收入《杨树达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耐林廎甲文说·卜辞求义》1954年群联出版社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论语疏证》1943年石印本。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汉书窥管》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现列为《杨树达文集》之十,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盐铁论要释》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现收入《杨树达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积微居读书记》196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
  • 《积微居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现列为《杨树达文集》之十七,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现列为《杨树达文集》之九,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7]

论文

译著

  • 《儿童个性之研究》1920年出版。

评价

外界对杨树达的评价

  • 黄侃:“北京治国学诸君,自吴检斋钱玄同外,余(季豫)、杨二君皆不愧为教授”[8]
  • 陈寅恪:“汉事颛家,公为第一,可称‘汉圣’”,“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此为学术界之公论,非弟阿私之言。”“论今日学术,公信为赤县神州文学、音韵、训诂学第一人也。”[9]
  • 刘半农:“近来研究中国文法者,当以杨树达为第一。”[10]
  • 钱玄同:“君治学语必有证,不如湖南前辈之所为。而做人则完全湖南风度也。”[11]
  • 郭沫若:“就整个言之,我兄于文字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12]

鲁迅有两篇文章提及「杨树达」,分别是《记杨树达的袭来》和《关于杨君袭来的辨证》,卻非本條目主角。文中指出:「原來是一個和教員的姓名完全相同的學生」。

杨树达对其他学者的评价

  • 陈寅恪,杨树达在日记中写道:“陈寅恪寄示所著《元白诗笺证稿》,连日阅之。既博且精。诗家笺注从来未有也。”“阅《岭南学报》陈寅恪说唐诗文字,鞭辟入里,令人解颐。”[4]
  • 黄侃,杨树达在日记中写道:“季刚于《说文》烂熟,然其所推论之孽乳先生多出于悬揣,不足据信。大抵此君读书多而识解不足,强于记忆而弱于通悟。”“季刚受学于太炎,应主于实事求是,乃其治学力主保守,逆转为东吴惠氏之信而好古。……世人皆以季刚不寿未及著书为惜,余谓季刚主旨既差,虽享伏生之年,于学术空无多增益也。”“无周公之才,既骄且吝;受章君之教,不皖而吴。”[13]
  •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符定一,杨树达在日记中写道:“京中设文史馆,乡人某任馆长,某乃妄人,不识一字。果有其事,亦足轻朝廷,羞天下之士矣!”[14]
  • 对于曾经同在湖南大学教书的杨荣国谭丕谟,杨树达在回忆录中写道:“本校文学院长杨荣国发布文字于《新建设》杂志,引金文甲文错误百出。”“谭丕谟并《中苏条约》极浅之文字看不通,亦评六级。余提议应减,无人见信也。平心论之,余评最高级,决不为少;而与杨荣国、谭丕谟同级,则认为一种侮辱也。”[15]

家族

  • 父:杨孝秩
  • 妻:吴氏(1920年10月病逝,生三子,為杨德洪、杨德骧、杨德鑫)、张家祓(字毅君,繼室,婚于1921年。其父为张训钦。张家祓生三子两女,三子为杨德豫、杨德庆、杨德嘉)
  • 兄:楊樹穀
  • 子(6人):杨德洪(1912年8月生)、杨德骧、杨文玄(杨德鑫,1919年3月生)、杨德豫(1928年12月12日─2013年1月23日[16])、杨德庆(?年10月10日生)、杨德嘉(1933年)
  • 女(2人):杨德娴(丈夫袁久坚)、杨德纯(丈夫周铁铮
  • 侄:杨伯峻 ……
  • 孙:杨逢彬……
  • 曾孙:杨柳岸……[17][18][19][20][21][22][23][24]

参考文献

  1. ^ 钱蓉主编. 观点 历史200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06: 6. ISBN 7-211-05020-9. 
  2. ^ 戴学稷,徐如编. 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续编. 2009.11: 301. 
  3. ^ 张蓬舟张仪郑编辑. 1955人民手册. 大公报社. 1955.01: 417. 
  4. ^ 4.0 4.1 《积微翁回忆录》
  5. ^ 杨逢彬:《湖湘文库·积微居丛书》前言
  6. ^ 《杨树达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7.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余嘉锡 杨树达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8. ^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桑兵 《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9. ^ 《书屋》二〇〇二年第九期杨逢彬: 陈寅恪和杨树达的一些信函
  10. ^ 钱玄同参与《刘申叔先生遗书》编纂始末发微. [200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1). 
  11. ^ 《积微翁回忆录》一九三九年廿一日条
  12. ^ 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4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 ^ 日记里的杨树达[永久失效連結]
  14. ^ 杨树达儿辈们遭遇的“革命”. [200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8). 
  15. ^ 杨树达的屈辱. [200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6). 
  16. ^ 知名翻譯家楊德豫去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京報2013年1月24日
  17. ^ 杨德嘉,杨树达儿辈们遭遇的“革命”,文史精华2005年第4期. [200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8). 
  18. ^ To philomathes的人. [200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09). 
  19. ^ 杨逢彬,杨树达先生之后的杨家(一),东方早报,2010-01-17. [201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20. ^ 杨逢彬,杨树达之后的杨家(二),东方早报,2010-02-21
  21. ^ 杨逢彬,杨树达先生之后的杨家(三),东方早报,2010-03-21. [2011-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22. ^ 杨逢彬,杨树达之后的杨家(四),东方早报,2010-06-20
  23. ^ 杨逢彬,“天下第一班”及其他,东方早报,2011-04-24
  24. ^ 杨逢彬、杨柳岸,近世训诂学巨子 ———记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杨树达,世紀2008年4月总091期(2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