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郡,中國西晉时设置的郡。
建置沿革
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進封南宮縣王司馬承為武邑王[1],分長樂國置武邑國,屬冀州,治武邑縣(今河北省武邑縣),領武邑、武遂、觀津三縣,後析置武強縣。晉惠帝时期,武邑王薨,無後,武邑郡成為長樂國的支郡[2]。
十六國時期,武邑郡相繼為後趙及其殘存勢力(314年-354年)、前燕(354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後燕(384年-396年)所有。[3]
北魏時,勃海郡阜城縣改屬武邑郡,武強縣併入武邑縣,觀津縣改稱灌津縣。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復置武強縣。[4]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廢武邑郡,省併武邑、武遂、灌津三縣,武強縣劃入長樂郡,阜城縣劃入勃海郡。[5][3]
人口
- 東魏孝靜帝武定中(543年-550年),武邑郡有29775戶,144579口。[4]
行政長官
武邑內史(289年-314年)
- 邵存,魏郡安陽人,西晉末為武邑內史,後前往濟南郡堅守黃巾固,太興三年(320年)又假武邑太守,次年南奔途中被殺。[6][7]
武邑太守(314年-318年)
武邑內史(319年-330年)
武邑太守(330年-556年)
國主
- 武邑王司馬承,289年-290年代在位。
- 赵公石勒,318年-319年在位,武邑郡為趙國封內的十三郡之一。
- 赵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武邑郡為趙國封內的二十四郡之一。[17]
註釋及徵引文獻
- ^ 《晉書》卷3〈武帝紀〉:「〔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宮王承為武邑王。」
- ^ 《太平寰宇記》卷63〈河北道·冀州〉:「晉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為長樂國,立孚曾孫佑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觀津三縣為武邑國,以封南宮王承為武邑王。惠帝時,承薨無後,省還長樂。」
- ^ 3.0 3.1 牟发松等,2017,《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4.0 4.1 《魏書 卷一百六上 地形志二上第五》
- ^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 ^ 《晉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 ^ 《資治通鑒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
- ^ 《魏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 ^ 《魏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 ^ 《魏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 ^ 《魏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 ^ 《魏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 ^ 13.0 13.1 《魏書 卷九十四 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 ^ 《魏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 ^ 《魏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 ^ 《北齊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
- ^ 《晉書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并前……武邑……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戶二十九萬為趙國,封內依舊改為內史。”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