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崎玲於奈
江崎玲於奈 | |
---|---|
出生 | 大日本帝国大阪府中河内郡高井田村(現東大阪市) | 1925年3月12日
国籍 | 日本 |
母校 | 東京帝國大學 |
知名于 | 江崎二极管 量子穿隧效應 |
奖项 | 仁科芳雄獎(1959) 日本學士院獎(1965) 諾貝爾物理學獎(1973) 文化勳章(1974) IEEE榮譽獎章(1991) 日本國際獎(1998) 勲一等旭日大綬章(1998)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半導體物理學 凝態物理 |
机构 | 川西機械製作所 IBM 筑波大學 芝浦工業大學 横滨药科大学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江崎 玲於奈 |
假名 | えさき れおな |
平文式罗马字 | Esaki Reona |
江崎玲於奈(日语:江崎 玲於奈/えさき れおな Esaki Reona ?;英語:Leo Esaki,1925年3月12日—),日本物理学家,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横滨药科大学校長。文化勳章、勲一等旭日大綬章表彰。
江崎是诺贝尔物理学奖(1973年)暨IEEE榮譽獎章(1991年)雙料得主。他藉由穿隧效應發明了江崎二極體(又稱穿隧效應二極體,與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合作完成),此外也是超晶格研究的先驅(與IBM合作)。
早年生活與教育
江崎玲於奈在1925年出生於日本大阪中河内郡高井田村(現在的東大阪市),成長於京都。江崎家毗鄰京都帝國大學與同志社大學校園,父親江崎壯一郎是一位建築師,哥哥是畢業於京都帝大的鐵道工程師。他在同志社中學首次接觸基督教與美國文化,從第三高等學校畢業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物理學。他曾於1944年10月在東大參加湯川秀樹開設的核子理論課,當時也曾親歷東京大轟炸。
江崎分別在1947年、1959年獲得東京大學學士、博士學位。
職業生涯
江崎二極體
江崎玲於奈在大學畢業後進入川西機械製作所(現富士通天)工作,起初進行由真空管的陰極放出熱電子的研究工作,因受到約翰·巴丁、沃爾特·布喇頓和威廉·肖克利發明電晶體的鼓舞,他轉而研究重摻雜的鍺和矽。1956年轉入東京通信工業株式会社(現Sony)擔任半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進行PN結二極體研究。經過一年的嘗試後得知,每當鍺的PN結寬度變薄時,穿隧效應就會影響電流 - 電壓之特性,隨著電壓增加,電流反而減小,這說明了負電阻。此一發現是物理學中首次出現的固體穿隧效應,也是史上第一個量子電子器件:江崎二極體(或稱隧道二極體)的誕生。由於此一突破性發明,1959年他獲得了東大博士學位。
江崎在1973年因「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的穿隧效應」[1],與挪威物理学家伊瓦爾·賈埃弗及英國物理学家布賴恩·約瑟夫森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基於頒獎典禮的排序,江崎成為世界第一位從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獎獎章、獎狀的諾貝爾獎得主。2015年3月,日本茨城吾妻2丁目的中央公園設置了江崎、小林诚、朝永振一郎的銅像,以彰顯3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功績[2]。
超晶格
江崎玲於奈在1960年移居美國,加入IBM湯瑪斯·華森研究中心,然後在1967年成為IBM院士。他預測,如果半導體晶體中人為地構建一維周期性結構變化,將可形成半導體超晶格,並引起諸如差分負電阻效應等獨特現象。他開發了名為「分子束外延」的薄膜晶體生長方法,可以在超高真空中相當精確地調節。他的第一篇關於半導體超晶格的論文發表於IBM時期的1970年,他在1987年曾對這篇原始論文提出如下的註釋[3]:
“《物理評論》評審因缺乏想像力而拒絕出版原始論文,認為該論文太過投機性,沒有嶄新的物理思想。” 然而,這個想法很快就被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所接受[4]
1972年,江崎在III-V族半導體中實現了他的超晶格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影響了許多領域,如金屬和磁性材料。他因“對隧道、半導體超晶格和量子井的貢獻和領導”榮獲1991年IEEE榮譽獎章[5],也因“創造和實現人造超晶格晶體的概念,致發新材料的生成與有效的應用”榮獲1998年日本國際獎[6]。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江崎翌日(10月8日)與赤崎進行電話會談,他們討論了彼此發明的社會影響力,也提到「日本人特有的毅力」是成功的重要原因[7]。2015年5月3日,中村在與JAXA負責人川口淳一郎的對談中自稱「尤其尊敬的人物」是江崎。江崎發明的超晶格對LED至為重要[8]。
返日後的活動
江崎玲於奈在1992年返日擔任筑波大學校長(至1998年),2000年擔任一屆芝浦工業大學校長,並應首相之邀加入教育改革國民會議。2003年擔任奈米技術科學獎「江崎玲於奈獎」的選考委員。2006年以來擔任横滨药科大学的校長。
榮譽
- 1959年 - 仁科芳雄獎。
- 1965年 - 日本學士院獎。
- 1973年 - 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74年 - 日本文化勳章。
- 1975年 - 日本學士院會員。
- 1976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國會員。
- 1985年 - James C.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
- 1991年 - IEEE榮譽獎章。
- 1998年 - 日本國際獎。勲一等旭日大綬章。
- 2001年 - 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 2007年 -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特聘講座。
所屬科學院
- 美國物理學會
- 日本物理學會
- 1975年 - 日本學士院會員
- 1976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77年 - 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1989年 -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會員
- 1991年 - 美國哲學會會員
- 1994年 -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95年 - 韓國科學技術翰林院榮譽外籍院士
- 1996年 - 義大利猞猁之眼國家科學院院士
軼事
江崎玲於奈是少數不以日語羅馬化作為外語姓名的日本人。他新起「Leo」一名取代日語原名的「Reona」(玲於奈)。亦即,在漢字系統以外,通行「Leo Esaki」此一姓名。
參考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7).
- ^ ノーベル賞:江崎、小林、朝永氏の銅像やレリーフ設置 完成記念式でお披露目 「子どもが夢を」−−つくば・中央公園 /茨城 - 毎日新聞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4-24.
- ^ Esaki, L.; Tsu, R. Superlattice and Negative Differential Conductivity in Semiconductors.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70, 14: 61. doi:10.1147/rd.141.0061.
- ^ "This Weeks's Citation Classic", Current Contents No 28, July 13, 1987.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22004457/http://www.ieee.org/documents/moh_rl.pdf
- ^ 存档副本.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ノーベル物理学賞】赤崎氏と江崎玲於奈氏対談 「皆さん、耳を傾けるようになります」(1/2ページ) - 産経ニュース. [2015-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 ^ 科学の魅力:中村修二教授と川口淳一郎シニアフェロー座談会全文 - 毎日新聞. [2015-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1).
文獻
-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 technology : state of the art and prospect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O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on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 Technology: State of the Art and Prospects," Erice, Italy, July 15–27, 1981 / edited by Leo Esaki and Giovanni Soncini (1982)
- Highlight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nd future prospects / edited by Leo Esaki (1991)
- 「時代の証言者」江崎玲於奈,讀賣新聞
- 「真空管から半導体への“トンネル”の思い出」江崎玲於奈,『日本の物理学史』 pp. 478-496
參見
外部連結
- (英文)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日語)江崎 玲於奈 博士の略歴、受賞歴、業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筑波大学)
- (日語)江崎玲於奈賞 - (財)茨城県科学技術振興財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