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翠蛺蝶
甲仙翠蛺蝶 | |
---|---|
黃翅翠蛺蝶的雄蝶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鱗翅目 Lepidoptera |
总科: | 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 |
科: | 蛺蝶科 Nymphalidae |
属: | 翠蛺蝶屬 Euthalia |
种: | 甲仙翠蛺蝶 E. kosempona
|
二名法 | |
Euthalia kosempona Fruhstorfer, 1908
|
黃翅翠蛺蝶(学名:Euthalia kosempona),又名甲仙翠蛱蝶、甲仙綠蛺蝶、埔里綠一文字蝶或埔里綠一字蝶[1]。在台灣以往曾被誤認為褐蓓翠蛺蝶(Euthalia hebe),为蛺蝶科翠蛺蝶屬下的一个种。
發現與命名
本種的模式標本於1908年採集於台灣甲仙山區,初時以台灣特有種發表,後來在中國南方、越南北部發現外型類似的褐蓓翠蛺蝶(Euthalia hebe),本種因而被歸類為褐蓓翠蛺蝶的台灣亞種。2011年的研究指出本種並非是褐蓓翠蛺蝶,而是因與褐蓓翠蛺蝶在亞洲大陸的分布區域有所重疊、外型又相似而被誤認。在台灣學界,學名重新以模式標本採集地,命名為甲仙翠蛺蝶。黃翅翠蛺蝶的雌雄體型與外觀有明顯差異,在台灣日治時期起即有不同的俗名;雄蝶又名埔里綠一文字蝶,雌蝶又名台東一文字蝶。此外,因雄蝶翅色偏黃,又有名「黃翅翠蛺蝶」;雌蝶外型則近似於另一種台灣特有的馬拉巴翠蛺蝶[2]。
分布與生活
本種在台灣為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中低海拔森林;從其俗名(甲仙、埔里、台東)可知台灣全島皆可見,但與另外兩種常見的台灣翠蛺蝶、窄帶翠蛺蝶等相比,數量較少。台灣島以外,亦分布於中國南方、越南北方的亞洲大陸區域,和褐蓓翠蛺蝶的生活領域重疊,但後者在台灣不產。本種為一年一世代物種,成蟲主要於夏季至秋季初期出現,在森林邊緣與底層活動,以腐果汁液為食。雄蝶會吸水,有領域行為,雌蝶則偏好更陰暗的環境,因此較雄蝶不易見。幼蟲已知的食草有殼斗科的青剛櫟、捲斗櫟、赤皮等[3]。與其他翠蛺蝶屬物種類似,黃翅翠蛺蝶的幼生期相當漫長,以幼蟲型態度冬,齡期可達十齡以上,隔年春天化蛹,夏季時再以成蟲型態出現。
注釋
-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昆蟲典藏知識單元. [2014-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6).
- ^ 徐堉峰. 台灣蝴蝶圖鑑.下(蛺蝶).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177-668-2.
- ^ 陳建仁、呂志堅. 蝴蝶生活史圖鑑.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14. ISBN 978-986-177-784-9.
参考文献
- 黄翅翠蛱蝶 Euthalia kosempona Fruhstorfer, 1908.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4-7-15] (中文(台湾)).
- 陳建仁、呂志堅. 蝴蝶生活史圖鑑.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14. ISBN 978-986-177-784-9.
- 徐堉峰. 台灣蝴蝶圖鑑.下(蛺蝶).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177-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