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鱼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门界鱼石
界鱼石,在“界鱼石”三字左下方有“舜跖分途”“带水披云”石刻。
玉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玉溪市江川区抚仙湖星云湖交界
坐标24°22′25.94″N 102°48′59.91″E / 24.3738722°N 102.8166417°E / 24.3738722; 102.8166417坐标24°22′25.94″N 102°48′59.91″E / 24.3738722°N 102.8166417°E / 24.3738722; 102.8166417
时代不详
编号1-10
登录2001年4月30日
界鱼石和观音阁,观音阁下石刻为“石怪鳞惊”和“鱼各有性”。

界鱼石位于中国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境内,是连接抚仙湖星云湖玉带河(也称“隔河”)中部岸边的一块巨石,因相传抚仙湖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鲤以此为界,互不到对方水域,故名。

概况

界鱼石实际上位一个碳酸盐岩石砾块,石块壁面上有经地质时期溶蚀形成的溶孔。整个巨石高6.3米,宽5.4米。从明朝时期开始,当地宫吏对界鱼石奇观即不断题诗、刻碑记述。“界鱼石”一名始称于清代,现“界鱼石”三字刻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刻面高约60厘米,宽约180厘米,字高约44厘米,宽约33厘米。中华民国时期,江川县长杜希贤题书“舜蹠分途”在“界鱼石”左下方,刻面高约40厘米,宽约60厘米。

康熙四十年(1701年),江川县令李密在界鱼石左侧的巨石上,题书了“石怪鳞惊”4字,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183厘米,字高44厘米,宽33厘米。同年,祝兆鹏在“石怪鳞惊”的左面也题书了“鱼各有性”刻石,高51厘米,宽160厘米,字高35厘米,宽23厘米。[1]光绪三年(1877年),在这两个题刻的巨石上建了一座观音寺。1989年5月,江川县人民政府公布界鱼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界鱼石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

成因

民间有很多关于界鱼石的传说。关于两湖的鱼以此为界的现象,经科学勘察,主要原因是两湖的鱼生活习性不同。抗浪鱼适应抚仙湖这种贫营养型湖泊的生活环境,而大头鲤适应星云湖这种富营养型湖泊的环境,所以造成两湖湖水相通,而两湖的鱼类不相往来的现象。[3]

参考资料

  1. ^ 界鱼石. 玉溪文学网. [201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中国大陆)). 
  2. ^ 漫步界鱼石公园. 玉溪网. 2010-01-12 [201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9) (中文(中国大陆)). 
  3. ^ 陆正江 杨晓艳,江川大头鱼和抚仙抗浪鱼[永久失效連結],《大自然》,2005年第3期,第58页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