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成仁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皇明四朝成仁錄
皇明四朝成仁錄
十二卷
皇明四朝成仁錄第一卷·葉恭綽
明文書局1991年版本第3頁
作者[]屈大均(撰)
[]葉恭綽(校)
类型文學作品[*]
系列
语言文言
主题非虛構類人物傳記
發行信息
出版机构上海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民國三十七年
出版地點中國
规范控制
OCLC36332941

四朝成仁錄,全名《皇明四朝成仁錄》,明朝南海遺民屈大均所作,列入《廣東叢書》中。全12卷,記載明末崇禎弘光隆武永曆四朝士子抗清死節事蹟[1]代列入四庫禁毀書目[2],長期僅有抄本,民國中刊行。[3][4][5]

起承轉合

清順治四年(南明隆武三年,1647年)春,屈大均加入其師陳邦彥舉旗抗清,領一隊義軍組織廣州起義,久圍不克,兵敗,陳邦彥率師死戰,被俘殉國,暴屍曠野。屈大均痛失良師,冒險到戰場上收其遺骸,並為之作傳,賦哀辭以悼念[5]。陳邦彥之傳記即成為最早寫就的《四朝成仁錄》篇目。屈亦在後來所作文章中表明心志,決心如亡宋愛國隱士鄭所南終生不忘複國之志,並效法唐中後期亂世的杜甫,將憂憤付諸筆端,以詩為史。[8]

順治十四年(南明永曆十一年,1657年)秋,屈大均以化緣之名踰嶺北遊,歷時二十餘年,足跡遍歷天下,原因之一即為訪史、採史,一方面廣結天下反清志士、秘密聯絡反清事宜,另一方面著意於對明末抗清死難諸臣、義士史蹟之蒐集與整輯,以增補《成仁錄》篇章。[8]

該書之取名為《成仁錄》,“蓋取《論語》殺身成仁之義也”[9]。他並以此書比作司馬遷之《史記[10],為此他筆耕不輟,“愈到晚年,用力愈殷”[8]。但由於工作量浩繁,且因其抗清情結嘗遭清廷緝捕,著述也屢遭禁毀,因而該書一直到他去世時也尚未全部完成,屈亦視之為憾[11]

輯錄版本

今通行本共12卷,撰有崇禎弘光隆武永曆四朝抗清殉難志士傳記137篇,其目錄紀事時間起自明崇禎二年(1629年),迄於南明永曆十六年暨清康熙元年(1662年)。[8]

該書始由屈氏同邑葉恭綽先生主持輯錄,並根據流散於各地的殘缺鈔本親自參稽、整緝、校勘而成,作為《廣東叢書》之第二輯於民國36年刊行,為迄今所見較為完整、流傳較廣之刻本。[8][12]收錄書目1

後收錄於1991年週駿富輯錄的《明代傳記叢刊》,分(一)、(二)兩部,為叢刊「名人類」第38、39冊,總冊號為066、067。其中第二冊與《殷頑錄》合為一冊。[13]收錄書目2

1996年,由林梓宗校點的《皇明四朝成仁錄》收入歐初王貴忱編纂的《屈大均全集》第三冊,其他屈氏著述包括《廣東新語》、《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翁山文鈔》、《翁山佚文》等亦收錄在列。[1][14]收錄書目3

全文亦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該套叢刊最早於1997年6月問世,後經重新編制索引於2000年按原書號出版。收錄書目4

另,該書曾作為文獻類目錄載於《清代禁毀書目》(姚覲元)、《清代禁書知見錄》(孫殿起)、《索引式的禁書總錄》(陳乃乾)等文字獄相關目錄,亦收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錄》等書目。索引書目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1. ^ 1.0 1.1 謝明陽. 明遺民的莊子定位問題.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1: 199. 例如屈大均曾積數十年的時間,廣蒐崇禎、弘光、隆武、永曆四朝忠義之士的死難事蹟編寫成《皇明四朝成仁錄》一書,其寫作此書的重要因素之一,顯然是想藉由表彰死節來消弭自己心中的不安,以稍盡後死者之責。 
  2. ^ 清代禁書知見錄.121頁:“皇明四朝成仁錄十卷南海遺民屈大均撰輯傳鈔本(崇禎朝三卷‧弘光朝二卷隆武朝二卷‧永曆朝三卷)又一部無卷數”,引自觀死書齋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五十冊皇明四朝成仁錄十二卷(清)屈大均撰”,引自四庫禁毀書
  3. ^ 屈大均資料集. 紀念屈大均逝世二百九十週年大會籌備組. : 6 [2013-11-13]. OCLC 25158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一九四八年續出《廣東叢書二集》,收錄葉恭綽、陳樂素輯校《皇明四朝成仁錄》十二卷 
  4. ^ 屈大均 陳恭尹 梁佩蘭. 劉斯奮 周錫韨 , 编. 嶺南三家詩選. 廣東地方文獻叢書.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0. 當然,作為封建時代的一位詩人,屈大均的思想不能不是複雜的。其中既有同情人民,反抗壓迫的一面,也有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盲目效忠明王朝的一面。例如他 一直以遺民自居,對明室的覆亡充滿了孤臣孽子般的痛悼之情。而且還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指責和敵視明末農民大起義。 
  5. ^ 5.0 5.1 廣州地方志. 屈大均:鐵錚錚的廣州詩人. [1]. [2013年1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13日). 
  6. ^ 汪宗衍:《屈翁山先生年譜》上(1970),p.12;亦見《翁山文外》卷一四《陳岩野先生哀辭》。
  7. ^ 《王煐年譜長編》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五月十八日,李錄予奉差祭南海神廟,與友人袁密山、梁佩蘭等陪同遊靈洲山寶陀寺,有詩。……屈大均作《臨危詩》囑託後事。”
  8. ^ 8.0 8.1 8.2 8.3 8.4 關漢華冼劍民. 屈大均及其史學. 《暨大學報》(哲社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1997(2) [201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9. ^ 《翁山文外·自序》
  10. ^ 《四季韋公贈我朱子綱目詩以答之》:“年來辭賦已無心,早歲春秋原有志,書法只今在草野,一部成仁吾史記。”《翁山詩外》,卷四
  11. ^ 屈大均:《臨終詩》。見左側引文。
  12. ^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廣東叢書》葉恭綽輯上海1946-48. [201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13. ^ 任真. 千慮一得齋藏書史部0601-0700. 觀死書齋:任真的網路書房. 2007-03-31 [201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14. ^ 張智昌. 南方英雄的歷程:屈大均(1630-1696)自我形象釋讀. 國立清華大學機構典藏 (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失效連結]

主要書目

全文記錄
  • 葉恭綽 (编). 廣東叢書. 第二輯. 香港: 商務印書館. 1948. 
  • 週駿富 (编). 明代傳記叢刊. 名人類. 總66/67分38/39. 明文書局. 1991. 
  • 歐初,王貴忱 (编). 屈大均全集. 嶺南文化歷史文獻選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 ISBN 7020023983. 
  •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 (编). 四庫禁燬書叢刊. 史部 50.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ISBN 7200034703. 

索引編錄

  • 陳秉仁周秋芳 (编).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錄.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9. ISBN 9622019137.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