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經方中醫術語,有兩種意義,一是指醫家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確有療效的「經驗之方」,一是指在張仲景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使用過的「醫經之方」。

在明清之前,經方一詞主要是指「經驗之方」,在漢朝時曾經存在的經方派,所指的也是前者。在清朝初葉,出現另一支,尊古的經方派,他們稱張仲景著作使用過的方劑是「經方」,而後世醫家及溫病學派設計的方劑則是「時方」,他們推崇使用經方而輕視乃至貶斥時方。因爲他們的影響,近代中醫界所說的經方,其意義則轉而成為後者,張仲景醫經之方。

發展歷史

中國歷史上,在先秦兩漢時期,《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所記載了四個主要的醫學流派,亦即「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家。其中,經方十一家的著作,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癉十二 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金瘡瘲瘛方》三十卷、《婦女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黃帝食禁》七卷,原書今俱已失傳。梁代·陶弘景曾經親眼見過《湯液經法》,從中摘抄部分方劑,寫成《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一卷。

經方的另一種說法,也是現今中醫學界最為普遍的說法[來源請求],是指中國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後世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所記載之方劑。乃是相對於以後出現的時方而言的。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複的,共計178方,用藥151味。經方是“醫方之祖”,後世中醫學家稱《傷寒雜病論》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古今中外的中醫學家常以經方作為母方,依辨證論治的原則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劑。經方的特點可概括為“普、簡、廉、效”。

使用經方的醫家,通常也被稱為傷寒學派在中國北方具有主導地位[來源請求]

經方分類

  • 桂枝湯類
  • 麻黃湯類
  • 葛根湯類
  • 柴胡湯類
  • 瀉心湯類
  • 白虎湯類
  • 承氣湯類
  • 陷胸湯類
  • 抵當湯類
  • 五苓散類
  • 苓桂劑類
  • 四逆湯類
  • 理中湯類
  • 附子湯類

古代相關文獻

  • 明·吳綬,《傷寒蘊要全書》
  • 清·徐彬,《傷寒原方發明》
  • 清·文夢香,《百一三方解》
  • 清·魏念庭,《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 清·莫文泉,《經方例釋》

參見

外部連結

参考文献

錢超塵著,《傷寒論文獻通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重印,ISBN 7507705579

黃煌著,《經方的魅力》,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2009重印。ISBN 978-7-117-07487-2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