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修正理論時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繼承行政學傳統理論時期,行政學修正理論時期的代表有胡桑實驗學派動態平衡理論Y理論理性決策理論需求層次理論ERG理論双因素理论等學派,而這時期的程因大致如下:

一、30年代起行為科學在美國興起。

二、行為科學強調社會現象的實然研究。

三、觸及人員的心理面,尤其是對人與人間所發生的交互行為。

四、行為科學提出科際整合的主張以試圖消除空隙地帶。

五、行為科學所試圖建立社會科學中的通則(General Principle)。

六、靜態描述和法制研究都不見得和實際的政治或行政現象相符。

七、教育文化水準普遍提升,組織對於成員的鼓勵必須運用新方法才能保持員工的有效參與。

胡桑實驗學派

以梅堯為首,對於管理中的人性問題作實驗而開創了人群關係學派,其認為管理不容忽視員工的人格尊嚴,而非正式組織和員工溝通的重視也是管理的重點.

動態平衡理論

以巴納德為代表,主管人員的功能在於滿足人員需求、並且瞭解組織中的非正式組織.

Y理論

這個學派認為人性本善,對於工作有主動積極的精神,並非項傳統理論者所認為的人天生好逸惡勞(X理論),故在管理上以積極鼓勵代替消極懲罰.

需求層次理論

該學派認為行政即研究組織中決策制定的過程,而人的需求共有五大類,主管的職能在於滿足人員這些需求.

ERG理論

全稱生存—關係—成長理論,這個學派認為人類的需求層級由低至高分成三種:生存需求、關係需求和成長需求,三者間不只是滿意提升的程序更是挫折退化的程序.

双因素理论

亦稱兩因素理論(或激勵保健理論),該學派任為人的需求分成消極保健因素和積極的激勵因素,保見因素至在維持一般的工作效率,積極因素則能提升工作效率.

行為科學對該時期的影響

修正理論受行為科學影響甚大,可以說行為科學的缺失就是這個時期的缺失,故對此時期的檢討必須先探討行為科學對行政學的影響:

基本概念

研究者在基本觀念上一從應然面轉為實然面研究。

組織理論

  • 由靜態研究到動態研究:以往組織研究不外乎形式結構、法令規章、制度以及權責分配;然而行為科學重視組織的人員研究,包含了他們的交互行為、需求和滿足、意見溝通、權力運用和非正式組織的關係與活動。
  • 發現非正式組織:在正式組織外尚有非正式組織,其對正式組織產生極大的影響。人員不僅受正式組織約束,同時也受至於非正式組織;甚至有時對於非正式組織的順從會遠超於正式組織。
  • 組織平衡論:以往認為人一旦加入組織就屬於組織,故個人利益不能優於組織利益,但巴納德和賽蒙等人都認為只有在雙方利益都得到合理平衡,組織才能發展而個人才會有前途,故組織對於成員提供滿足其需求條件時,成員才會把全心貢獻能力。
  • 群組角色的重視:以往認為組織中一個成員的地位就是組織法規所賦予的責任和工作,然而其實一個人在組織中縱使有地位的高低,但是其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同等重要,故組織中每個人都有其重要性,不能因為地位高低而有差別待遇。

管理方式

  • 由監督制裁到人性激發:科學管理者從X理論出發以嚴格的方式管理,行為科學家保持人性本善的Y理論,主張尊重人格、滿足人員需求,唯在這種方式管理下才會有較高的工作效率。
  • 由消極懲罰到積極激勵:以往對人的管理是消極懲罰,人的努力工作是為了免於受罰,然而行為科學採取積極激勵,不僅要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更要依據個別差易給予適當的、不同的激勵,使個人發揮最大潛力。
  • 由專斷領導到民主領導:以往主管的領導多採專斷領導,部屬唯有服從,然而行為科學的領導方式是民主的,決策由大家參與制定,命令有錯能改,下屬更可反應意見。
  • 由唯我獨尊到意見溝通:以往機關首長都有唯我獨尊的觀念,所以長官的意見是絕對的,然而行為科學主張建立溝通,同時還要透過非正式組織使組織成員增強團結,以使圓滿達成任務。

權力觀點

職位權力固然可使部下接受命令,然而接受程度不見得高,只有贏得部屬的尊敬才能發揮權力的最佳效率。

人事行政

行為科學的人事行政注重如何建立工作人員和工作的調適關係、工作人員的合作關係以及機關和成員的平衡關係。

行為科學的限制

1、行為科學支離破碎對於問題難以解決。

2、內容侷限在組織人員行為的研究,甚至根本否定組織結構和法令之重要性,其實行為科學只能作為對科學管理的修正與補充,不能完全取代否則就成了一偏之見。

3、由於和社會科學的性質差異,行為科學追求客觀性和社會科學的目標難以契合。

4、只對組織的人員研究,反到忽略外在環境對人員之影響。

相關條目

參考書目

  • 吳定等. 行政學(上). 
  • 江岷欽、林鐘沂. 公共組織理論. 
  • 林鐘沂. 行政學. 
  • 陳德禹. 行政管理. 
  • 張潤書. 行政學. 
  • 賴維堯. 行政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