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23°43′33.9″N 120°26′57.7″E / 23.726083°N 120.449361°E / 23.726083; 120.449361

豐收村
舊稱:好收莊
豐收村在嘉義縣民雄鄉的位置
豐收村在嘉義縣民雄鄉的位置
坐标:23°33′57″N 120°27′27″E / 23.565709°N 120.457525°E / 23.565709; 120.457525
國家 中華民國
縣市嘉義縣
鄉鎮市區民雄鄉
區劃23鄰
面积
 • 总计7.105058平方公里
人口(2017年9月)
 • 總計2,454人
 • 密度345.39人/平方公里
 • 戶數1,006
 性別比:105.87
(男性1262人,女性1192人)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村里代碼10010050012

豐收村中華民國臺灣嘉義縣民雄鄉轄下的行政區。位於嘉義縣東北方,北接大林鎮上林里,西以好收大排及嘉88鄉道為界,與溪口鄉疊溪村及民雄鄉頂崙村比鄰;南鄰民雄鄉東湖村,東接民雄鄉三興村。面積約7.105058平方公里,行政區包含23個鄰、1,006戶、人口數2,454人[1]。聚落內的五穀王廟、陳氏家廟以及國立中正大學為該村景點。

地理

聚落歷史

教育

本區域內目前無設立國中小,國小學區為位於頂崙村的東榮國小;國中學區為民雄鄉民雄國中[2]

  • 東榮國小:創立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設立,最初為民雄國民學校東榮分校,於隔年九月奉嘉義縣政府令允許獨立設校,定名為嘉義縣民雄鄉東榮國民學校,後於五十七年(1968年)改名為嘉義縣民雄鄉東榮國民小學。1968年至今曾設有三興分校和東湖分校,前者改制為三興國小,後已裁撤[3]
  • 民雄國中: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嘉義縣立華南商校為配合防空疏散政策成立民雄分部。民五十一年(1962年)為配合政府發展初中計劃,改名為縣立華南商校玉山初中民雄聯合分部。五十三年(1964年)四月教育廳令其獨立設校,校名改為嘉義縣立民雄初級中學,最初建校全校僅有十二班。隔年設溪口分部,五十九(1970年)年時又設立大崎分部。九年義務國教實施後,改制為嘉義縣立民雄國民中學,增加班級數至二十一班。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校地不敷使用,七十九年(1990年)擴充校地,此時全校總面積共達四點二公頃左右。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因九二一大地震使第二棟成危樓,東側半部遭拆除。民國九十年(2001年),第二棟震災重建大樓落成啟用[4]

文化資源

  • 五穀王廟:主神為五穀先帝,從祀開台聖王觀世音菩薩、土地公、九天司命真君、中壇元帥(太子爺)、太乙救苦天尊(太乙真人)等,例祭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位置:23°33'43.1"N 120°27'02.4"E。建立於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相傳最初為鐘姓移民為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奉祀五穀王。於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大地震倒圯,由當期管理者陳實華籌款一千三百圓重建。此次重建將同期倒塌之王爺廟(震天府)、土地公廟、民宅之太子等奉迎合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由方得利、陳金柱等集資一萬餘元重修。於民國四十一年八月再度重建,為現在所見之廟宇[5]
  • 福德爺廟:主神為土地公,創立於1923年。為祈護土並祈求年年豐收,住民建福德廟於山仔腳附近(日治中葉時仍屬山仔腳),倡建者林氏,而後郭以友曾主倡重興一次。大正十二年(1923)間,由陳聯彬發起遷建於現址,並改築磚瓦使之更為牢固。自古福德爺油火興盛,曾有先人購置福德爺田九甲餘[6]
  • 震天府:主祀神明:王爺,從祀二郎神君、中壇元帥、土地公,創立於1875年。相傳於光緒元年(1875年) 乩童劉府傳達神旨於此村建廟,此後集全村之力於隔年竣工。於民前六年(1905年)嘉義地區發生大地震,損及該廟一時無法修復,於是討論後將五府千歲神座遷往穀豐宮,即今五谷(穀)王廟。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因乩童陳凌波神二王旨重建五府千歲廟,於隔年農曆正月初四動土,四月廿六日竣工落成[7]

參考文獻

  1. ^ 嘉義縣民雄戶政事務所.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2. ^ 嘉義縣教育處─國小學區劃分表、國中學區劃分表.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3. ^ 東榮簡介.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4. ^ 民雄國中學校簡史.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5. ^ 文化資源地理資料庫。五穀王廟.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6. ^ 文化資源地理資料庫。福德爺廟.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7. ^ 文化資源地理資料庫。震天府. [2017-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