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赣榆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自秦代置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1]

先秦时期

今赣榆县境为古炎帝后裔姜姓之国,《禹贡》载为“徐州之域”,以前属九夷人(夷)方西周分属莒(纪鄣)鲁(祝其)2国,春秋时,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归周考王十年(前431年),赣榆地归楚。后越灭、楚伐鲁,或归越、或归齐、或归楚,唯强者是有。楚幽王立(前238年),楚势衰微,楚淮北地尽为齐有。

秦汉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置琅琊郡,赣榆建县,隶属琅琊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置东海郡祝其利城2县属东海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灭齐,齐地归汉,汉初因秦制,今赣榆县境分属琅琊、东海2郡。赣榆治今盐仓城(属今海头镇),祝其治今古城(属今班庄镇),利城治今利城(属山东省临沭县)。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二月,平帝封大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立国于赣榆,赣榆移治郁洲(今连云区)。东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赣榆从琅琊划入东海郡。自是,赣榆、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升利城为郡,废赣榆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六月,利城郡蔡方等杀太守徐质,推郡人唐咨为主,文帝遣兵讨唐咨,唐咨兵败,自海道入。利城郡废为县,与祝其同隶东海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复赣榆县。晋初因汉制,东海郡隶于徐州刺史部,郡治郯,领郯、、祝其、利城、赣榆、兰陵等12县。南朝刘宋泰始七年(471年),割赣榆县立东海县,隶属东海郡。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梁于赣榆故地置怀仁县,隶东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年)置义塘郡,领义塘归义、怀仁3县。武陵郡上鲜洛要二县。

隋唐五代时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废义塘、武陵二郡及义塘、归义、上鲜、洛要四县,怀仁治所南移,隶于海州武德八年(625年),省祝其、利城入怀仁,郁洲改属东海,自汉平帝移赣榆治郁洲600余年,自是终止。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河南道汴州,海州属之。海州领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县。唐亡后,海州归淮南节度,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献江北4州于后周,海州归后周。

宋元明清时期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后周世宗显德七年, 宋朝建立,后周之地皆归于宋。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10道,海州属淮南道,后又分全国为15路,海州属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诏分淮南为东、西两路,海州属淮南东路。北宋亡,海州地归于金。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怀仁县为赣榆,仍属海州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海州归后,更名海宁州,领东海、朐山、沭阳、赣榆4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海宁州复名海州,治朐山,领赣榆1县,隶属淮安府。终明之世,淮安府所领皆隶南京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废明南京,设江南布政使司治江宁(南京),所统府、州、县仍明之旧。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分置左、右布政使司,淮安府隶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建省。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升海州为直隶州。隶属淮安府。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海州直隶州隶属淮徐道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厅,设道、县。民国2年(1913年),江苏省政府成立,裁直隶州,赣榆县隶属徐海道。民国23年(1934年)3月,江苏省分设9区,每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赣榆县属第九专署。民国28年(1939年)3月,日军侵占赣榆城,国民政府赣榆县迁县北山区打游击,日伪于青口镇另立赣榆县维持会。县公署隶属于以徐州为中心所建置的伪淮海特区(后改伪淮海省)。民国29年(1940年)秋,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进军鲁东南,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11月,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翌年(1941年)1月,全县8个区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4县联合办事处(后扩为滨海专署)。民国34年(1945年)11月,为纪念滨海军区前政委符竹庭牺牲两周年,改赣榆县为竹庭县

1949年以后

1950年10月,山东省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县。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徐州专区。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

参考文献

  1. ^ 赣榆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赣榆县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