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英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英澜,生于同治八年(己巳年,公元1869年)十一月十五日,派名安济,号海航,字瀚清。民国初年东北奉天省议会参议员、教育厅厅长[1][2]。他对于民国初期东北教育、工业、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家世

郑英澜的曾祖父郑天全(号纯和)诰封奉直大夫,祖父郑德举(号慎一)官为内务府副司库,父亲郑世珍(号农公)为国子监太学生。郑英澜精于书法、诗律、制艺,清末著有多部文集及乡土志,曾在直隶吴桥县署办理公牍[3]

生平

郑英澜于民国初年出任奉天省议会参议员、教育厅厅长。奉天省政府多次指出,东北地位特殊,南狼北虎,处于侵略的前沿,对实业和教育不得不极为重视。1916年10月奉天省议会讨论《整顿学务以储人才案》,郑英澜提出:“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所,振兴国家之基,关系最重。而奉天地处特别,若不从整顿入手更无以希望将来。”郑英澜一方面要整顿学务积弊,剔除办学人员的奢靡之风和对校务的漫不经心,一方面要广筹经费,扩充基础教育,以求教育普及。郑英澜又提出“欲强国必先使人民皆有普通知识,而求此知识非学校不为功。”[1] 鉴于高小毕业生日益增多,应在各县添设普通中学,在商埠筹设实业中学,为上级学校和振兴实业广储人才。应在发展中等教育的同时,成立高等师范和东三省大学,培养专门人才。郑英澜最早倡议在东北创建综合性大学,对此,张作霖非常赞成[2]。1923年,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奉天省长王永江兼任首任校长。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规模和功能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

1919年张作霖听从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的建议,决定在省城奉天市筹设官商合办的纺纱厂生产“洋布”。郑英澜参与实业兴国,于1919-1921年筹建奉天纺纱厂(其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并任协理,缓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纺布奇缺及对的“洋布”依赖。奉天纺纱厂成为中国东北地区在近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民族棉纺企业[4]

郑英澜亦致力于慈善事业,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主导重新设立营口救济院(也称同善堂),1925年继张兆福后任第二任堂长并主各项事务[5]。营口救济院设文牍、会计、庶务及贫民习艺贫民栖流、病丐疗养、贫民收容、妓女济良等所。

家庭

郑英澜长子郑联桂民国初年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在担任民事审判庭庭长后成为东北知名律师。郑英澜次子郑秉桂先后担任哈尔滨、延安、扶风、天水等地邮局局长。郑英澜长孙郑孝燮是中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家、古建与文物保护专家。


参考文献

  1. ^ 1.0 1.1 齐春晓. 奉系军阀统治东北时期张氏父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4-12). 
  2. ^ 2.0 2.1 徐彻、徐悦. 《张作霖传》.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3). 
  3. ^ 郑兴长. 关东郑氏志. 
  4. ^ 马晓芳. 东北棉纺业先驱—奉天纺纱厂. 《辽沈晚报》. 2008-03-11. 
  5. ^ 营口地名趣谈-救济院. 营口市图书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