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郗恢(?—398年),道胤高平郡金鄉縣人,東晉將領。祖父是東晉太尉郗鑒,父親是北中郎將郗曇。郗恢曾長期以雍州刺史身份駐守襄陽,並多次派兵保護洛陽。後卻因東晉內亂而被逼離開回京,途中遇害。

生平

出鎮襄陽

升平五年(361年),父親郗曇去世,郗恢承襲東安縣開國伯的爵位。後擔任散騎侍郎,多次升遷後仕至給事黃門侍郎,領太子右衛率。當時晉孝武帝好典籍,郗恢與王珣等人都以才學和文章而得孝武帝親近;而當時王珣等人與會稽王司馬道子的親信王國寶不和[1]。孝武帝器重郗恢,更對他寄予厚望,想派他出鎮外藩,望可以外藩的軍事力量平抑日後王珣及王國寶之間的矛盾[2]太元十七年(392年),雍州刺史朱序朱老求退,並自行離職。孝武帝於是借機擢升郗恢為建威將軍、雍州刺史、假節鎮襄陽

抵禦諸胡

郗恢在當地與關隴地區的人相處和諧,每有人歸附都有上千人。然而不久就發生東羌校尉竇衝叛晉侵襲梁州,關中巴蜀人歸附前秦之事,前秦更以竇衝為左丞相。當時郗恢就派兵守金鏞城,以阻從華陰來侵的竇衝。隨後配合河南郡太守楊佺期成功擊退竇衝。太元十九年(394年),西燕慕容永長子後燕皇帝慕容垂領兵圍困,於是派兒子慕容弘向郗恢求救,並獻上一枚玉璽。郗恢將玉璽上呈朝廷,並建議救援慕容永,令兩國相爭,無暇南侵;且可待適當時機一併將兩國消滅,一舉收復河北之地。孝武帝同意,於是派兵救援,然而未到長子就已陷落。

隆安元年(397年),後秦皇帝姚興攻略湖城和上洛,並派姚崇洛陽。當時洛陽守將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城,郗恢派辛恭靖救援洛陽,又命梁州刺史王正胤出子午谷作聲援。後秦軍因不能攻破洛陽,又因東晉援軍將來,故此退兵。戰後郗恢升征虜將軍,加領秦州刺史[3]

楊口遇害

隆安二年(398年),兗州刺史王恭以討伐司馬尚之兄弟及王愉為名起兵,豫州刺史庾楷、廣州刺史桓玄、荊州刺史殷仲堪及南郡相楊佺期皆舉兵響應。當時郗恢與朝廷軍隊互為掎角抵抗眾人,然而襄陽太守夏侯宗之及司馬郭毗都反對,但郗恢皆殺害他們。不久,王恭因劉牢之叛變而敗死,已逼近首都建康的桓玄等人面對劉牢之率軍赴京就退守蔡州。當時司馬道子打算以職位籠絡桓玄及楊佺期,以他們抵抗正在東下的殷仲堪,於是以楊佺期取代郗恢,召郗恢入京為尚書。當時郗恢知道楊佺期接替自己,就與南陽郡太守閭丘羨圖謀出兵抵抗楊佺期。楊佺期見狀,詐稱其實是桓玄要來,自己作為前鋒,務求以桓氏長期控制當地的名望令郗恢部眾失去戰意。最終郗恢部眾相信,果然望風潰敗,郗恢唯有請降,並舉家返回建康。然而郗恢到楊口時,卻遭殷仲堪暗中所派的人殺害,同行四子皆被殺,殷仲堪則推託是蠻夷殺害郗恢。事後朝廷追贈鎮軍將軍。

性格特徵

  • 《晉書》載郗恢身長八尺,美鬚髯。

家庭

夫人

子女

參考資料

  • 《晉書·郗恢傳》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至一百十
  1. ^ 《晉書·王珣傳》:「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及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
  2. ^ 《晉書·王珣傳》:「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
  3. ^ 《晉書·郗恢傳》:「姚萇遣其子略攻湖城及上洛,又使其將楊佛嵩圍洛陽。」然而此段記載在《《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及《晉書·姚萇傳》皆未見,亦按姚萇至死前仍與前秦殘餘勢力對抗,應未暇侵擾洛陽。但此段記載於《晉書·姚興傳上》亦未見,卻在記載姚興滅前秦後載有:「興率眾寇湖城,晉弘農太守陶仲山華山太守董邁皆降於興。遂如陝城,進寇上洛,陷之。遣姚崇寇洛陽。」《資治通鑑·卷一百九》397年條亦載此。按地名皆合但人名除洛陽守將夏侯宗之外無一相同,或郗恢傳記載有誤。今取合兩處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