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鬥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鬥魚

未予评估IUCN 3.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目: 攀鱸目 Anabantiformes
科: 絲足鱸科 Osphronemidae
属: 鬥魚屬 Macropodus
种:
香港鬥魚 M. hongkongensis
二名法
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Freyhof & Herder, 2002

香港鬥魚學名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或俗稱:冷飯皮”),鬥魚科魚類,一度被認為只分佈在香港東北部(曾有發現分佈於大嶼山),但現時已證實亦分佈於廣東福建。模式標本產地是沙羅洞,多棲息於在低地淡水濕地和流速緩慢的河溪。模式標本及對模式標本現藏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自然博物館。

曾被誤認為產於越南黑叉尾鬥魚(誤認學名為 Macropodus concolor),在1999年於香港發現時以為是一個舊有物種的產區增加記錄,其後於2002年確認為未曾被發表科學描述的世界新種,由於首先發現於香港境內,因此描述者以此為種名作紀念。

全球最大的香港鬥魚棲息地為西貢深涌,但已於1999年被發現遭受私人發展商破壞,令香港鬥魚在深涌數量大幅減少,保育人士進行緊急的拯救,將沼澤僅餘發現的鬥魚送到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由於分佈過於狹窄,加上城市發展等威脅,令香港鬥魚面臨絕種威脅,香港政府正進行保育計畫。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動物保育部亦為了繁殖,保護香港鬥魚這個瀕危物種,飼養了一定數量的個體,以進行保育繁殖的計劃。

2018年,有攝影師以紀錄片形式以鬥魚為主題拍攝短片, 帶出發展與生態的平衡[1]

參考資料

  • Why called Macropodus hongkongens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