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鳞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鳞虫中国古代对动物的一种分类。古代的中国人将动物统称为“虫”,并将其依照体表特征分为五类:毛虫羽虫介虫、鳞虫和倮虫[1]。其中的鳞虫是指体表被鳞片覆盖的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最早有关鳞虫的记载见于汉代的《大戴礼记》中。其中认为鳞虫和介虫(体表有甲壳覆盖的动物)都是阴气所生,“夏食冬蛰”。鳞虫中最优秀的种类是(“鳞虫之精者曰龙”[1])。

中国古代书籍划分自然物种时,也常使用五虫的称呼来辅助分类。比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鳞部”四章。李时珍在文中将鳞虫分为水、陆两类[2],并且将“无鳞鱼”、虾、海马海豚等都包括在鳞虫类中[3]

五行

五行学说中,五虫与五行相对应。其中鳞虫属水[4],主春季[5]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2. ^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之一
  3. ^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之四
  4. ^ 类经卷二十五·岁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机气立》:“毛虫属木,羽虫属火, 倮虫属土,介虫属金,鳞虫属水,六气五类,各有相生相制”
  5. ^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戶.祭先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