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O͘ o͘ O͘ o͘
| |
拉丁字母 o͘ | |
---|---|
大寫字母 | O͘ |
小寫字母 | o͘ |
O͘、o͘ 是臺灣話書寫系統之一的教會羅馬字(白話字)使用的元音字母。这个字母读作 [ɔ]。由于台湾话是声调语言,不带附加符号的字母表示一声的韵母,其他五种声调要求使用下列五种声调符号中的一个加在上面。
- Ó͘ ó͘(二声)
- Ò͘ ò͘(三声)
- Ô͘ ô͘(五声)
- Ō͘ ō͘(七声)
- O̍͘ o̍͘(八声)
历史
这个字母是由主要活跃于厦门的传教士罗啻于 19 世纪中期引入,作为区分闽南语韵母 /o/ 和 /ɔ/ 的方式(后来成为 ⟨o͘⟩)。[1]其后于白话字正写法当中建立起来,在早期只有一种偶然的例外——一个例子就是杜嘉德于 1873 年编写的词典,其中他把 ⟨o͘⟩ 替换成了与英语表音音标相似的字母。[2])
2006 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推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臺羅拼音),採用能直接以英文鍵盤打出的新式拼音,O͘ 在新式拼音中被 oo 給取代(若為入聲則簡寫為 o)。[3]
電腦
如果用 Unicode 編碼,这个字母是由 O 加上組合附加符號字符 U+0358 ◌͘ COMBINING DOT ABOVE RIGHT 而成,不能与越南文之 Ơ 相混淆。这个字母并未很好的得到电脑字体支援,而且常常输入成 o·(使用间隔号)、o•(使用着重号)、oo 或者 ou。
参考资料
- ^ Klöter, Henning. The History of Peh-oe-ji (PDF). [2021-02-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29).
- ^ Douglas, Carstairs.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of Amoy.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1990 [1873]. ISBN 957-9482-32-2.
- ^ 台語字第0950151609號公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教育部,2006年10月14日
使用這個字母的語言
ISO基本拉丁字母 | |||||||||||||||||||||||||
---|---|---|---|---|---|---|---|---|---|---|---|---|---|---|---|---|---|---|---|---|---|---|---|---|---|
Aa | Bb | Cc | Dd | Ee | Ff | Gg | Hh | Ii | Jj | Kk | Ll | Mm | Nn | Oo | Pp | Rr | Ss | Tt | Uu | Vv | Ww | Xx | Yy | Zz | |
这是一篇與文字或文字學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