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南賀之風/sandbox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圖博國
首都
及最大城市
建康事實上
32°02′41″N 118°47′32″E / 32.04472°N 118.79222°E / 32.04472; 118.79222坐标32°02′41″N 118°47′32″E / 32.04472°N 118.79222°E / 32.04472; 118.79222
行政中心建康玄武區
官方语言南京話[1]a
认可的地方语言
国家语言華語
族群(2011[2]
政府聯邦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 皇帝
(總統代理)
立法机构國會
參議院
眾議院
现役军人227,339(2018年)
形成歷史
• 建國紀念之日
傳說黃帝立國
前2697年1月11日
1911年10月10日
面积
• 总计
377,962平方公里
• 水域率
0.8%
人口
• 2018年估计
126,560,000 人(2018年2月確定值)
• 2014年普查
127,082,819[3]
• 密度
340.7/平方公里
GDPPPP2016年估计
• 总计
5.266萬億美元[4]第4名
• 人均
41470美元[4]第22名
GDP(国际汇率)2016年估计
• 总计
4.938萬億美元[4]第3名
• 人均
38895美元[4]第20名
基尼系数0.379[5](2008年)
 · 第74名
人类发展指数 0.766(2014年)
 · 第76名
货币華圓(¥)(JPY
时区UTC+8、+7中原標準時間隴蜀標準時間
日期格式
  • YYYY年M月D日
  • 暫缺YY年M月D日
    (公元減1988)
• 历法
西曆華曆
行驶方位靠右行駛
电话区号+81
互联网顶级域.cㄇ
  1. 雖然日本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但是各種法律與政府文書均使用日語。

圖博[6][7],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喜馬拉雅山以北,是藏族以及門巴族珞巴族的聚居地,現今亦有漢族及其他民族居民。西藏是地球地勢最高的地區,平均海拔有4900米,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稱。

藏區的不少地區終年積,因而被漢人習慣的稱為雪域藏語གངས་ལྗོངས威利转写gang ljongs)或雪域藏區藏語བོད་ཁ་བ་ཅན威利转写bod kha ba can)。藏區也是亞洲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因而西藏的環境與中國印度等國水文關係匪淺。传统意义上的藏文化圈由以下三個部份组成:「安多」地區、「康区」以及「衛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区由康区西部和卫、藏、阿里组成。

區域爭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說的「西藏」指的是西藏自治區,而傳統的西藏範圍包括目前受印度控制但中國聲稱拥有主權的藏南(即現印度管辖的阿魯納恰爾邦),基本相當於清中後期[8]和民國[9]時期由拉薩政府所管轄的整個區域。西藏自治区以外的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四省藏族聚居区合称“四省藏区”。

西藏流亡政府定義的「西藏」,又稱「大西藏地區」,則包含當今西藏自治区、青海及小部分的甘肅四川雲南,其總體面積相當於現西藏自治區的兩倍,[10]大致相當於唐代以來藏族的傳統聚居區。广義的藏语區域和藏民族區域还包含不丹錫金拉達克与尼泊爾北部山區。西藏流亡政府聲稱,1950年前達賴喇嘛管理衛藏康區安多三個西藏傳統省。[11][12][13]西藏流亡政府和自由西藏聲明這種看法被多數西方組織接受。[14][15][16][17][18]

历史

自古以來,藏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了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自石器時代即在青藏高原活動的各個族群,多數融合成為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最早在藏区大部建立完整的政权可能是源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象雄国。[19]根據藏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苯教」的傳說,苯教产生于象雄。有证据显示古国象雄开始于铁器时代[20]象雄兴旺时可能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区,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只是到了聂赤赞普时代,吐蕃部落兴起,逐渐脱离了象雄王室脆弱的统治,加之苏毗的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位于吐蕃的西北部。象雄的后期,在天山南部,以葱岭一带的藏北出现了唐旄[21]在和山南地區雅隆河谷的髮羌两支部落。

髮羌的一支,吐蕃部落,在7世紀由松贊干布首次實現統一,结束了西藏的远古时期,进入了统一的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王朝与唐宋朝代的关系时好时壞,有联姻会盟,也有兵戎相见。吐蕃时期,西藏的文化艺术得到很多的发展,創制了藏文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出现在西藏历史上影响深遠,不仅使历史上好战的羌族逐渐愛好和平,也完全地融入到西藏人的生活中,并成为从建筑到文学各个文化艺术领域的核心。

随着王朝内部权力争斗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吐蕃王朝在九世纪下半叶崩溃;藏区进入了四百年的分裂时期。分裂时期没有统一的政权, 各部落群雄割据、互不相属。

13世紀初,強悍的蒙古族在北方興起,成立蒙古帝国。从13世纪中叶开始,蒙古大军开始与西藏有接触。藏传佛教的薩迦派八思巴在与蒙古王子忽必烈(即后来的元世祖)會晤后,使忽必烈對佛法產生虔誠的信仰。忽必烈即位后建立了元朝,并设立宣政院(初为总制院)掌管西藏事务,由八思巴负责,由此建立了统一西藏的政教合一政权,开始了各教派統治時期。由於元世祖及其後的元朝皇帝的大力支持,宣政院的職權一直由薩迦派所掌握,負責統治整個西藏地區,直至元末。元朝还在西藏驻扎军队,设立各级官府和驿站,以保证当时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和政令的推行。自13世纪后的约500年,不同的藏传佛教派系轮番执政,直到清朝在18世纪控制西藏。

1720年清军驱除入侵西藏的蒙古准噶尔汗国军队后,开始在西藏驻军,并设立驻藏大臣制度。18世纪中叶清廷下诏建立新的西藏官署,称为噶廈格鲁派達賴喇嘛在1720年代至1912年間,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府建國,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退位。至1912年底,残余的清朝軍队及驻藏大臣被完全逐出西藏十三世達賴喇嘛随后正式宣告自己對西藏的統治,[22]這通常被認為是西藏獨立運動之始源,一些人認為達賴喇嘛的宣告嚴格來說並不符合現代術語中的獨立宣言。[23]西藏的獨立從未被承繼大清帝國的民國政府承認,也未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24][25][26][27][28]

1950年,中國共產黨在取得昌都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後,签订《十七條協議》,正式把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1959年藏区骚乱後,十四世達賴喇嘛率眾離開西藏,在印度達蘭薩拉組建成西藏流亡政府

人口

西藏自治区藏族居民占全部人口的92.8%,汉族占全部人口的6.1%;西藏自治区以外的藏区(不含青海西宁和海东地区)藏族居民占55.6%,中国政府所定义的所有藏族自治地区藏族人口占69%。按照西藏流亡政府的定义,包括西宁和海东地区,则藏族占全部人口的49.8%。[29]

语言

藏区大部的傳統语言是藏语,分布在现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四个地区。藏语又可分成三大方言:卫藏方言(即拉萨话)、康方言(德格话、昌多话)、安多方言。只有安多方言沒有區別意義的聲調。藏族不同方言的發音不同,對話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因為藏文是拼寫古藏语语音,不隨方言發音而改變,藏文的寫法還是相同。

藏文文学,内容豐富,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文學之一。[30]最为著名的,除了藏传佛教大藏经,还有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情詩集等,都是世界文學遺產中不朽的經典。

除藏语外,比较大的傳統语言还包括羌语嘉絨語。羌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阿坝州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等地,是当地羌族人和藏族人操的语言。嘉絨語通行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宗教

藏区的宗教主要是苯教和藏傳佛教。苯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又俗稱黑教,起源于象雄,是流行于西藏的巫教,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

藏傳佛教開始於西元7世紀中葉。當時西藏的松贊干布藏王先後娶了尼泊爾毗俱底公主中国唐朝文成公主。两位公主各自带来的佛教,最终在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31]目前,藏傳佛教以格鲁派(又称黄教)势力最大。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文的语言文字。[30]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32]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33]

藏传佛教領袖

地理

喜马拉雅山
羊卓雍錯

距今两亿年前,本区域原为一片汪洋大海,两千多万年前始在古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大幅崛起,形成今日的高原地貌。西藏为青藏高原的主要部份;青藏高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高原上,日溫差甚大,所謂「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正是形容年日溫差變化最佳的寫照。西藏高原地區遼闊,擁有豐富的能源,其中尤以太陽能水力地熱三者為最。西藏太陽能為全中國最豐富之地區。拉薩,即因年日照數在3000小時以上,而有「日光城」之稱。高原之上,亦為中國各大河流之發源地,如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等。

湖泊

音樂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民族音樂的歌曲旋律高昂遼闊,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宮廷音樂和民間歌舞音樂以及藏族的戲劇組成。

藏族民歌主要包括有「魯」,「諧」,「再柔」音樂高亢嘹亮,聽起來就有高原藍天遼闊的氣象,曲調悠揚,是以五聲為主音樂。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囊括了所有人間宗教、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勞動愛情題材。歌舞形式有「諧」、「卓」。諧包括:「熱諧」,「康諧」,「堆諧」,「阿伽諧」。舞蹈也和音樂一樣,都離不開歌唱,所以“諧”和“卓”概括了所有藏區的舞蹈種類。它們只是地方特點各異,而表達的內容大致相同。

参考文献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sangiinlang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World Factbook;Japan. CIA. 2007-03-15 [2007-03-27]. 
  3.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stat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4.0 4.1 4.2 4.3 Japan.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October 2016 [2016-10-31]. 
  5. ^ World Factbook: Gini Index. CIA. [2016-03-03]. 
  6. ^ 獨立特派員李瓊月、余榮宗. 我的名字叫圖博 (影片). 台北: 台灣公共電視台公民新聞. 2008-05-14 [2015-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7. ^ 【獨家專訪】藏人的心聲:請稱呼我們「圖博」. millenniummag.dudaone.com. 2016-02-06 [201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2). 
  8. ^ 清朝地圖,美國哈佛大學1935年版. [200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9. ^ TIBET, TIBET, A PERSONAL HISTORY OF A LOST LAND By Patrick Fren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ench argues, for the Tibetans to base their claim on roughly the area of the current TAR, whose borders generally coincide with those of the de facto independent state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10. ^ Le programme politique du Dalaï-Lama sous la loupe[失效連結]
  11. ^ «Au Loin La Liberté -Mémoires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自傳 法文版
  12. ^ 第十四世達賴的妹妹Pema Jetsun的《西藏·我的歷史》法文版«Tibet mon histoire» de Pema Jetsun, la sœur du 14ème Dalaï-lama
  13. ^ Histoire-géo du tibet 西藏流亡政府的宣傳. [200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0). 
  14. ^ LE TIBET MEURT. [200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4). 
  15. ^ Les Amis du Tibet A Ottawa (ATO). [200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6). 
  16. ^ Le Tibet. [200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2). 
  17. ^ Les amis de Université Le Tibet sous domination chinoise. [200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4). 
  18. ^ [« les guerriers de Bouddha » Mikel Dunham 2004
  19. ^ 西藏古老的象雄文明. [201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20. ^ John Vincent Bellezza: The Liturgies and Oracular Utterances of the Lha-pa of Upper Tibet[永久失效連結]
  21. ^ 任乃强: 《四川上古史新探》, 3页
  22. ^ "Proclamation Issued by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XIII (1913)". [2009-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4). 
  23. ^ Goldstein, Melvyn C.,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1991), p. 62
  24. ^ Contemporary Tibet: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in a Disputed Region by Barry Sautman and June Teufel Dreyer, New York: M.E.Sharpe (2006),p3
  25. ^ Clark, Gregory, "In fear of China", 1969, saying: ' Tibet, although enjoying independence at certain periods of its history, had never been recognised by any single foreign power as an independent state. The closest it has ever come to such recognition was the British formula of 1943: suzerainty, combined with autonomy and the right to enter into diplomatic relations. '
  26. ^ Clark, Gregory, "No rest for 'China threat' lobb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時報, 7 Jan 2006
  27. ^ Grunfeld, A. Tom, "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 p258
  28. ^ West is 'waging a new Cold War against Chi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nadaily.com quotes German newspaper.
  29. ^ 《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
  30. ^ 30.0 30.1 有關全體西藏民族實現名符其實自治的建議.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9). 
  31. ^ Liting Xu, Xiyuan Zhao, Xifan Wen. 中华五千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14 (中文(中国大陆)). 
  32. ^ 达赖喇嘛尊者在3·10西藏和平抗暴五十二周年纪念集会上的讲话. [201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33. ^ 章太炎. 《中華民國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07年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