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Gniw~zhwiki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巴别
yue-N
呢位用家嘅母語粵語
zh-N
此用戶的母語漢語
en-4
This user speaks English at a near-native level.
fr-2
Cet utilisateur peut contribuer avec un niveau moyen en français.
fi-1
Tämä käyttäjä osaa suomea vähän.
de-1
Dieser Benutzer hat grundlegende Deutschkenntnisse.
查阅所有用戶語言

英文維基那邊有些「政治化」,希望這邊比較中立。

「巴別」注解

我的母語是粵語,照正來說不是「中文」(因為文是寫的,語是說的;除非是天生聾啞,母語不可能是任何一種文);但在維基這兒,懂不懂粵語或國語(普通話)其實不太重要──能不能讀、寫中文才重要。這個「語」、「文」的區別,在維基建立「巴別」機制時似乎分析得不夠全面(我認為是對中文認識不夠所致,可能甚至對希伯來文、阿拉伯文等的認識也不夠),到現在便造成困擾了。

法語正在修讀中,目前DELF A2程度考試合格,所以「fr-2」碼所顯示的「Cette utilisateur peut contribuer avec un niveau moyen en français」(意謂:這個使用者有能力以中等程度的法語/文作出貢獻)大抵正確。

芬蘭文只是在圖書館借書來看,作為興趣,程度極低,和自己那已經很低的法語程度比較,甚至仍要更低許多,到逹不可想像的地步;但「fi-1」碼所顯示的「Tämä käyttäjä osaa suomea vähän」(意謂:這個使用者會一點芬蘭語/文)卻是完全正確。我這極低的芬蘭文程度也已足夠為芬蘭芬蘭語兩篇文章作出有限度的校正。

德語雖然在學校讀時不錯,但可能由於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接觸,目前的程度甚至比芬蘭語還要低。「de-1」碼所示的「Dieser Benutzer hat grundlegende Deutschkenntnisse」(意謂:這個使用者有基礎的德語/文知識)以前是對的,目前可能有點牽強。

希伯來語因程度一直停滯在非常基本的會話,已暫時放棄學習;加上於「語」、「文」的差別,希伯來文的文章絶對無法明白。但因為對希伯來語的文章做過小修正,可能也應該告訴人家我不是在亂改。

對於中文的個人意見

我覺得中國人對中文的態度太「崇洋」了(尤其是「崇英」、「崇美」)。

其中一個觀察就是數目的書寫方法盲從英美。例如,「123456789」,英文讀 “one hundred twenty-three million four hundred fif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eighty-nine” (“123 million 456 thousand 789” ), 所以寫「123,456,789」;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加逗點的用意就是方便閱讀。可是,中文讀「一億二千三百四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九」(「1億 2345萬 6789」),就應該寫成「1,2345,6789」──這是十幾年前連西方人也知道的,即使現在日本人也還知道。我讀小學時這樣教,現在竟然好像沒人知道,這是一個不幸──寫一個長長的數目,加了逗點,閱讀時卻要慢慢數「0」,這樣加逗點是畫蛇添足,也是我們不夠尊重自己的文化,不夠勇氣捍衛中文的獨特性,盲從英美的做法。

另一個觀察是字詞次序。我所指的是比如「雅虎中國」、「中銀香港」、「副會長/節目」等的奇怪譯文──按照中文的正常字序,這些譯文都是不可能的,但偏偏就是這樣譯,而且還越來越多。最離譜的是鬧出「大五碼」這個笑話──這個碼本來就有正式中文名「五大碼」,也有正式英文名「Big5」。中英文正式名稱字序反轉,意味着為五大碼改名的人至少明白中英語法的差別;「南極星」(njstar) 卻誤將「Big5」用英文的字序反過來譯成「大五」。「南極星」的作者是澳洲華僑,天天在英語環境下生活,所以還可以原諒。「大五」一詞的普及卻見證了中文程度的普遍低落──這是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認識不夠深,也不夠勇氣捍衛中文的獨特性,盲從英文。

最後想說的是書寫方向。中文自古就是由右至左書寫的。上世紀初因應中英文同時書寫的協調問題,横寫中文普遍採用了英文的「左至右」書寫方向。事成定局,也無話可說;但直寫採用左至右的書寫方向,我便覺得太離譜了。在這件事上,我覺得,亞拉伯人和猶太人比我們有骨氣多了。

實作問題

  • 文章如有大量英文(或其他非中文)字,不加例如<span lang=en>一類的markup,在某些Linux的版本會導致畫面極為難看,但加得多又令原始碼極為難看。這問題真頭痛,建立模版可不可以解決?文章如有英文(或其他非中文)字,應用lang模版,不直接用HTML的語言標籤,以免令原始碼變得太難看。感謝roc發現lang模版。
  • 愛沙尼亞條不知為什麼原譯者選用了愛沙尼亞語的原文。這個實在太難了,一半的字甚至連芬蘭語也不像。原譯者是否懂愛沙尼亞語:(

free/exact style

  • 我剛看到英文版的RCL上的「S. L. Wong (Cantonese)」,這是新增的,在我編輯時沒有的。依我理解,這是完全等於粵語音標的「國際音標(寬式)」,因為「國際音標(寬式)」的實指就是黃錫凌處理過的粵語標音系統。我同意作出這個改稱。
  • 「嚴式」其實也不是一個固定標音,不同學者的「嚴式」也有些不同(例如對ts或tʃ或tɕ的判斷),我使用這詞語時,指的是一種比較起來最多學者採用的、最普遍的寫法。就如現在英文版「standard cantonese」中所列的音標。因為在課程中,它也稱作「嚴式」,參考書中也是。但「嚴式」的寫法其實並不固定,不同學者對一些音的紅微判斷有差異,用的標法也有些不同。不知這情況,較貼合使用哪個英文名稱呢?^^
  • 大家也只是為維基百科的資料準確努力,不用介懷啊。而且小狼很感謝你的幫忙呢。個人的英文水平也有限,句子沒寫得像您寫的流暢,小狼不好意思才是啊。-小狼 18:14 2005年12月26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