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Karoke Cirno/sandbox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页面仅用作个人学习

一般表格代码示例:

标题文字 标题文字 标题文字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一般表格代码扩展: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可排序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 列表可收缩(默认为展开)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列表被折叠,且可收缩
宽度设置: style=width="*px(*%)" 高度设置:style=higth="*px(*%)"
设置于{|后,为整个表格;设置于|-后,为该行;设置于|或||后,并与该单元格内容之间以|分隔,则为该单元格。
style="white-space:nowrap" 表格不换行
style="background: red; color: white" 背景色为红色 字体为白色
颜色参数可设置某单元格、行或整个表格。设置于{|后,为整个表格;设置于|-后,为该行;设置于|或||后,并与该单元格内容之间以|分隔,则为该单元格。
单元格颜色参数优先于行颜色参数,而行颜色参数优先于表格颜色参数,逐层覆盖。要注意的是,没有一种简易的方法去设置某列的颜色,需要逐个单元格进行设置。
rowspan="2" 纵向合并X个单元格
colspan="2" 横向合并X个单元格
cellpadding="2"(边内空白)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实线深灰色边框1像素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单元格左对齐,表格居中
~~~

Karoke Cirno留言

~~~~

Karoke Cirno留言) 2014年9月27日 (六) 14:13 (UTC)

~~~~~

2014年9月27日 (六) 14:13 (UTC)

{{CURRENTYEAR}}年{{CURRENTMONTHNAME}}{{CURRENTDAY}}日 or {{FULLDATESTRING}}

2024年4月29日 or 2024年4月29日 (一) 13:51 (UTC)




——————————————————————————————————————————————————————————————

市北区
市北区四邻
市北区四邻
市北区在青岛市的位置
市北区在青岛市的位置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中国山东省青岛市
政府駐地敦化路街道延吉路80号
下级行政区19
人口(2011)
 • 總計102.07万人
 • 密度16,155.42人/平方公里(41,842.3人/平方英里)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266011
電話區號532
行政区划代码370203
国内生产总值(2013)¥551.55亿
網站市北区政务网

市北区中国青岛市的一个市辖区,始置于1946年。位于青岛市中部偏南,南接市南区,北连李沧区,东邻崂山区,西濒胶州湾。市辖区面积63.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4公里。人口102.07万人,人口密度为16155.42人/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1]

隶属演变[2][3]

时期 市北区 台东区 四方区
西周 夷国
春秋战国 齐国
秦朝 琅琊郡
西汉 不其县
三国 青州
北齐 长广县
隋朝-明朝 即墨县
占期
1897年
大鲍岛小区 台东镇
德占期
1910年
大鲍岛区 台西镇 台东镇
第一次占期 新市区
北洋政府 第二区 青岛区
南京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1929年
第一区 台东区 四沧区
1932年 第三区 第四区
1935年 大港区 小港区 台西区 台东区
日第二次占期 市北区
南京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1946年
1949年 市北区 台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时期
1949年
1951年 四方区
1963年 市北区
1994年 市北区
2012年3月 市北区

行政区划

2012年3月之后,市北区实行部分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12月,四方区并入市北区,[4]至此市北区不再是青岛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市辖区。现实际存在的街道办数量为19个,分别为:大港(与华阳路合署)、即墨路(与小港合署)、辽宁路、兴隆路、延安路、登州路、水清沟、台东、阜新路、四方、宁夏路、镇江路、海伦路、敦化路、洛阳路、辽源路、河西、合肥路(与洪山坡合署)、浮山新区(与同安路合署)。

地理气候[5]

地质

市北区内的岩石类型主要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类,形成时代为中生代。其中以中生代燕山晚期为主,多为花岗岩,另有小量中性岩脉等产出。侵入岩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90%以上。区内脉岩规模差别较大,主要是北东向和少量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岩脉倾角较大。区内地层仅零星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山前组冲洪积层。

地形地貌

市北区地形是东北部高、西南部次高,中部、西北部低并向西北倾斜。区内最高点位于东北部的徐家村东山,海拔高度207米。西部地势较低,只有贮水山海拔高度80米。市北区地貌低平,海拔50m以下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5%。丘陵是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分布面积广,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5%。剥蚀平原是区内最主要的地貌单元,约占全区面积的55%。

气候

区境年平均气温为12.7℃,各月平均气温8月份最高,为25.3℃,1月份最低,为-0.5℃,气温年较差为25.8℃。极端最高气温曾达38.9℃,极端最低气温曾达-14.3 ℃。年平均降水量为662.1毫米,降水量最多年份曾达1253.4毫米。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南南东风出现频率最高,是区境的主导风向,其次为北北西风。累年最大风速曾达32.0米/秒 ,极大风速曾达35.6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日照时数为248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6%,蒸发量为1357.3毫米,雾日为52天,降雪日数为14.7天。

水文

海泊河是市北区唯一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浮山西麓,流向为自东向西流,穿过海泊河公园,于海泊河大桥处入海,属季节性河流。区内的明沟暗渠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部。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形成的天然河川径流。

市北区西部临海,为胶州湾东岸。海岸线北起海泊河入海口,南至小港一带,长约17.5千米。附近海域最大的岛礁马蹄礁

植被

由于原有自然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和自然更替规律已全部破坏,代之以栽培植被为主要建群种。至2002年,市北区绿化覆盖总面积610.43公顷,其中绿地面积549.89公顷,道路绿化面积43.19公顷,零星树木覆盖面积17.35公顷;已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04%;绿地率26.16%;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03平方米。

人口[6]

市北区现有人口102.07万人,人口密度为16155.42人/平方千米。2000年时,市北区常住户口在外地的有171146人,占区内总人口的33.9%;市北区人口性别比为(男)101.8:100(女),人口性别比趋近平衡;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6%,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0.8%,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6.9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增加到69.68%;市区人口平均寿命为78岁。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2‰;共有105400人暂住,其中,本省、市县迁入72552人,省外市、县迁入32848人;每户平均规模2.68人。

人口数量

1891年-1928年

1891年,青岛建置前,青岛地区隶属即墨县,市北区界内有12个自然村,村民大都是明清时期,从云南或本省内迁来。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与清政府签定《胶澳租借条约》,租借地内大鲍岛区(市北区)、第四区台东区)内的5个村庄人口不足千人。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青岛。加之,1914年12月8日,日本当局向本土居民开放后,大批日侨迁来青岛。到1918年,市北、台东地界内人口增至2万多人,之后逐年增加。

1928年-1949年

1928年,增加到140944人。据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统计,青岛所辖第二区(市北区)、第四区(台东区)计有居民户147085人,占市区总人口的38.9%。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者强掠劳工去东北日本开矿山做苦力,导致大批人口外迁,据1938年统计,两区人口比1928年减少33997人。

日本战败后,日占期间流离的百姓纷纷返回,同时被解放的城市、农村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地主、还乡团成员等携家带口亦涌入青岛。1948年,市北、台东共有居民292954人,比1938年增加186007人,人口增长174%。1949年,国民党军政人员、工厂职工、地主、还乡团成员等携家带口向南车撤离,待撤的国民党军队抓兵补丁随迁,使当年两区人口减少56815人。

1949年以后

1949-1957年,是户口自然迁移时期,青岛市人口明显增加。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市北、台东两区共有居民258329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两区共有339094人。由于在此期间人口没有节制,10年间人口净增80765人,增长31.3%。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两区共有380839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两区共有369695人。

1994年5月,青岛市区划调整,把原市北、台东两区合并,又把原四方区吴家村街道办事处、错埠岭街道办事处,原崂山区的杨家群、夹岭沟、河马石村和高科园的浮山后、埠西村等5个行政村划归新市北区。新市北区所辖范围内共有455342人,人口数列青岛市市内4区第一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市北区共有504213人。按户籍统计,2002年底市北区人口达467430人。

民族[6]

市北区境内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数民族杂散居住在区内。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3181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63%,主要构成部分为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等。

教育[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青岛前,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机会很少,人口文化素质低。1936年,青岛市区人口中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5.9%。1946年,市区人口中文盲人口仍占总人口的5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青岛后,人民文化素质水平逐渐提高。直到2000年,拥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97129人,占市区人口总数20.45%;受到初、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口281554人,占市区人口总数58.14%;受大专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75529人,占市区人口总数15.59%。

名人

来源

  1. ^ 第一篇 建置区划. 市北区志. [2014-11-29]. 
  2. ^ 四方区历史沿革. [2015-03-22]. 
  3. ^ 市北区历史沿革. [2015-03-22]. 
  4. ^ 青岛撤销市北区、四方区、黄岛区、胶南市设立2新区
  5. ^ 第二篇 自然环境. 市北区志. [2014-11-29]. 
  6. ^ 6.0 6.1 6.2 第三篇 人口. 市北区志. [2014-11-30]. 
  7. ^ 第二十六篇 教育. 市北区志. [2014-12-17]. 

外部链接

闲置

1901年,“大港火车站”建成铁路的终点站。人工修筑的“小港”建成客货运输码头。1904年,青岛火车站建成后,因只准欧洲人在此上下车使用,大港火车站改成只准华人使用的“华人火车站”。1908年,大港码头形成规模,从而使商河路、桓台路、益都路一带形成“小鲍岛街市”;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接管德国在青岛一切特权后,又采取没收、强卖、合办等方式,控制青岛的交通运输、港口和工矿企业。同时,创建纺织工业、化学工业,使工商业和外贸进出口业相应发展起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青岛后,加入了建筑、交通运输和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