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電子遊戲/簡訊/2024-04/專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專題報導:聊聊虛構事物的關注度

作者:Supergrey1

原本想用「虛構事物的關注度指南/指北」為題,但惶恐自己的知識水平有限,不敢指導他人,就當作是隨便聊聊吧。既聊聊中文維基百科的關注度指引,也順便說說與英文維基百科的關注度判定的差異(畢竟大家還是很喜歡翻譯的嘛)。以下都是筆者略陳拙見,如有錯誤、疏漏,懇請指教。

不少編者已經發現,中文維基百科有一則名為「維基百科:關注度 (虛構)」的指引,而英文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為論述(essay)。所以對於英文維基百科來說,判定一個虛構事物條目是否具有關注度,還是要看符不符合「General notability guideline(通用關注度指引)」。或許有些編者還注意到了中文維基百科上的一則名為「維基百科:關注度 (電子遊戲角色)」的論述,這是Lopullinen從英文維基百科的「Notability (video game characters)」論述翻譯而來的;作為對英文維基百科通用關注度指引的解釋說明,在英文維基百科一般是需要遵守的,但在中文維基百科作為舶來品,其實不具備約束力。總而言之,如果想在中文維基百科撰寫虛構事物條目,其實只要滿足「維基百科:關注度 (虛構)」的要求就好了。

那麼「維基百科:關注度 (虛構)」的要求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滿足下面2點:

  1. 其作品(主體條目)是否具有關注度」:先建立作品的關注度,再討論作品中事物的關注度。這點一般沒什麼例外,畢竟如果連作品都沒有條目,那大家也不會想要建設作品中的角色或設定的條目。
  2. 有現實的獨立於其主體實體的第三方可靠介紹」或「該項虛構事物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這其實算是兩條標準,但中文維基百科只要滿足兩條其一即可。我們分開來討論:
    • 有現實的獨立於其主體實體的第三方可靠介紹」:只要有獨立於主體的第三方來源對現實事物的報導,其中包含對虛構事物的可靠、有效介紹,就可以。因為要體現「獨立」性,所以讀起來像宣傳物料或新聞稿的肯定就不算數。無論是漫展上的角色Cosplay、周邊(義烏小商品)的報導,還是聯動專案的報導,只要獨立於虛擬事物的創立者、對虛構事物有寥寥數筆的「有效介紹」,都算數。
    • 該項虛構事物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指引中說的是「藝術價值、文化影響或社會流行度」,「社會流行度」其實就是人氣投票、銷量流水一類,這項比較好找。要是真有什麼藝術價值、文化影響,比如學術期刊和書籍的案例分析,或是中共媒體大吹的「文化輸出」,那就更好了,一定要寫進去。

對於來源的數量嘛,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一般來講,「3條」是比較恰當的論證關注度的來源數量。只有一兩條往往不足以說服大家,而3條不同角度、不同面向的來源,則能比較全面的展現虛構事物的關注度。英文維基百科有一篇論述「Three best sources(三條最好來源)」,有興趣的編者可以讀一讀。

說完了這些,想必大家已經意識到了在中文維基百科論證虛構事物的關注度有多麼容易。例如虛構角色,只要找到1篇Cosplay報導+1篇周邊/聯動的報導+1篇人氣投票/銷量流水,則大功告成。編者們心動了嗎?當然,僅僅有關注度是不夠的;條目中的各種內容都要用可靠來源來支撐,如果真的只有3篇報導,還不足以撐起整個條目,所以從小小作品邁向丙級條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英文維基百科對虛構事物關注度的規則。在英文維基百科,一切都要按照「通用關注度指引」來走;而「維基百科:關注度 (電子遊戲角色)」則是對其的解釋說明,所以這裡我們藉助「關注度 (電子遊戲角色)」,來看看英文維基百科都有哪些特別要求:

  1. 假定」:這條規則太模糊,是英文維基百科關注度論證最終淪落為「無共識」的常見原因之一。英文維基百科講究「是否有必要寫成獨立條目」,如果虛構角色或設定,放在主體條目就已經說得很清楚,又何必獨立出來一個條目呢?——這個「是否方便讀者」由誰來定奪?比如虛構角色,如果我把角色故事和設定「左轉FANDOM好走不送」把這些刪去也不是不行,然後剩下的內容拆一部分去主體條目的「評價和反響」、另一部分放「角色列表」或「劇情和設定」,這樣是不是也很「方便」呢?這時候「內容含量」就出來打圓場,如果明確指向角色的內容量實在太大,還是拆開為獨立條目比較好。「介紹面相」則規定了這些來源也要有立足現實的部分,也就是「分析、評論或批評」,如果沒有這些內容而只是對劇情設定的複述,那就不能用作關注度論證。
  2. 有效介紹」:這條則是判處來源是否可以論證關注度的死穴。英文維基百科要求引用以虛構事物為直接評論對象(或直接評論對象之一)的第三方來源,作為論證關注度的要求。這也就把範圍大大縮小了,一般需要對虛構事物直接評價的評論員文章才行。要是在學術期刊、書籍中找到了對虛構事物的案例分析,也可以拿來用。至於名單體文章、劇情串講、設計訪談、角色人氣流水、Cosplay、聯動、周邊,都被排除在外,要是論證關注度的時候拿出這些來用,不免被大編者們批判一番。

由此可見,英文維基百科對於虛構事物的關注度論證,要求相當高,基本上就是只能找足3篇「直接評價的評論員文章」或者「學術期刊、書籍中的案例分析」,不然難以服眾,不免要上「頁面存廢討論」走一圈。如此高的要求,在中文維基百科已經接近「優良條目」的標準了吧?由此不難看出為什麼中文維基百科的編者們熱衷於翻譯英文維基百科已有的條目。至於中文維基百科要不要跟進英文維基百科的標準,我想至少從模糊的口袋規則就能看出,英文維基百科的關注度指引並不是為虛構事物而建立的,而是立足於現實百科全書,排斥廣泛建立虛構事物的條目——名氣足夠大乃至於「破圈」的虛構事物,能讓媒體評論員專門為其立言,英文維基百科才考慮收錄。而那些僅僅是玩家喜愛的虛構角色和設定,即便人氣再大、可以說道的內容再多,都不過是遊戲圈自嗨罷了(比如塞尔达传说系列米法)。筆者對於中文維基百科目前的虛構事物關注度的規定還是比較滿意的,這讓許多我們遊戲圈耳熟能詳的角色和設定有了詳細記載的可能,而不是縮水成主體條目或列表條目中的寥寥數筆。當然也並不能因此去把英文維基百科批判一番——時空背景不同,他們的遊戲媒體比較熱愛寫評論體文章,這也是客觀原因。

說完了中英維基百科的差異,我們再回過頭來回顧一下可靠來源。相信大家都已經十分熟悉「維基專題:電子遊戲/來源考量」和英文維基百科的「WikiProject Video games/Sources」,這裡列出的可靠來源就不再贅述。「維基專題:電子遊戲/來源考量」中也提供了定製的「中文維基百科電子遊戲專題可靠來源搜尋引擎」和「英文維基百科電子遊戲專題可靠來源搜尋引擎」,幫助編者們檢索可靠來源。至於最近吵得比較凶的「學術來源」,倒是值得說道說道。一般來說,「被學術界稽核過的文章、書籍、點評或者研究論文是可靠的。如果內容被有聲譽的同行評審期刊或者受人尊重的學術出版社發表,可以認為是被一個或者更多學者稽核過的內容。」某某大學學報、學位論文,如果難以評估其是否經過同行評審,則一般不認為是可靠來源。尋找學術來源,編者們可以試試以下途徑:

  • Google學術,英文學術來源一般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 Google圖書,「全文搜索」功能可以檢索到書籍中的某個段落、詞語。
  • 華藝學術资料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中文學術來源可以藉助這些資料庫。

總的來說,不管是「完美的小作品」,還是「優良條目」,關注度都是第一道門檻,也是經受同行檢驗的關鍵。相信編者們在熟知規則之後,能創作出符合關注度指引、不被送去「頁面存廢討論」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