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维基人》/第十四期/訪維基人靖天子
< Wikipedia:《维基人》 | 第十四期
維基人專訪
訪維基人靖天子
本期《維基人》有幸請到了常年活躍於生物学領域的維基人靖天子接受採訪,淺聊他的維基歷程、對條目的看法,以及一些對新手的建議。
- 問:您當初開始編輯維基百科的動機是什麼呢?
- 答:約15年前Yahoo奇摩知識+風行一時,我也曾在知識+上回答他人問題為樂。當時,許多人會複製維基百科的內容貼到知識+作為回答,我看了這些人的回答後才知道了維基百科的存在,但當時對維基百科的運作方式仍不清楚。直到幾年後我發現許多植物学的基礎條目,包括胚乳、珠被、共質體途徑等在中學課本中就有的名詞,當時在中文維基百科都還沒有條目,感到相當意外,才開始嘗試編寫維基百科,將這些條目寫成小作品,並漸漸發現編寫條目的樂趣。
- 問:您至今為止最為滿意的主編條目是哪一篇?為什麼呢?
- 答:我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好像是真菌這篇典範條目,不過該條目是以翻譯英文版典範條目為主(雖然我自行更新了許多內容以符合學界的最新進展,但條目架構仍是沿用英文版的)。我自己最滿意的條目應該屬另外兩篇典範條目白色念珠菌與真菌病毒(兩篇實在難以取捨)。白色念珠菌是一種非常常見、知名的真菌,在臨床上與生物學基礎研究上的重要性是真菌中數一數二的,直至2018年年底已有超過30種語言有條目,中文版卻仍闕如;我以三分翻譯英文條目,七分原創編寫的方式將其完成,寫作這篇條目時我已有近十年編寫經驗,自認是內容豐富度與可讀性都不錯的作品。真菌病毒算是個很冷門的條目(大概很少人會去關心感染真菌的病毒),我會去寫這個條目,是因為在Telegram群組中看到有人好奇詢問「真菌會不會被病毒感染」這個問題,並引發了一陣討論,我因看到許多人有興趣而動手編寫,這篇條目也是擇英文版精華翻譯後,再自行原創了不少內容,另外我並將所有數十種已知的真菌病毒整理成一完整的表格列於條目中,是我第一次碰觸這麼複雜的表格語法編寫,而寫作條目查閱文獻的過程也讓我學到很多自己以前未知的冷門知識。
- 另外,我現在正在寫作冠状病毒條目,先將英文版全文翻譯後,再進行原創擴充,如順利應可在四月全文寫完,屆時篇幅會接近英文版的兩倍,應該能夠成為我最滿意的條目。
- 問:是什麼原因或動力,讓您能夠撰寫出這麼多條目的呢?
- 答:維基媒體運動是一個左派的實驗,從過去到現在人類社會的生產不是由國家政權由上而下的推動,便是由市場利益驅使,我認為維基媒體運動、开源软件和公共科学图书馆這種非市場導向、無官僚階級的運作模式有機會成為人類社會未來重要的生產方式,作為當前新自由主義走到一個瓶頸時的另一種選擇,當然對此,中文維基百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說點比較具體的吧,我自己作為一名生物學的研究者,將生物學、科學資訊中文化一直是我的理想,現在中文世界的科學資訊非常缺乏且大多品質低劣,因此在中文維基百科編寫學術條目,將這些學術資訊中文化,雖影響可能甚為微薄,但卻是我努力的方向之一。中文世界有許多需要生物學條目的讀者,可能是單純對某一種動物或植物感到好奇的普通人,可能是看了有關疫情、蟲害的假新聞而感到疑惑的觀眾,可能是對生物學有興趣、卻受限於課本和參考書、又沒有能力自己查閱學術論文的中學生,或許我寫作的條目能給這些人帶來一點正面影響。
- 問:作為寫出許多優質條目的維基人,您對於條目的格式或內容有什麼理想和堅持?
- 答:內容的正確無誤。短而正確好於長而有誤,學術條目更是如此,因此除確保條目每句話都有學術來源(論文或書籍)支持外,我經常為修飾一句話而查閱大量文獻,以確保自己的敘述盡可能精準,並考慮了所有已知的例外情形。當然我仍不敢說自己的作品一定都正確無誤,但這是我追求的目標。此外,此類條目很容易有術語過多,使一般讀者難以理解的問題,因此,讓非相關背景的人盡可能地看懂條目大部分的內容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 問:您的用戶頁標題「例外即證據」有什麼涵義?為何選擇此語作為您的用戶頁標題?
- 答:這句話是我在大衛·博布瑞奇的《X染色體——命運的幕後黑手》(The X in Sex: How the X Chromosome Controls Our Lives)一書中看到的。生物學中處處充滿了例外,幾乎每個敘述、定理、經驗法則我們都可以找到一個特例與其相悖,而作為生物學的學習者,一開始(比如高中、大學時)學到這些反例常讓我感到一種獵奇的興奮,但學習較久後我漸體會到這些反例的存在經常不是抹去敘述、定理、經驗法則的重要性,將其徹底推翻;與此相反,當人們對整個系統、機制越來越了解,而有辦法解釋這些反例時,它們的存在反而讓我們將其全貌看得更清楚,「enabling us to appreciate its layers of complexity」。(這句有些抽象,具體例子可以參考我多年前編寫的優良條目巴爾小體中「例外情形」一節,便是參考原書內容編寫)
- 問:您曾經隱退過一陣子,想請問您在隱退前後,有沒有什麼心理上的變化?
- 答:我自己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年齡增長而多了些歷練,另外學術能力跟撰寫條目的能力都增加許多,因此2013年以前我主編的生物學條目,2018年之後我大多大幅翻修重寫過,以使其符合自己現在的標準。心理上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倒是我有感到中文維基百科的社群氣氛改變了許多,2019年以後我已不再參與社群與站務。
- 問:最後,對於想一起來撰寫生物方面條目的新手們,您有什麼建議嗎?
- 答:多學習、多閱讀。寫作專業條目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一定的積累,厚積薄發,大部分的翻譯錯誤都不是因為譯者的外文或中文能力不好,而是缺乏該領域背景知識所致。若缺乏知識積累,單純看到一篇英文版內容豐富的條目就開始翻譯,輕則敘述有欠精準或不通順,重則翻譯錯誤,或將英文維基百科本身的錯誤移植過來(英文維基百科的生物學條目有許多錯誤或不精準的敘述,不過條目看起來經常是內容豐富、參註充足,沒下過一番功夫研究是很難看出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我對英文維基百科中非優良、典範條目等級的生物條目均持保留態度)。做了許多學習後在維基百科貢獻所學,又在編寫過程中精進自己的知識,達到正回饋的效果,是我覺得一種比較正面的參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