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优良条目/印度尼西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简称印度尼西亞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島嶼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亚洲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达。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兰教欧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並於地理大发现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