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他心问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他心问题(英语:Problem of other minds),又称他人心灵问题哲学知识论中的一个传统问题,由怀疑论提出。主要内容在于如何证明其他人与我们拥有相似的心灵。他心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方面,如果我只能观察到其他人的外显行为,我要怎么知道其他人也拥有心智?人类可以透过内省来确认自己拥有心智,但是只能观察到其他人的外显行为,由行为来推论其他人也拥有内在心智,不能直接观察到其他人的心智。另一方面,假设其他人有心智,我们又如何透过观察别人的外在表现来知道其他人的心智和我们的一样? 自二十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对于他心问题提出了各式各样可能的解决方法,然而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所有人都接受的看法。

历史

他心问题在哲学上受到重视是源自于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于其著作An Examination of Sir William Hamilton’s Philosophy内提出了他心问题的类比论证,在他之前,大部分哲学家(如托马斯·里德)认为其他人有心灵是一件自我证成且先验的事情。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中叶,由于类比论证在逻辑上似乎不可被检验的,且样本仅仅只来自于自己,此论证在哲学上逐渐不被哲学家们所接受,之后包含A.J.艾耶尔伯特兰·罗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内的多名哲学家都有对他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及论证,关于他心问题的讨论也渐渐从怀疑论转变成对心灵概念的探讨,但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被大家所信服的观点。

重要性

他心问题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人生中的行为、决定、道德判断,几乎都是建立在我们存在一个其他人都具有心灵的信念上,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心灵,那么我们似乎应该重新审度我们一切的行为。

在哲学上,他心问题背后蕴含了怀疑论与唯我论的概念,透过讨论他心问题哲学家们对于这些论点有更全面的理解,也促进了心灵哲学与知识论的许多论点的产生。[原创研究?]

哲学论据

主观直觉上,人类倾向于相信其他人皆拥有与我类似的心智。最常用来支持这个论点的,是弥尔的类比论证(argument from analogy),这个论证的推理过程如下:

  • 前提一 我的行为有一些模式可以回应外来的刺激,而这种模式可以表明我具有某种心灵状态(例如:被烫伤的时候而哭出来代表我内心很痛苦)
  • 前提二 其他人受到相同的外在刺激时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
  • 结论:那些人和我有相似的心灵状态,也因此和我一样的有心灵。

类比论证的第一个问题在于,此论证使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相对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达成的结论并非必然与最初的假定有相同的确定程度,有可能出现前提为真然而结论为假的状况。 类比论证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其并不具有足够有效的证据,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论证:

  • 前提一 盒子甲是咖啡色的且其中有一本书。
  • 前提二 盒子乙丙丁是咖啡色的。
  • 结论:乙丙丁中都有一本书

这样的结论很明显是有问题的,基于单一个例去进行的类比论证通常可信度较低,且由此推论得出的信念恐怕很难说是被证成的。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也曾提出私有语言论证(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这个论证认为,因为其他人也理解共同语言,语言不是我个人私有,所以其他人也拥有心智。

参考文献

  • DR Brookes,the philosophy of thomas reid, 1996.
  • Avramides, A,Other minds, 2001.
  • Tero Vaaja ,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 Themes from Wittgenstein,2015.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