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泽清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泽清(?—1648年),字鹤洲,山东曹县人。刘源清之兄。明末清初将领,江北四镇之一。

生平

明末将领

早年间,刘泽清以将材被任命为辽东宁(宁远卫)、前卫(广宁前屯卫)守备。[1][2]天启六年(1626年),刘泽清时任宁前道中军守备,成为辽东巡抚袁崇焕的部下,负责维持当地治安。[3]隔年,刘泽清被提拔为山东都司佥书。[4]

崇祯三年(1630年),在己巳之变中,后金军攻打铁厂,企图切断丰润城的粮道。收复三屯营的总兵杨肇基派刘泽清前去增援。他在距离铁厂十五里的地方遭遇后金军,双方展开激战,从清晨战至正午,难分胜负。后来,在增援部队的协助下,他们一路作战到遵化,夹击后金军,最后成功进入城内。同年七月,因战功卓著,刘泽清被超升二级,随后被提拔为副总兵。隔年四月,刘泽清因克扣军粮,被弹劾。[1][2]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朝廷考虑到他在遵永大捷中的功绩,责令他立功赎罪。[1][2]同年三月,吴桥兵变期间,朝廷任命兵部右侍郎刘宇烈为山东总督,负责讨伐李九成孔有德叛军。[5]刘泽清受其节制,汇合昌邑的军队。刘宇烈命他从平度州出发,四月初六抵达。[6]四月,刘宇烈惨败,刘泽清在莱州遇到叛军,双方展开激战,因无援军,刘泽清也败回平度州。[7]六月,兵溃后,刘泽清为赎罪,招募了一千二百名旧同伴补充军队,朝廷命他受昌平总兵陈洪范节制。[8]八月,山东巡抚朱大典分兵三路直攻登州,南路由昌平总兵陈洪范、义勇副总兵刘泽清、密云副总兵方登元率领六千马步兵从平度出发[9][10],拦截叛军后路,朱大典成功收复黄县。[11]九月,朱大典率军包围登州,陈洪范与刘泽清负责攻打西侧城墙[12],因功刘泽清被提拔为总兵。[13]十一月,崇祯帝怜悯围登将士的艰苦,提前表扬他们收复黄县的功绩。[14]

崇祯六年(1633年)冬,因收复登州之功,刘泽清被加封为右总督。崇祯八年(1635年),朝廷命刘泽清统率山东部队保护漕运。[1][2]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卢象升高迎祥,朝廷命山东总兵刘泽清援助卢像升,刘泽清驻防在黄河河岸,防止流寇进入山东(因黄河改道,这个时候黄河是在山东和河南之间)。[15]同年九月,因清军第三次入塞,京师戒严,刘泽清统兵保卫京师,崇祯帝让他驻守新城,作为南北交通枢纽,随后又命他移守通州,并加封为左都督、太子太师。[1][2]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因清军第四次入塞戊寅虏变),山东巡抚颜继祖杨嗣昌命令专防德州,致济南空虚,颜继祖请命刘泽清、祖宽、倪宠诸将援助济南,诸将迟迟不动,直到清兵攻克济南。[16]同年十月,京师戒严,刘泽清再次统兵保卫京师,并与高起潜联合防守前线。[17]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月,山东发生严重饥荒,各地灾民纷纷起义,尤以曹州、濮州为甚。崇祯帝命刘泽清联合总兵杨御藩前往剿捕。八月,刘泽清被降为右总督,镇守山东沿海地区。他以自己在山东长大、长期镇守此地不合适为由,请求辞退,崇祯帝命他整顿兵力渡黄河,与各路军队联合镇压(即河南李自成部)。[1]崇祯十四年(1641年)八月,朝廷命右都督总兵官刘泽清镇守山东。[18]十二月,刘泽清成功镇压梁山寿张集李青山部。[19]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农民军久围开封,刘泽清奉命援助。他率五千兵渡黄河,在朱家寨扎营,开挖沟渠引黄河水环绕军营,计划建立八个兵营直至大堤,修建通道运送粮食。但在沟渠未完成时,农民军发动攻击,双方僵持三日,刘泽清命军队撤退,明军仓皇逃跑,许多士兵因争抢渡船溺亡。[1][2]同年十一月,因清军第五次入塞,京师戒严,刘泽清再度统兵保卫京师。[20]他成功抵御清军进攻东昌,清军转攻冠县。[21]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清军入侵武定、莱阳,刘泽清在安丘击退清军。[22]五月,朝廷在武英殿宴请入援的总兵吴三桂、刘泽清、马科等人。[23]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兵科右给事中韩如愈奉命催讨江西、浙江两省粮饷,因曾弹劾刘泽清,刘泽清派人刺杀韩如愈。[1][24]同月二十四日,崇祯帝因剿寇之功,赐刘泽清再荫一子为锦衣卫世袭千户。[25]同月二十五日,崇祯帝允许刘泽清在山东开矿。[26]同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大同,兵锋直指宣府,崇祯帝封刘泽清为山东总兵左都督,晋升实职一级[27],召他统兵保卫京师。刘泽清违命移镇彰德[28],纵掠临清后南遁。朝廷希望他回京师保卫,封刘泽清为东平伯[29]

南渡江淮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刘泽清南遁江淮,与马士英高杰等人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被封为东平伯。弘光帝命刘泽清镇守淮安、海州,驻淮北,经理山东一路,与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四总兵号称“四镇”。[1][2]同年冬天,刘泽清称先帝已封他为伯,但诏命未达,后进为东平侯[30][31][32]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豫亲王多铎包困扬州,扬州告急,弘光朝廷命刘泽清增援,然而他已动心降清,选择北遁淮安。[2][33]同年五月二十三日,清兵破淮安,淮安一带望风投顺,刘又航海而去。闰六月二十四日,都统准塔分兵由徐州向淮安前进,刘泽清率总兵马化豹等五十余人、两千兵士、三十艘船投降。九月,他抵达京师,清廷赐宅与衣服。[2]

降清逆臣

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清廷授他三等子爵。[34]英亲王阿济格剿灭李化鲸部,缴获刘泽清私通李化鲸的书信。李化鲸等人被押解至北京,审问后供认刘泽清侄子刘之乾煽动他们起事,刘泽清为主谋。[35]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廷经过大臣会审后,将刘泽清与李化鲸等人以谋反罪押赴市曹凌迟处死,亲属被流放。[36]

死后,清廷立其传在明史清史列传逆臣传。

人物争议

逝世年份

关于逝世年份,一种说法是1645年[37],也有认为是1649年(但顺治五年十月仍是1648年),所以应该是1648年。[36]

注释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刘泽清传》:刘泽清,曹县人。以将材授辽东甯、前卫守备,迁山东都司佥书,加参将。崇祯三年,大清兵攻铁厂,欲据以绝丰润粮道。援守三屯总兵杨肇基遣泽清来援,未至铁厂一十五里,遇大兵,力战,自辰至午不决。得济师,转战至遵化,夹击,遂得入城。叙功,加二级至副总兵。五年以侵克军粮被劾,诏立功冲要地。六年迁总兵。其冬加左都督,恢复登州有功。八年诏统山东兵防漕。九年,京师戒严,统兵入卫,令驻新城为南北控扼,复命留守通州。加左都督、太子太师。
    十三年五月,山东大饥,民相聚为寇,曹、濮尤甚。帝命泽清会总兵杨御蕃兵剿捕之。八月降右都督,镇守山东防海。泽清以生长山东,久镇东省非宜,请辞任。帝令整旅渡河,合诸镇星驰援剿。
    十六年二月,贼围开封久,泽清赴援。以朱家寨去汴八里,提五千人南渡,倚河为寨,疏水环之,欲以次结八寨达大堤,筑甬道,馈饟城中。壁垒未成,贼来争。相持三日,互有杀伤。泽清即命拔营去,惶扰奔迸,士争舟,多溺死者。
    泽清为人性恇怯,怀私观望。尝妄报大捷邀赏赐,又诡称堕马被伤,诏赉药资四十两。命赴保定剿贼,不从,日大掠临清。率兵南下,所至焚劫一空。寇氛日急,给事中韩如愈、马嘉植皆谋奉使南归。如愈常劾泽清,过东昌,泽清遣人杀之于道,无敢上闻者。
    京师陷,泽清走南都,福王以为诸镇之一,封东平伯,驻庐州。时武臣各占分地,赋入不以上供,恣其所用,置封疆兵事一切不问。与廷臣互分党援,干预朝政,排挤异已,奏牍纷如,纪纲尽裂,而泽清所言尤狂悖。王初立,即援靖康故事,请以今岁五月改元,又请宥故辅周延儒助饷脏银。都御史刘宗周劾诸将跋扈状,泽清遂两疏劾宗周,且曰:“上若诛宗周,臣即卸职。”朝廷不得已,温诏解之。又请禁巡按不得拿访追脏,请法司严缉故总督侯恂及其子方域,朝廷皆曲意从之。
    顺治二年四月,扬州告急,命泽清等往援,而泽清已潜谋输款矣。大清恶其反复,磔诛之。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清史列传·逆臣传》:刘泽清,山东曹县人。明辽东宁前卫守备,迁山东都司佥书,加参将。本朝天聪四年,大兵攻明铁厂,泽清来援;距铁厂十五里遇我军,转战至遵化,入城守。叙功,迁副总兵。五年,以侵军粮被勘,令立功自赎。寻与昌平总兵陈洪范、副将方登化、参将祖宽等复登州,迁总兵,加右总督;统兵防漕。十年,我兵入明昌平,泽清入卫,驻新城;移守通州,加左都督、太子太师。时山东饥民聚盗,曹、濮尤甚;泽清会总兵杨御蕃剿捕。寻镇山东防海。流贼李自成围开封久,泽清以五千人赴援,渡河立营,与贼持三日,拔营归;军士争舟,多溺死。每妄报大捷,又诡坠马被伤;得邀赏。令赴保定剿贼,不从;由临清大掠而南。给事中韩如愈尝弹劾泽清,后奉使过东昌,泽清遣人杀之。
    李自成陷燕京,明福王朱田崧、潞王朱常淓俱避贼至淮安;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议立潞王,凤阳总督马士密结泽清及高杰等迎福王立之。时议设淮、扬、庐、凤为四镇,以泽清镇淮北,经理山东,封东平侯;恃拥立功,干预朝政。请以五月改元,又请宥故辅周延儒赵禁巡按不得访拏赃物罪,又严缉故总督侯恂及其子方域;福王皆从之。兵部侍郎吕大器弹劾马士英,泽清阿士英指,力诋大器阴怀异图;大器乞休去。左都御史刘宗周,崇祯时以言事罢归;福王起为原官。宗周疏称时政,语侵泽清泽清遂诋其阴挠恢复,激变士心,并诬宗周与姜曰广、吴甡等谋危君父,又私缮疏联署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名上之。得功疏辩不与闻,杰、良佐亦云不知;泽清气。本朝顺治二年四月,豫亲王多铎围扬州,都统准塔分兵由徐州趋淮安;泽清率总兵马化豹等五十馀人、兵二千、船三十迎降。九月,至京;赐居宅、衣服,授三等子爵。
    五年五月,曹县贼首李化鲸、李名让、张学允等拥立明裔朱凤鸣养子李洪基为伪王,陷曹县、定陶、武城、东明等处;上命英亲王阿济格往剿,擒名让、学允等解京。得泽清密通化鲸书,许为内应。奏闻,得旨:“刘泽清系世袭一品官,破格恩义;或出诬陷,亦未可定。自后,不可私遣人往曹州等处;如曹州等处人来,亦即送出,以防诬陷”。八月,泽清遣人往东明与从子之乾、之桧书;事觉,命内院会同兵部鞫实,请治泽清罪。得旨:“刘泽清荷恩至厚,待曹县事平,自见明白;可任其同妻子居住,止将刘之乾等拏来京”。九月,械之乾及化鲸、洪基至,鞫化鲸等为之乾煽诱,泽清潜主谋,寄书有“不可露我姓名”语。奏入,命内院会同六部研讯确议。遂磔于市,亲属流徙。
  3. ^ 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七十》:尤并防城内有变者,则臣门下中军何可纲、旗鼓王良臣、都司佥书萧昇、守备陈应元、宁前道中军刘泽清、千緫(总)黄惟正也。
  4. ^ 《明实录熹宗悊皇帝实录·卷八十七》:升宁前道中军守备刘泽清为山东边春班都司佥书
  5.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五十七》:督理刘宇烈,岚按王道纯,监视太监吕直及总兵邓玘、刘国柱、王洪,副总兵刘泽清,参将刘永昌、朱延禄等,监军道杨作楫、推官汪惟效等,俱会于昌邑。
  6.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五十七》:督理刘宇烈誓师,以邓玘为中营、刘国柱为左营、王洪为右营,以都司王文晟统辎重、督运粮草、渡新河而进,又命刘泽清等兵从平度州往俱约,以初六日抵莱州。
  7.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五十八》:讹传三镇皆没贼,又使袭文晟之兵即攻昌城,宇烈火惧出走,青州惟杨作楫、汪惟效誓死不去已。而宇烈闻三镇兵,故在以粮草既焚俾,撤兵就食。玘等半夜拔营哄然,而散贼乘之遂大败,为所掳者无算,大炮火器悉弃与之。王洪、刘国柱逃回潍县,邓玘逃回昌邑时,刘泽清先抵莱州与贼接战,伤其二指,救兵不至亦败回平度州。三帅败问至京师,中枢以官兵不可用,主抚议益坚。
  8.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六十》:一曰结聚之端,宜塞东省,曹濮之间有土寇、邹滕之间有莲妖、沂莒之间有矿贼、青济之间有盐徒,其心未尝浬臾忘乱。但恐一露形迹,吏即操法,以绳其后。敢明白结聚耳,自东叛以来,大奸巨荐,乘机煽动。不以杀贼为号,即以自卫为名。成百成千团结不散,而罪弁刘泽清兵溃奔回,急于自赎,遂招十八寨旧伙一千二百名,呈请督臣批允给饷,以资其行。臣入境时,适总兵陈洪范督兵至济南,仰遵皇上采取调度之,旨即以授洪范节制,速其东行,幸得帖然以往,而此外之招摇顾望者,政自不少也。泽清虽有溃逃之罪,而能使伙聚之众受其钨束,使过使诈,何所不可。若夫不系,见将未奉明旨,而私相结聚者意欲何为,所当治以倡导之罪,急付军法以杜奸萌。
  9.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六十二》:大典不可乃止议既定是日祃牙誓师,分三路而进,中路以关甯总兵金国奇等彝汉丁为前锋,川营总兵邓玘步兵継之共一万二千人从灰埠入。南路以昌平总兵陈洪范、义勇副总兵刘泽清、密云副总兵方登元马步兵六千从平度入。
  10. ^ 《明史·卷二百七十六·朱大典传》:国奇等至昌邑,分三路。国奇等关外兵为前锋,邓玘步兵继之,从中路灰埠进。昌平总兵陈洪范,副将刘泽清、方登化,从南路平度进。
  11.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六十二》:山东行营兵乘胜攻黄县复之时,官兵自沙河之捷势甚盛,议攻黄县,有贻书抚按劝持重者,大典、三宾皆不然其说。遂以二十八日进兵,仍令金国奇等,彛丁暨、邓玘步兵由大路进发,陈洪范、刘泽清从南路截贼后,是日,国奇等抵北马离黄县三十里。贼倾巢出战众,号十万马贼,万骑联驴为阵,设伏左右,林中以待。前锋祖大弼兵过之不觉,次靳国臣、吴襄等搜林中伏发,国臣等被围。高起潜急召前锋,并催后劲夹击之。洪范等所遣马兵亦至,贼大败奔溃、斩万三千级、俘八百馀人、坠海死者不知其数,贼始胆落鼠窜归登城,是日官兵入黄县。
  12.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六十三》:分陈洪范、刘泽清于西墙,吴襄、靳国臣、刘邦域、王宪等援军。
  13.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六十三》:总兵吴襄、陈洪范、杨御蕃、刘泽清,副将靳国臣、丘磊等分头迎敌,直砍至西北城下,杀贼无数。贼从夹道奔逃,入城副将丁思信、王之纲等五员阵亡,吴襄身带一箭,太监高起潜以闻。
  14. ^ 《明实录·崇祯长编·卷六十五》:庚戌,帝念围登将士暴露良苦,命赐皮衣及胖袄等物,仍先叙觊莱复黄功,以鼓舞之。于是朱大典擢右副都御史,仍岚抚谢三宾候京堂推用,金国奇擢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千户,吴襄复原职,陈洪范加太子大傅,邓玘、刘泽清、斳国臣、祖大弼、张韬、祖宽、金良栋俱擢都督同知佥事,有差馀俱分别升赏。
  15. ^ 《明史·卷二百六十一·卢象升传》:于是迎祥围庐州,不克,分道陷含山、和州,进围滁州。象升率总兵祖宽、游击罗岱救滁州,大战城东五里桥,斩贼首摇天动,夺其骏马。贼连营俱溃,逐北五十里,朱龙桥至关山,积尸填沟委堑,滁水为不流。贼乃北趋凤阳,围寿州,突颍、霍、萧、砀、灵璧、虹,窥曹、单。总兵刘泽清拒河,乃掠考城、仪封而西。其犯亳者,折入归德。
  16. ^ 《明史·卷二百四十八·颜继祖传》:十一年,畿辅戒严,命继祖移驻德州。时标下卒仅三千,而奉本兵杨嗣昌令,五旬三更调。后令专防德州,济南由此空虚。继祖屡请敕诸将刘泽清、倪宠等赴援,皆逗遛不进。明年正月,大清兵克济南,执德王。
  17.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一》:冬十月庚寅朔,戒严京师守备。征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留巡抚方一藻、朱国栋、陈祖苞分守。命总督宣、大卢像升以总兵杨国柱、虎大威进易州,其出左;且陛见。移青、登、莱、天津之兵出其右;檄总兵刘泽清以山东兵遏其前,高起潜为应援。
  18.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四》:起刘泽清右都督总兵官,镇守山东。
  19.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四》:庚申,刘泽清大破李青山于石莱山。
  20.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五》:丁亥,令蓟州东、西两协唐通等合兵策应蓟州,山东总兵刘泽清入援,太监卢九德防护凤、泗。
  21.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五》:壬寅,清兵攻河间。明日,分向临清、入霸州,兵备佥事赵辉死之。乙巳,入文安;丙午,自青县趋长芦;戊申,入临清;壬子,入阜城,又入景州;甲寅,入河间,参议赵珽、知府颜胤绍、知县陈三接死之。戊午,攻东昌,刘泽清御之;遂西攻冠县。
  22.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六》:二月,清兵掠寿光,攻德州;入武定、莱阳,杀故工部右侍郎宋玫、吏部郎中宋应亨、中书舍人赵士骥、知县张宏等。壬午,刘泽清战于安丘,却之。
  23.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六》:丁未,宴入援总兵吴三桂、刘泽清、马科等于武英殿。
  24.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七》:辛巳,命太监王坤督盐两淮;兵科右给事中韩如愈催饷江西、浙江,并改折赃物。如愈至东昌,刘泽清阴遣盗杀于车上,曰:‘尔何为!论我刘将军耶’!
  25. ^ 《明实录·崇祯长编痛史本·卷二》:帝谕,刘泽清剿寇著劳,著再荫一子锦衣卫千户,世袭。
  26. ^ 《明实录·崇祯长编痛史本·卷二》:山东总兵刘泽清疏请开矿。帝言开采一事,原旨甚明,据奏青登等山处处皆矿。即著该道设法采取,用充本地之饷。总以与民相安,如有滥用奸徒,私侵冒破等弊,巡抚御史据实参治。
  27.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七》:封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三桂平西伯、平贼将军总兵左都督左良玉宁南伯、蓟镇总兵右都督唐通定西伯、凤庐总兵左都督黄得功靖南伯,各给敕印。山东总兵左都督刘泽清进实职一级。
  28.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七》:甲午,召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泽清方命移镇彰德,因纵掠临清,南奔。监军御史霍达奉命调勤王兵追泽清兵,不及。
  29. ^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七》:封刘泽清东平伯。
  30. ^ 《清史列传·逆臣传》:时议设淮、扬、庐、凤为四镇,以泽清镇淮北,经理山东,封东平侯
  31. ^ 李清《南渡录》卷四:丁巳,进诚意伯刘孔昭、东平伯刘泽清皆为侯,加监军佥事张文光太仆寺少卿。
  32. ^ 温睿临南疆逸史·勘本》卷二:丁巳,进刘泽清为东平侯。刘孔昭亦进侯爵;辞,许之。
  33. ^ 吴伟业《鹿樵纪闻》卷上·福王下:“刘泽清镇淮安,与田仰(漕抚)酣饮,或问守御,答曰:‘我为扶立福王而来,此地但供我息师,设或有事,我自择一善处去耳!’呜呼!承大变之后,而上下泄沓,清歌于漏舟之中,痛饮于焚屋之下,而不知覆溺之将及也,可哀也哉!”
  34. ^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十》:壬寅。授投诚唐通、左梦庚、郑芝龙、董学礼、许定国、子尔安为一等精奇尼哈番刘良佐、为二等。精奇尼哈番。刘泽清、李本深为三等精奇尼哈番
  35. ^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十》:丁酉。定远大将军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疏报、大兵恢复曹县。斩获无算。生擒贼首。李名让、张学允等。讯其作乱之由、皆云刘泽清。曾致书、李化鲸、鼓惑贼众倡导举事。许以内应。将化鲸等、一并解京。事下所司。
  36. ^ 36.0 36.1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十》:刘泽清勾连曹县叛贼。谋为不轨、事觉泽清并弟侄。及贼渠李洪基李化鲸、皆伏诛
  37. ^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刘泽清传》:顺治二年四月,扬州告急,命泽清等往援,而泽清已潜谋输款矣。大清恶其反复,磔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