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秉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原名,任官后,赐名秉忠法名子聪仲晦,号藏春散人,祖籍金国瑞州(今辽宁省绥中县前卫镇),元朝政治家、儒学家,世祖忽必烈时曾任宰相文正,赠太傅常山王。是建立元帝国都城上都大都、元朝政治体制以及国号的设计者。

生平

出身世家,怀才不遇

刘秉忠出身华北,祖籍瑞州,家居邢州,世代为辽朝金朝官宦世家大族。十七岁时曾仕金朝,担任邢台节度府令史。

时逢乱世,刘侃感慨“大丈夫怀才不遇,应当隐居起来寻找机会”,于是放弃官职上了武安山,被武安山天宁寺虚照禅师招至该寺内为僧,授法名子聪

后云游天下,至云中时,留居南堂寺。

遇见伯乐,受到重用

海云禅师奉召,路至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便邀之同行,随后推荐给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为其重要谋臣。时人更以他才能卓著,称其“聪书记”,位列“邢州五杰”之首。

刘秉忠出仕后,他与姚枢等人,制定“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针,大举招贤纳士。如当时的大儒许衡王恂张易等人入仕,为当时仍为藩王忽必烈出谋划策。

刘秉忠跟随忽必烈曾于1253年和1254年两次征伐大理,及1259年征宋时,力劝忽必烈“王者之神武不杀”,故破城后未妄加屠戮一人。

1256年,刘秉忠受忽必烈命,于桓州东面滦水北面,设计修建一座新的城池。修建三年完成,取名为开平,于忽必烈称帝时升为上都

1259年,蒙哥可汗在钓鱼城之战中病故,忽必烈听从张易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带着刘秉忠、姚枢等重要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称帝

1260年,忽必烈正式称帝,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年号“中统”,意即“中原正统”。[1]并实行中原制度,建立中书省和宣抚司等机构。

至元元年(1264年),在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的建议下,元世祖忽必烈诏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

辅治天下,功勋卓著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受命,在原金中都燕京城东北设计兴建新的都城(即后来的大都),并修建宗庙宫室。

至元八年,秉忠上书忽必烈,建议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将政权名为“大元”,同时他亦向忽必烈进言“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参照汉人法律,改善法度、革除弊政。

刘秉忠先后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是元朝政治制度的设计者。

而他担任中书令期间,他除先后参与设计上都、以及国都大都两座城市的工程外,还与同乡郭守敬一同订定授时历。而在他任太子太保期间,更在他出家的地方修建了“紫山书院”,同时在此收徒讲学,不但传授儒家经典,也教授自然科学,使紫山书院成为学习研究科学技术的基地。

无疾而终

至元十一年八月,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五十九。忽必烈悲恸不已,追封太傅、赵国公,谥文贞。至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迄元仁宗时,再加封常山王。

成就

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易经》及邵氏经世书》,并且精通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等,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其著作甚丰,计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词》一卷、《诗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镜》二卷等。

参考文献

  1. ^ 《中统建元诏》——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号为中统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