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和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吉他上弹奏一个C大三和弦第二转位的常见指法

{
\override Score.TimeSignature #'stencil = ##f
\relative c' { 
  \clef treble 
  \time 4/4
  <c e g>1
} }
一个大三和弦

和弦(chord)源自希腊文χορδή,原意是指弦线。在音乐理论里,是指组合在一起的两个以上不同音高的音。在欧洲古典音乐及受其影响的音乐风格里,更多时候是指三个或以上的音高组合,而两个音高的组合则以音程来描述。和弦的组成音,可分开演奏,亦可同时演奏。分开演奏的,称为分解和弦(或分散和弦)。和弦有三度叠置非三度叠置之分,在西方传统和声中的和弦,均按照三度叠置的原则构成。

和弦的标记方式有很多种,巴洛克音乐经常以数字低音来标记和弦,古典音乐经常以罗马数字来标记和弦,爵士乐流行音乐经常以音名英文字母来标记和弦。

种类

和弦的结构类型很多,如果按照组成音的多寡来区分,和弦可以分为三和弦(triads)、七和弦(sevenths)及九和弦(ninths)等。三和弦是由三个音组成,七和弦是由四个音组成,九和弦则由五个音组成。这些和弦又可用音程结构来细分,例如三和弦可以分为大和弦(major chord)、小和弦(minor chord)、增和弦(augmented chord)、减和弦(diminished chord)四种形态。

三和弦

一个音和上三度、五度的音构成的和弦称为三和弦。如前所述,三和弦可以再分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

下表为三和弦一览,和弦名(流行曲)以C为根音作为例子,和弦名(古典音乐)的调式主和弦为T,在此以I为基音作为例子。

组成音程 和弦名(流行) 和弦名(古典) 音符 音讯
三度 五度
大三和弦 大三度(4半音) 纯五度(7半音) C、CM、Cmaj、CΔ I C-E-G 播放
小三和弦 小三度(3半音) 纯五度(7半音) Cm、Cmin、C-、C-Δ i C-E-G 播放
增三和弦 大三度(4半音) 增五度(8半音) Caug、C+、C+5、C(5)、C+Δ、CΔ+5、CΔ(5) I+ C-E-G 播放
减三和弦 小三度(3半音) 减五度(6半音) Cdim、Co、CoΔ、Cm-5、Cm(5) io C-E-G 播放

古典音乐的和弦记号是和调性(key)互相对应的。罗马数目字代表和弦的根音(root)在那个调音阶里的位置。例如在C大调音阶上,I, ii, iii, IV, V, vi viio相等于流行音乐的C, Dm, Em, F, G, Am, Bdim和弦。而在A小调,i, iio, III, iv, V, VI, viio相等于流行音乐的Am, Bdim, C, Dm, E, F, G#dim。

罗马数字分析法英语Roman numeral analysis 斯波索宾和声功能分析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里曼主义和声功能分析法 C自然大调中的三和弦(顺阶和弦)
I T T C
II SII Sp Dm
III DTIII Dp/Tg Em
IV S S F
V D D G
VI TSVI Tp/(Sg) Am
VII° DVII Đ7 Bdim
罗马数字分析法英语Roman numeral analysis 斯波索宾和声功能分析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里曼主义和声功能分析法 C自然小调中的三和弦

(顺阶和弦)

I T T Cm
II° sII Ddim
III dtIII tP / (dG) E♭
IV s s Fm
V d d Gm
VI tsVI sP / tG A♭
VII dVII dP B♭

七和弦

由四个音,按照三度关系叠置的,称为七和弦。当七和弦中的四个音按三度排列时,最下方三个音的名称与三和弦相同,分别为“根音”、“三音”、“五音”,而根音上方的七度音,即称为“七音”。常用的七和弦,可分为五种:属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Major minor 7th)、大七和弦(Major 7th)、小七和弦(minor 7th)、半减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减七和弦(diminished 7th)。除上述五种常见的七和弦外,还有增七和弦(Augmented Major 7th)、小大七和弦(minor Major 7th)等其他类型的七和弦。

常用名称 系统名称 音程 音程 音程 和弦名(C为根音范例) 附注
属七和弦 大小七和弦 大3度(4半音) 纯5度(7半音) 小7度(10半音) C7、CMm7 相当于大三和弦(M)
+小七度
大七和弦 大大七和弦 大3度(4半音) 纯5度(7半音) 大7度(11半音) CM7、CMM7、Cmaj7 相当于大三和弦(M)
+大七度
小七和弦 小小七和弦 小3度(3半音) 纯5度(7半音) 小7度(10半音) Cm7、Cmm7、C-7 相当于小三和弦(m)
+小七度
小大七和弦 小大七和弦 小3度(3半音) 纯5度(7半音) 大7度(11半音) CmM7 相当于小三和弦(m)
+大七度
半减七和弦 减小七和弦 小3度(3半音) 减5度(6半音) 小7度(10半音) Chalf-dim7
Cm7-5、Cm7(♭5)
相当于减三和弦(dim)
+小七度
减七和弦 减减七和弦 小3度(3半音) 减5度(6半音) 减7度(9半音) Cdim7
Co7
相当于减三和弦(dim)
+减七度
增七和弦 增小七和弦 大3度(4半音) 增5度(8半音) 小7度(10半音) Caug7、C7(#5) 相当于增三和弦(aug)
+小七度
增大七和弦 增大七和弦 大3度(4半音) 增5度(8半音) 大7度(11半音) CaugM7、C+M7 相当于增三和弦(aug)
+大七度

在古典音乐里,七和弦到底包含哪一些音,是由调性决定的。例如C大调音阶包含了C,D,E,F,G,A,B七个音。I7相等于CM7和弦,包含了C,E,G,B四个音,即是由C大三和弦及大七度组成。V7相等于G7和弦,包含G,B,D,F四个音,即是由G大三和弦及小七度组成。而ii7相等于Dm7和弦,包含了D,F,A,C四个音,即是由D小三和弦及小七度组成。故此在古典音乐里,不同的和弦加上7字,会产生不同的七和弦。

七和弦皆属于不协和和弦,因为所有七和弦的音程结构中,都有不协和的七度音程。

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

任意一种七和弦,按照三度音程叠置的和弦。

说明文字
和弦 说明 代号(根音C范例)
九和弦 对应的七和弦再加上根音上方的第九度音 C9(属九和弦)

Cmaj9(大九和弦)

Cm9(小九和弦)

十一和弦 对应的九和弦再加上根音上方的第十一度音 C11(属十一和弦)

Cmaj11(大十一和弦)

Cm11(小十一和弦)

十三和弦 对应的十一和弦再加上根音上方的第十三度音 C13(属十三和弦)

Cmaj13(大十三和弦)

Cm13(小十三和弦)

六和弦

六和弦是包含六度音程的和弦。例如C6是指一个C大三和弦,加上一个大六度音程,Cm6是指一个C小三和弦,加上一个大六度音程。除此之外,还有“增六和弦”、“减六和弦”、“拿坡里六和弦”等。

增六和弦有意大利增六和弦(It6)、德国增六和弦(Ger6)、法国增六和弦(Fr6)等三种:

  • 意大利增六和弦(It6)
四级和弦(IV)的第一转位升最高音(根音)、降最低音(三音)而形成;C大调中组成音为A、C、F#
从和声功能上来分析,则是由重属导三和弦(DDVII 即属和弦V的导和弦vii°,即F#、A、C)的第一转位降低三音(A)而形成,其功能记号标作♭3DDVII₆或简写为DD增6
  • 法国增六和弦(Fr6)
由二级七和弦(ii7)的第二转位升最高音(三音)、降最低音(五音)而形成;C大调中组成音为A、C、D、F#
从和声功能上来分析,则是由重属七和弦(DD7 即属和弦V的属七和弦V⁷,即D、F#、A、C)的第二转位降低五音(A)而形成,其功能记号标作♭5DD或简写为DD
  • 德国增六和弦(Ger6)
由四级七和弦(IV7)的第一转位升最高音(根音)、降最低音(三音)、降七音而形成;C大调中组成音为A、C、E、F#
从和声功能上来分析,则是由重属导七和弦(DDVII₇ 即属和弦V的导七和弦vii°⁷,即F#、A、C、E)的第一转位降低三音(A)而形成,其功能记号标作♭3DDVII或简写为DD
三者皆进行到属和弦(V)解决;其中,德国增六和弦(Ger6)因性质接近属七和弦(V7)而最常被使用

拿坡里六和弦(Neapolitan sixth chord, N6,又译作那不勒斯六和弦)为二级的第一转位,大调降根、降五音。小调降根音。功能属于下属和弦(IV),进行至属和弦(V)解决

从和声功能上来分析,则是由带有小下属功能的二级和弦(sII 即ii°)的第一转位降低根音而形成,其功能记号标作♭1sII₆

挂留和弦

挂留和弦(suspended chord)最常见的做法是将音阶上的第4音来取代原本的3音,使之距根音为纯4度所形成的和弦(sus4 chord),因其3音被取代,没有大和弦与小和弦的声响,因此和弦听起来较为中性。挂留和弦会带来紧张的感觉,古典乐理作用是增加音乐的张力(tension),所以在和弦的弹奏上,需要再解决(release)到原本的和弦;但爵士乐理就可不解决。

原位和转位

参考文献

  • Grout, Donald Jay (1960).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orton Publishing.
  • Dahlhaus, Carl. Gjerdingen, Robert O. trans. (1990). Studies in the Origin of Harmonic Tonality, p. 67.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9135-8.
  • Goldman (1965). Cited in Nattiez (1990).
  • Jones, George T. (1994). HarperCollins College Outline Music Theory. ISBN 0-06-467168-2.
  • Nattiez, Jean-Jacques (1990). Music and Discourse: Toward a Semiology of Music (Musicologie générale et sémiologue, 1987). Translated by Carolyn Abbate (1990). ISBN 0-691-02714-5.
  • Norman Monath, Norman (1984). How To Play Popular Piano In 10 Easy Lessons. Fireside Books. ISBN 0-671-53067-4.
  • Stanley Sadie and John Tyrrell, eds. (200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ISBN 1-56159-239-0.
  • Surmani, Andrew (2004). Essentials of Music Theory: A Complete Self-Study Course for All Musicians. ISBN 0-7390-3635-1.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