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诺顿星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诺顿星图》是由伊恩·李德帕斯英语Ian Ridpath编辑的天象图,一套共有16张,首次出版于1910年,现时已出版第20版。这套星图覆盖了整个北方和南方的天空,并为业余天文学家提供了参考资讯。前17版中使用的“星图”图表是由英国教师亚瑟·菲利普·诺顿(1876-1955)绘制的,“星图”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诺顿打算将他的星图与英国天文学家威廉·亨利·史密斯托马斯·威廉·韦伯英语Thomas William Webb撰写,并广受欢迎的观测手册结合使用,因此这手册中的大多数天体都标记在了他的星图上。这套星图也受到专业天文学家的青睐,使其成为当时使用最广泛、最知名的天体图集。

布置和投影

《诺顿星图》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就像地球仪一样,可以方便地将天空分成六个垂直的切片,或成为一部分的区块英语Gore (segment)。在诺顿专门设计的投影上,绘制的每一个三角形覆盖了赤经的4个小时,赤纬涵盖北纬60度到南纬60度。天空的南北极区域由标准方位等距投影英语Azimuthal equidistant projection上的单独图表覆盖,从天极延伸到南北50度的赤纬。

早期版本

在第一版中,诺顿根据比利时天文学家Jean-Charles Houzeau英语Jean-Charles Houzeau编制的“Uranométrie Générale”恒星目录编制了他的星表。因为当时没有建立官方的星座边界,所以星座的边界是由恒星之间蜿蜒的虚线表示的。在1933年出版的第5版《星图》中,尽管由于视网膜后面的血块,使他左眼的视力严重受损,诺顿还是完全重新绘制了星图。这一次,他使用了《哈佛恒星测光表》来计算恒星的位置和亮度。在第5版中,他采纳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30年制定的官方星座边界,银河系也首次被纳入其中。

诺顿再次为1943年出版的第9版重新绘制了星图,将恒星的星等极限从6.2等扩大到6.35等,并给出了1950年标准历元的位置,而之前的历元是1920年。直到1978年出版的第17版《诺顿星图》之前,即诺顿去世很久之后,一直都沿用第9版的星图。.

手册

除了图表之外,《诺顿星图》还包含一个参考资料,其中介绍了观察员特别感兴趣的实用资讯和数据。本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出版商和各种专家贡献的作品。随着每一个版本的编辑,文字都发展成为一本参考手册,对业余天文学家来说就像图表本身一样重要。

现代

到了20世纪80年代,《诺顿星图》看起来已经过时了。1989年,出版了一个全新的版本,即第18版,标题为《诺顿2000.0》,以强调其图表已被重新绘制到2000年新标准历元的时代。这些图表是由苏格兰爱丁堡的约翰·巴塞洛谬父子有限公司英语Collins Bartholomew制图公司通过电脑绘制的,从最新版本的亮星星表中获取恒星位置和亮度。该星表是《哈佛恒星测光表》修订后的继任者,绘制的恒星总数超过8,800颗,视星等达到6.5等。该版本的文本在伊恩·李德帕斯英语Ian Ridpath的编辑下进行了广泛的改写和重组。有史以来第一次《诺顿星图》没有包含诺顿本人撰写的内容。

2003年的第20板与过去进一步的切割。当时,尽管编辑和撰稿人仍留在英国,但该书的出版转移到了纽约。在这个版本,图表被重新绘制,参考的部分也被大量修改,以反映业余天文学的最新进展。

参考资料

S. James, "Arthur Philip Norton (1876-1955): The Man and his Star Atlas", Journal of the Brit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 103 (1993), 289–293 ADS lin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