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灯 (1932年小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明灯
Dian yang Tak Kunjung Padam
第十二版封面
作者苏丹·达迪尔·阿里夏巴纳
类型小说
语言印尼文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图书编译局(初版)
民烛出版社(第七版)
出版时间1932年
出版地点印尼
媒介印刷本(精装本、平装本)
页数157
规范控制
OCLC713197839

长明灯》(印尼语Dian jang Ta' Koendjoeng Padam精确拼音:Dian yang Tak Kunjung Padam)是一部由苏丹·达迪尔·阿里夏巴纳创作的印尼文小说,在1932年由图书编译局出版。

背景

《长明灯》的作者苏丹·达迪尔·阿里夏巴纳是一位米南加保族作家,来自荷属东印度苏门答腊纳塔尔(今属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曼代灵纳塔尔县),在1908年出生[1]。这部小说是阿里夏巴纳为荷属东印度的官营出版社图书编译局工作的时候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完成的作品[2],也是阿里夏巴纳继《命途多舛》(Tak Putus Dirundung Malang)之后第二部小说[3]

故事大纲

平民出身,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耶辛(Yasin)对贵族出身的莫丽克(Molek)一见钟情;他们虽说是出身悬殊,不过还是开始以书信传情。虽然莫丽克也爱上了耶辛,不过他们都没有跟父母提到自己的恋情。

耶辛知道他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养起莫丽克,所以他开始在花园工作,赚了一笔钱回来。一天他告诉母亲,自己想跟莫丽克求婚,于是他们便来到莫丽克家里,请莫丽克的父亲拉登·马赫穆德(Raden Mahmud)同意这门婚事。然而,马赫穆德和妻子仄·西蒂(Cek Sitti)不但以等第差异为由拒绝他们,还出言羞辱对方。

虽然两人的父母不准他们见面,不过他们仍然维持着书信来往,就算莫丽克嫁了给一位阿拉伯裔商人之后还是如此。她想逃走,但是不成功,便渴望有一天可以和耶辛重逢。一天她趁父母和丈夫到麦加朝觐的时候请耶辛到她家里,然后假扮成菠萝小贩的耶辛溜了进去,和莫丽克相会。莫丽克说,她的肉体虽然被玷污,不过她的心永远是属于耶辛的。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约会。

没过了多久莫丽克就死了,耶辛也回到了故乡。母亲身故之后,他躲进拉瑙湖附近一个洞穴隐居。他这辈子没有结过婚,而且渴望有一天死了以后可以和莫丽克团聚。多年以后,耶辛在这个洞穴收留了一对逃避包办婚姻的情侣,避免自己的经历在他们身上重演。

风格

印尼社会主义文学评论家巴格里·西里格尔认为《长明灯》的写格风格多愁善感,而且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和宗教作家哈姆卡创作的小说《凡·德·威克号的沉没》很相似。他还指出这部小说运用了古马来文很多词语和谚语[1]。阿里夏巴纳后来讲过,他觉得这部作品还是充满着年轻人多愁善感的情绪,却没有《命途多舛》那么泛滥[2]

题材

和同期出版的大多数印尼小说相似的是,《长明灯》讲述的是思想传统,以米南加保族习惯法的思维理解世界的成年人和接受过荷兰式教育的年轻人之间发生的冲突。文学评论家马曼·S·玛哈雅娜(Maman S. Mahayana)、奥永·索菲安(Oyon Sofyan)和阿赫玛德·迪安(Achmad Dian)认为,在肉体上,耶辛和莫丽克输了,不过在精神上,他们赢了[3]

西里格尔指出,《长明灯》沿袭了当时很普遍的写作手法,也就是在故事临近尾声的时候夺走主角的性命。之前阿里夏巴纳撰写《命途多舛》的时候,也运用过同一个手法。[4]

发行与反响

《长明灯》初版在1932年由图书编译局出版,第七版则在1984年由民烛出版社(Dian Rakyat)出版[5]

西里格尔认为这部小说善于描写大自然,把大自然描写得很有诗意,不过对白方面就比较乏力[1]。他指出,和这部作品相比,阿里夏巴纳几年后发表的作品《扬帆》在写作技巧上进步了许多[6]。研究印尼文学的荷兰学者A·德欧认为这个小说虽然有一些缺点(比如某些情节过于夸张),不过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阅读、研究的作品[7]。阿里夏巴纳在1972年提到,他认为自己后来的作品写得更好[8]

脚注

  1. ^ 1.0 1.1 1.2 Siregar 1964,第100页.
  2. ^ 2.0 2.1 Alisjahbana 2009,第2页.
  3. ^ 3.0 3.1 Mahayana, Sofyan & Dian 1995,第36页.
  4. ^ Siregar 1964,第46页.
  5. ^ Mahayana, Sofyan & Dian 1995,第34页.
  6. ^ Siregar 1964,第101页.
  7. ^ Teeuw 1980,第99页.
  8. ^ Alisjahbana 2009,第3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