陔余丛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陔余丛考
原名陔余丛考
作者赵翼
系列笔记系列
语言中文
主题以诗文、史事等之考据类型为主
发行信息
出版地点中国江苏阳湖
中译本出版日期乾隆55年(1790年)
媒介线装书
页数7类43卷(经学卷1-杂俎卷43)

陔余丛考》为清代学者赵翼所撰之读书笔记。缘起于赵翼于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自黔西罢官后之读书札记,逾十余年后始刊行。[1]书前小引,自谓“以其为〈循陔〉时所辑”、即“循陔”(奉养母亲)家居之余所辑考的笔记丛书,故名之曰《陔余丛考》。

内容架构

全书四十三卷,不分门目、以类相从,共有7类。其中卷一至卷四论经学、卷五至卷十四论二十四史、卷十五论《通鉴纲目》、卷十六至二十论重要史事、卷二十一至二十四论诗文杂事、卷二十五论纪年,卷二十六和二十七论官制、卷二十八和二十九论科举、卷三十和三十一论风俗、卷三十二论丧礼、卷三十三论器物、卷三十四论术数、卷三十五论神佛、卷三十六至三十八论称谓、卷三十九至四十三为杂考。

宋朝以后私人撰述笔记盛行。《陔余丛考》即属于考据类型的笔记,即以提问为始,举列相关资料循归纳之方向;内容以诗文、史事等为主,不论有无结论,均可供后人作更深入之探讨。但在内容上较为琐碎、深浅不一,是典型的札记书。赵翼在考订辑记时有独到之见解,所提出的看法往往突破传统论说束缚,不为时人意见左右。例如《陔余丛考》卷一“宋儒疑古文尚书”条明指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七(第一百七)反驳〈书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提出的证据再加以反驳。赵翼以为汉初人不识古文,至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始有识之者,其后渐盛。这与吴棫朱熹吴澄,乃至于阎若璩等人怀疑“古文易读,今文难读”的说法刚好相反。赵翼本人虽非经学家,[2]但他对经学的确下过一番工夫;虽不免仍被讥为门外之谈。另外,该书卷五至卷二十一之史学考证则已具备《二十二史札记》之基础。[3]赵翼能娴熟地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4]归纳出社会史与制度史发展趋势的通则。[5]例如,《陔余丛考》卷十九提到“纵囚不始于唐太宗”,但纵囚事以唐太宗最著名。赵翼又详考从后汉开始至明正史和野史记载,纵囚事共25人26例。梁启超以为赵翼为文“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本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成书,最早有湛贻堂刻本。

刊本

  • 湛贻堂刊本,《陔余丛考》,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 商务印书馆,《陔余丛考》,1957年排印本。
  • 世界书局刊本,《陔余丛考》,台湾,2009年7月。

注释

  1. ^ 据杜维运考证,《丛考》初写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之间。作者七十岁时还陆续有修订。(杜维运,《赵翼传》,页122,页143。)
  2. ^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小引〉自称“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廿二史札记》,卷首,曹光甫校点,《赵翼全集》第一册,页1。)
  3. ^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评价该书说:“云崧本词赋家,于经从无所得,故考论经义,率皆门外之谈。惟史家颇称熟悉。曾著有《廿二史札记》。此间十一卷,已得其大略,著作于《札记》之前者。而杂论故事数卷,尚多可取。”
  4. ^ 杜维运,《赵翼传》,页224。
  5. ^ 杜维运,《赵翼传》,页226。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