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本复兴宫
隆本复兴宫,为番仔田公廨演化而来。位于台南市官田区隆本里的寺庙。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麻豆社的公廨。庙方主祀汉化后的“太上老君”,以及关圣帝君、注生娘娘。现今的庙貌于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建庙完工。
今庙前有重新建造的传统平埔原住民公廨“番仔田公廨”。
历史
番仔田公廨原为西拉雅族麻豆社后裔迁到官田番子田后的信仰中心。据复兴宫秘书杨福琳表示,番仔田公廨是由麻豆关帝庙分香而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的“禁向”祭典,社民会奉壶体、槟榔、酒、油饭、芋、米糕等供品,前往麻豆“番仔巷”关帝庙谒祖。日人领台后,在皇民化运动中,谒祖活动遭严格禁止,而宣告废止。现在隆本宫每年回关帝庙谒祖日为六月廿四日,即关圣帝君诞辰。[1]:126-127
据刘斌雄教授在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的调查,当时公廨为“土角厝,茅草屋顶,顶向前后两面斜下,平面长方形,三点七米宽,六点五米长。屋内用竹柱隔成三室。”“中室祭坛分为两段,前段设制香炉,后段置有酒矸型白瓷瓶三件,均盛瓶口插甘蔗叶,将军柱用五根竹柱并排而成,柱上挂有猪头壳四及草绳、槟榔叶,并挂镰刀一口,长四八公分,刀身用红布包裹着。”[1]:129-131
另据《官田乡志》中记载,复兴宫的前身为番仔田部落的中公廨,其最初位置在今台一线省道旁的蔗园,原为土砖壁,茅茎屋顶之建物,内分三室,正中一室分神坛、正殿两部分,神坛内有神案、壶、水缸、将军柱。正殿和神坛之间以竹屏相隔。左右两室布置,大体和中室相同,惟面积较小,亦无将军柱、猪头壳等物。[2]
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左右,番仔田公廨的土地被征收建加油站(现台一线旁台湾中油隆田加油站),公廨移到加油站后方,当时的公廨改建为砖瓦结构,仍分三室。[1]:131
而随着移入人口成长快速,公廨所在的番仔田演变为一以汉人为众的村落,并且在民国七十年间,兴起改建公廨之议。于是在民国七十年(1981年)聚资购买庙沿土地,七十二年(1983年)成立筹建委员会,于七十五年(1986年)完成建庙,至此番仔田公廨改建成为汉式的庙宇。[2]据复兴宫秘书杨福琳的解释,当时建庙时原拟保留从古方式,然而建筑图与寺庙登记经报县政府,遭台湾省民政厅七十三年七月三日民五字第一六四四一号函复:“建筑形式与佛道教迥异,又非佛道教神明”驳回,最终改成道教名称和建筑方式的遗憾结果。[1]:128-129
复兴宫主祀西拉雅族的“太上老君”、关帝圣君、清水祖师,阿立祖的三个祀壶则置于清水祖师神像旁成为陪祀。[3]:54此外仍维持平埔祭仪的方式,由平埔族尪姨负责祭典事宜。[2]
随着本土意识高涨,从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起,复兴宫扩大夜祭,为恢复原始样貌,于庙口搭建临时搭盖竹柱、茅草屋顶的“公廨寮”。[1]:142并于庙埕广场前搭造传统平埔原住民公廨,以作为举行夜祭之场所。[2]
在西拉雅族文化复振浪潮下,族人思考重建传统的公廨,把阿立祖请出复兴宫迎接住入自己的公廨。据2002年出版的《南瀛公廨志》采访,复兴宫的阿立祖已再三指示庙方,另建公廨,恢复纯平埔族祭典,委员会也积极准备还原番仔田公廨。[1]:143
然而因为经费及土地关系,只能在祭典前在复兴宫附近搭设茅顶竹壁的临时公廨。直到民国九十八年(2009年),才在苏焕智时期的台南县政府协助下,在庙埕广场旁重建永久性的番仔田大公廨。当年10月23日举行落成典礼。[3]:54-55
宗教活动
复兴宫的夜祭为农历十月十四日晚上夜祭,十月十五日上午开始拜阿立祖,晚上举行“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