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袁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袁氏历史悠长,文献可追溯至明初,其家族庞大,发源于河南汝南(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1],后一路迁至江西,从广东韶关入粤。约11至12世纪,于东莞的温塘村定居。

历史沿起

明朝初年,罗湖袁氏先祖袁彦安,屡赴科举选贤,奈何时币因缘,功名蹭蹬,遂彷古人归隐田居。就此,连同父亲袁观德及两名儿子,从东莞温塘迁至宝安罗湖一带,并在罗湖置田地,建公祠筑室居,成为罗湖村袁氏开基之祖,并以务农开恳为业,奠定早期围村文化雏形[2]。当时香港属于宝安区域,与深圳一河之隔,村民每天早出晚归渡河耕作。

袁氏宗祠

袁氏宗祠乃袁氏先贤及祖宗祭祀场所,位建深圳罗湖村。据袁氏族谱所载,袁氏十一世祖袁观德公于明朝初年建立罗湖村,至今已有超过600年历史。后因时代城市发展因素,已被拆卸[2]

袁氏族人源于广东东莞,在14至15世纪期间由十二世祖袁彦安带同族人迁徙至宝安,及后其子孙定居深圳及新界沙岭等地并建立罗湖村。袁氏宗祠即由袁彦安所有。

解放初期

建国之初的50年代,中国与港英政府两地边境政策严峻。就政治及制度等有所分歧,港府亦忧虑内地人涌入香港会对管治造成混乱,就此对当时重要出入境管道罗湖桥进行管制。及后,港英政府于1951年5月25日起,实施新界边界地区宵禁令。并在6月15日起,根据《边境禁区命令》实施封锁新界北部的边境地区,进入或逗留于边境禁区者,必须向警方申领通行证。由于两地当年边境关系紧张,加上局势动荡不稳,两地袁氏族人被迫分割两地生活。从地缘上,袁氏罗湖村大部分位处大陆,有部分土地却因一桥之隔而落在香港。纵使分隔两地,袁氏宗亲会亦就在1986年成立旨力保有传统文化及联系两地袁氏。

与时并进

时至今日,袁氏后人多聚居于深圳宝安新界沙岭一带,成为香港主要原居民。根据村中父老所述,袁氏罗湖有近五百人,香港新界上水则有千多人,根据地仍然在新界沙岭一带。袁氏宗祠说因时代变化被拆卸,但后人至今仍用保留祭祖、点灯、盆菜宴及秋祭等传统仪式。

参考

  1. ^ 袁氏望族 根在汝南. 袁汝南堂宗亲总会.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彭全民. 罗湖及袁氏历史源流考. 政协深圳市委员会.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