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百良药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百良药厂有限公司
Ma Pak Leung Company Limited
成立1822年
代表人物创办人:马准衡
总部 香港柴湾利众街30-32号信谊工厂大厦7字楼
产业中成药
网站马百良药厂
皇后大道中的马百良分店

马百良药厂(英语:Ma Pak Leung)是一间扎根于香港的中成药制造及销售企业,品牌的创办人马准衡于1822年(清朝道光二年),在广东佛山开设药铺,至今已经历200年。专研制各种古方成药,包括膏、丹、丸、散、茶、油、酒等成药。其办事处和制造中成药的厂房位于香港柴湾信谊工厂大厦。

历史

位于广州市浆栏街的马百良。

香港药厂

马百良母公司祖名贵宁堂马百良创于清朝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初期是一间买卖国货药店,后至清道光二年(1822年)迁往佛山朝阳街,由马松隐祖族谱第十七世马准衡接任经营后,将生意发扬光大,由国药店进变成为制药厂。出产治疗小儿惊风,肠胃不适的七厘散,当时凡使用过的人均称赞其疗效高,价钱公道,经二、三年的推销介绍,逐渐畅销,除佛山外,广州,甚至广西梧州也有销售。[1]

光绪元年(1875年),广东马百良药房业务扩展至省城广州,在永汉北路(现北京路)开设第一分店,即大南门内双门底下街69号。光绪十八年(1892年)再开设广州第二间分店于浆栏街(现浆栏路)。贵宁堂马百良自前清咸丰年间开办新店以来,皆以门口竖立通天清花云石招牌为主要志记。

光绪年是贵宁堂马百良鼎盛时期,现今佛山祖庙大殿内展列出的七十二件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青铜兵器仪仗,就是贵宁堂马百良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耗巨资所制。清宣统二年(1910年),广东马百良药房参加南洋药业公会举办之药品展览会,获得医学类的“各种药品”金牌奖,产品“陈皮”则获取医学类银牌奖。

马可舟公之子马仲如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征得其父亲同意后,以私人资金于香港皇后大道中310号独资开办分店,其后马仲如再以私人资金扩展其药房业务:宣统三年(1911年)于汕头埠镇邦街开分店;民国二年(1913年)开设星加坡大马路分店,及于暹罗(现泰国)京城聘街分店;民国三年(1914年)开设荷属泗水埠嫦娥友丹街分店;民国十一年(1923年)开设澳门果栏街27号分店及工场,同年于广州花地(现芳村)日昇园开设新工场。

民国二十三年(1936年)马仲如鉴于需与广东马百良药店出品有所分辨,将其私人属下的药业改名为粤东马百良仲记药房,将其肖像与“马百良药”图案注册为商标。

1937年至1946年中日战争期间,广东马百良药店和粤东马百良仲记药房因各自逃难,国内外分店皆被迫停业。抗战胜利后,公司几经艰苦后再重上轨道,业务也逐渐上升,货品销到南洋各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广东马百良和粤东马百良迁往香港继续经营。1958年,粤东马百良仲记药房正式注册成为马百良药厂有限公司1988年,广东马百良药房停止营业,将其注册商标“宝炉牌”合并至马百良药厂有限公司[1]

1995年,马百良药厂厂房进行翻新,引入现代化及高制程设备,透过标准化制程管理,从传统全手工制作演进成半自动化生产。

1997年,第五代接任经营马百良药厂业务,推出‘通络三宝系列’包括: 马百良安宫牛黄丸、马百良清心牛黄丸、马百良人参再造丸。可作预防、治疗、救急等作用。

2001年,重整马百良于香港巿场策略,包括增加生产量以减低成本,提升出货量、增大销售网络,及大举宣传品牌以增加百年品牌知名度。

在2001年在惠州增设保健食品厂,以马百良秋梨枇杷蜜最为人知晓。

2006年产品包装重新设计,保留180年前的风貌文化同时改变用色材质。

2019年,马百良药厂与香港浸会大学一起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署项目: 自体神经干细胞(NSCs)分离技术:神经退化性疾病的精密细胞治疗,利用生物科技及创新神经再生医药元素提升大众健康。

2021年马百良药厂捐赠港币1,000万元,以支持香港浸会大学设立“马百良创新神经药物教授席”,并由翁建霖教授就任该教授席。[2]

2022年马百良药厂踏入200周年,由第五代掌舵。

原广州药厂

而广州原有的厂房和物业后来被当局公私合营1956年,由私营马百良、两仪轩药厂1899年创立)、杨桐竹林药厂1909年创立)、奇和堂成药社(1909年创立)、黄体超药厂(1928年创立)、江伯昭药厂(1930年前创立)、梁济时药厂(1930年创立)、蛇王福药厂(1936年创立)、叶联合药厂(1946年创立)、公生药厂(1956年创立)等十间厂组成公私合营马伯良联合制药厂(其中只有四间已迁往香港得以存活至今:江伯昭药厂、香港梁济时制药厂有限公司、两仪轩药厂有限公司、黄体超制药厂)。1964年再改名为利群药厂,至此马百良在内地消失。1965年10月广州医药行业进行了调整,中、西药厂实行分开局级管理,成立了“广州中药制药总厂”,同时为贯彻文化大革命初期当局破四旧的意思,属下企业名称按数字排列,保滋堂联合制药厂被改名为“广州中药一厂”。1966年利群药厂被改名为广州中药四厂1979年7月1日,按照中共广州市委及广州市医药工业局党委的“指示精神”,广州中药一厂和广州中药四厂合并,沿用“广州中药一厂”的名称。再经过一番合并后,目前为归属于广州医药集团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3]

1983年2月,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商业部联合发文规定:公私合营资产已属国家所有,不应退还本人。有学者对这一“不应退还”政策提出了质疑。既然向私股股东支付“定息”,就说明“公家”承认私股股东对于合营财产的所有权[4]

在广州物业被没收差不多50年后的2001年,香港马百良在广东省惠州市成立马百良保健食品(惠州)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及生产冰糖燕窝乌鸡白凤精、传统鸡精、秋梨枇杷蜜等系列产品。到2011年再引进现代设备及管理模式,建立制造基地[5]

产品

参考资料

  1. ^ 1.0 1.1 馬百良藥廠有限公司. 香港老牌子及老商号图片展. [2012-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1). 
  2. ^ 馬百良創新神經藥物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冠名教授席計劃. foundation.hkbu.edu.hk.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3. ^ 中一之路. 白云山中一药业. 2011-07-14 [2012-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5). 
  4. ^ 历史视角下的王老吉纷争——公私合营法律后遗症的一个例子. 财经网. 2012-06-13 [2012-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2). 
  5. ^ 香港马百良药厂有限公司 - 简介与历程. 马百良保健食品(惠州)有限公司. [2012-09-03]. [永久失效链接]
  6. ^ 马百良制药师 炒药炒出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