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三猎/沙盒1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坪洲龙母庙

龙母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位女神,传说曾将一条秃尾巴的掘尾[a]抚育长大。相关信仰主要流行于西江流域,以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龙母祖庙为中心,扩及两广香港各地。

传说演变

龙母传说的源头见于晋朝人撰写的方志,称程溪[b]浦口有一位名叫蒲母的妇女,抚养了一条龙。龙的尾巴被老妇不小心砍断,因此人们称其为“龙掘[a]”。龙掘会抓鱼供养龙母,又在汉桓帝召见龙母时加以阻拦,将船牵回原处。如果见到龙掘,境内就会丰收。[7][8][9]

龙母传说的奠基性文本见于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称端溪县有一位姓温[c]的渔妇,打鱼时捡到一个蛋,带回家后孵出一条像蜥蜴的动物,称为龙子。龙子的尾巴被老妇不小心砍断,因此人们称其为“掘尾龙[a]”。龙子会抓鱼给老妇,又在秦始皇召见老妇时加以阻拦,将船牵回原处。老妇死后葬于西江南岸,龙子为之造坟。[11][12]

唐朝,龙母传说进一步丰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如:龙子不止一条,而有五龙子,或五龙子、二龙女;龙母有灵异,能预言祸福;龙母的坟墓因龙子的神力,被移动到江对岸。此后一直到清朝,龙母传说不断演变,臻于完备。民间亦广泛流传以龙母为主角的诸多口头故事。[13][14][15][16][17][18]

信仰发展

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龙母信仰自汉时期产生后,日益兴盛,至唐朝时已颇具影响力。降水河、悦城河汇入西江处,为传说中龙母墓所在地,最晚在唐朝就已建立悦城龙母祖庙,成为龙母信仰的中心。唐末天祐元年(904年),龙母被敕封为永安郡夫人,次年改封永宁夫人,纳入国家祀典。至宋朝,五龙子、二龙女也获加封。屡屡加封,至清末光绪八年(1882)敕封为昭显溥佑广荫龙母

龙母信仰沿西江干流向外传播,向上到梧州藤州一带,进而上溯至贺江桂江柳江郁江流域等地,向下至肇庆高要顺德等地,进而遍布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流域之外,龙母信仰亦传播到江西、四川等地,各地龙母庙常常兼任广东会馆的角色。[19]

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期间,龙母信仰一度受到沉重打击,龙母祖庙的龙母像亦被毁去,改革开放后有赖香港坪洲龙母庙信众捐助重塑。

信众风俗

注释

  1. ^ 1.0 1.1 1.2 “掘”通“屈”,古汉语中表示短尾、秃尾,今汉语方言及壮语中仍有此说。[1][2][3][4]
  2. ^ 一说今降水河[5],一说今悦城河。[6]
  3. ^ 悦城河古称温水,可能与此有关。[10]

来源

  1. ^ 陆善采 1999,第67页.
  2. ^ 刘钧杰 1999,第132页.
  3. ^ 李荣 2002,第2470页.
  4. ^ 壮汉英词典 2005,第530页.
  5. ^ 光绪德庆州志·卷四.
  6. ^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
  7. ^ 北堂书钞·龙引舫还.
  8. ^ 北堂书钞·龙掘见境大丰.
  9. ^ 冯沛祖 2013,第4-5页.
  10. ^ 屈大均 1991,第188页.
  11. ^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四.
  12. ^ 冯沛祖 2013,第6-8页.
  13. ^ 孝通庙记.
  14. ^ 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
  15. ^ 阅城君庙记.
  16. ^ 岭表录异.
  17. ^ 冯沛祖 2013,第12、33页.
  18. ^ 蒋明智 2003,第172页.
  19. ^ 冯沛祖 2013,第98至106页.

参考文献

  • 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八·舫七. 《南海记》曰:有龙掘,浦口。昔蒲母养龙,龙取鱼以给母。母断鱼,误斫龙,人谓之龙掘。桓帝迎母,至于浦口,龙辄引舫还。 
  • 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六·豐稔篇二十七. 顾征《南海记》云:程溪蒲口有蒲母,养龙,斫断其尾,因名龙掘。人时见之,则土境大丰也。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四. 《南越志》云: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尝居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后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煇色炳燿,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诏使者以元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土人谓之掘尾龙。今南人为舡,为龙摇尾,即此也。 
  • 揭傒斯. 揭文安公文粹·孝通廟記. 按唐李景休、赵合则碑,神为秦温氏之媪,渔于程溪。得巨卵,藏于家,生七龙,五雄二雌,从而豢之。鳞角既具,乃放之江。媪日候江次,龙恒荐嘉鱼于妇,若致养焉者。始皇帝闻之,召媪。媪行中流,龙挟舟而还。媪死,乡人葬之程之左,噬绛水之滨。后有衰麻而杖,哭诸墓,且恶其迫潮汐也。一夕大雷电,迁之高冈,乡人祠之始此。自唐天祐历宋,由永安郡夫人五命为崇灵济福妃,五龙子皆爵彻侯,二龙女皆夫人,额由永济改曰通孝,大观二年所赐也。 
  • 太平廣記·卷四百五十八. 俗传有媪妪者,嬴秦时,尝得异鱼,放于康州悦城江中。后稍大如龙,妪汲、澣于江,龙辄来妪边,率为常。他日,妪治鱼,龙又来,以刀戏之,误断其尾。妪死,龙拥沙石,坟其墓上,人呼为掘尾。为立祠宇千余年。太和末,有职祠者,欲神其事,以惑人。取群小蛇,术禁之,藏祠下,目为龙子,遵令饮酒。置巾箱中,持诣城市。越人好鬼怪,争遗之,职祠者辄收其半。开成初,沧州故将苏闰为刺史,心知其非,且利其财,益神之。得金帛,用修佛寺官舍。他日军吏为蛇啮,闰不使治,乃整簪笏,命走语妪,所啮者俄顷死,乃云,慢神罚也。愚民遽唱其事,信之益坚。尝有杀其一蛇,干于火,藏之,已而祠中蛇逾多。迄今犹然。出《岭南异物志》。 
  • 卢肇. 欽定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八·閱城君廟記. 昔者秦毒天下,神鬼乏主。英精怪质,潜跃失次。故龙遁乎涨海之涯,托乎嫠姥之室。圆苞不阵,霞锦相光。鳞鬣未生,风雨如晦。姥既耽之在手,覆之以衣。一夕,威灵欲震,雷电皆至,龙遂育焉。厥后姥以母,龙以子,提护萦绕,如乳如嬉。或游于泉,或跃于浒。姥方朝膳,必荐鲜鳞。他年,姥斮鳞于溪,龙游于刃下,而尾触铦锋,姥骇视之,则堕数尺矣。因泳去。于是盘天乘风,出幽入冥,惚恍变化,潜乎干,战乎坤,不知其往矣。姥恨其误伤,竟不复至。而姥亦逾乎鲐鲵,克慎厥化。姥无姻戚,阅城人葬之水涯。惟龙乃寓形于人,衰杖如瘵,洟苫涕块,哀呼浃日。谓人曰:“藏我母卑矣,他日潮水啮之,非葬之所也。其将假尔牛马为役,以迁于显爽。”一夕,风雷大至,明日视之,则姥之封若覆夏屋矣,在于山巅。里之中牛马皆殆不饮龁,齐衰者亦亡所在。阅城人立姥及龙之像,以礼祠之。既而龙降于祠堂,形类虺,徙日而不见。其趾尾端之枿,突而圆焉。其大小长短,视无常质。人或诚礼之,则饮卮酒,循衣绕躯,玩狎如喜。其能司人祸福,若有权衡度量焉。自秦至于圣唐,千六百余岁,其灵不泯。今乃有龙伯、龙叔、龙季焉。伯则旧也,叔、季不知何代相踵而来也,今皆在阅城。 
  • 刘恂. 嶺表錄異·卷上. 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邉,忽一日,鱼出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恱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眀,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 
  • 顾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一. 灵陵水,在州东九十里。自广宁县界流入境,凡百馀里,南入江,可通舟楫。《州志》云:灵陵水,一名程溪浦,出州东七十里,龙岩下有龙母温媪墓,亦曰温水,亦曰灵溪云。 
  • 光緒德慶州志·卷四. 州东一百里曰灵陵水,一名温水,其源出四会县,流一百余里,经悦城乡入于江。水口有孝通庙。……州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厓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灵陵南入江,灵溪北入江。 
  • 屈大均. 广东新语注. 李育中 等(注).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1700]. ISBN 7-218-00351-6. 
  • 刘钧杰. 同源字典再补.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 ISBN 7-80126-181-X. 
  • 陆善采. 钦州粤语中的古代汉语化石举隅. 朱方㭎 (编). 广西语言研究.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4-70. ISBN 7-5633-2934-X. 
  • 李荣 (编).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ISBN 7-5343-5080-8. 
  • 壮汉英词典.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ISBN 978-7-105-07001-5. 
  • 冯沛祖. 母仪龙德 广东龙母诞.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548-0347-9. 
  • 蒋明智. 论悦城龙母传说及其信仰. 叶春生; 蒋明智 (编). 悦城龙母文化.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50-280. ISBN 7-207-05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