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双星
X射线双星是一类发出明亮X射线辐射的双星,双星系统中有一颗为致密星,通常为中子星或黑洞。它们的典型光度在1036-1038尔格/秒之间[1],比太阳全波段的光度高3到5个数量级。X射线双星在靠近银心和银盘的方向分布比较集中,在球状星团中也有分布。
X射线双星的发现
1960年代,人们利用火箭和气球确定了大约30个X射线源。1964年萨佩特[2]和泽尔多维奇[3]等人提出银河系X射线源是双星系统中的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吸积过程产生的。最早证认的X射线双星是半人马座X-3和武仙座X-1。20世纪70年代,乌呼鲁卫星观测到了它们具有X射线脉冲,周期分别为4.84秒[4]和1.24秒[5],并且经历数天的周期性变化。X射线脉冲星发现后,提出了密近双星的模型解释这种现象,脉冲的周期性变化是由于双星相互掩食而产生的。这种说法已经得到广泛承认。
截至2006年,人们已经在银河系内发现了超过300个X射线双星。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还在河外星系中发现了X射线双星。
X射线双星的分类
根据伴星的质量,X射线双星大体上可以分为高质量X射线双星和低质量X射线双星两类。
低质量X射线双星
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主星是一颗致密星(中子星或黑洞),伴星的质量较低,通常小于1倍太阳质量,轨道周期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其X射线辐射是由于伴星充满了洛希瓣,部分物质被主星所吸积所致,这叫做“洛希瓣盛溢”。它们的X射线谱较软,少数有表现为X射线脉冲,多数有X射线暴和准周期震荡现象,并且很少发生交食。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大部分辐射以X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在天空中属于较明亮的X射线源,但在可见光波段很暗淡,视星等大约在15到20等。这类双星截至2006年已经在银河系中发现了大约100颗,其中有13颗位于球状星团中。它们沿银河系核球的方向和球状星团中分布比较集中,而在银盘上则很弥散,属于年龄109年的年老星族。
一颗典型的低质量X射线双星是4U1626-67,其主星为1.4倍太阳质量的X射线脉冲星,伴星为0.1倍太阳质量的矮星,在半径不到太阳半径的轨道上环绕主星运转,轨道周期为42分钟。武仙座X-1也是一颗典型的低质量X射线双星。
高质量X射线双星
高质量X射线双星的伴星是一颗致密星,主星为大质量恒星(多数高于10倍太阳质量),光谱型多为O、B型,通常为有明显氢发射线的B型星或超巨星。这类双星的X射线辐射是由于主星吹出的星风被伴星所俘获,并下落到伴星表面而发出的。高质量X射线双星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度通常大于X射线光度,光学光度主要是由主星贡献的,而X射线辐射则主要由伴星(致密星)所贡献。其X射线谱的特点是较硬,时变特性变现为正常的X射线脉冲,多数出现交食,没有X射线暴。它们的空间分布沿银盘方向比较集中,属于年龄小于107年的年轻星族。
半人马座X-3是一颗典型的高质量X射线双星,它是在1967年发现的[6],1971年里卡尔多·贾科尼等人利用乌呼鲁卫星的观测资料发现它具有规则的脉冲[4]。半人马座X-3的主星是一颗20倍太阳质量的巨星,伴星是一颗X射线脉冲星,周期为4.84秒,环绕主星的轨道周期为2.1天。天鹅座X-1也是一颗高质量X射线双星,它的伴星通常认为是一个黑洞。
高质量X射线双星又可分为两类:超巨星/X射线双星和铍星/X射线双星。超巨星/X射线双星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球对称的星风,而铍星/X射线双星的星风呈盘状,而且会呈现周期性的爆发,通常为暂现源。研究表明,铍星/X射线双星在大、小麦哲伦云中占星系总质量的比例远远高于银河系,推测可能与金属量有关。
其它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介于二者之间的X射线双星,怀疑应分为中等质量X射线双星。截至2006年,此类X射线双星只发现了1颗。激变变星发射X射线的中心天体是白矮星,通常也视为X射线双星。
截至2006年,已测定40余个X射线双星的脉冲和轨道周期,发现其周期是由无数个加快、减慢的过程叠加起来的,但从长期来看,总的趋势是自转加快的。铍星/X射线双星的脉冲/轨道周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X射线双星还具有无规则行走的性质。
参考文献
- ^ Bhattacharya, D., van den Heuvel, E.P.J., 1991, Physics Reports, 203, 1. NASA ADS
- ^ Salpeter, E.E., 1964, Astrophysical Journal, 140, 796. NASA ADS DOI:10.1086/147973
- ^ Zel'Dovich, Ya.B., Novikov, I.D., 1964, Soviet Physics Doklady, 9, 246. NASA ADS
- ^ 4.0 4.1 Giacconi, R. et al., 1971, Astrophysical Journal, 167, L67. NASA ADS
- ^ Tananbaum, H. et al., 1972, Astrophysical Journal, 174, L143. NASA ADS
- ^ Chodil, G. et al., 196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 681. DOI:10.1103/PhysRevLett.19.681
延伸阅读
- Lewin, W.H.G., van Paradijs, J., and van den Heuvel, E.P.J. eds. 1995, X-ray bina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59934-2
- Lewin, W.H.G., van der Klis, M. eds. 2006, Compact stellar X-ray sour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82659-4
- Schatz, H., Rehm, K.E., 2006, Nuclear Physics A, 777, 601. http://arxiv.org/abs/astro-ph/06076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