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九九式机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九式机炮
九九式一型与九九式二型,可见到两者长度差距
类型空用机炮
原产地 大日本帝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0—1945年
使用方 日本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
研发者瑞士奥立岗公司
研发日期1921年
生产商大日本兵器公司
生产日期1939—1945年
制造数量至少35,000门
基本规格
重量23公斤(九九式一型)
34公斤(九九式二型)
长度133.1公分(九九式一型)
188.5公分(九九式二型)
枪管长度81.2公分(九九式一型)

炮弹普通弹、烧夷弹、穿甲弹、弋光弹,重123公克
口径20 x 72mm(九九式一型)
20 x 101mm(九九式二型)
枪机气动式
射速520发/分(九九式一型)
490发/分(九九式二型)
枪口初速525公尺/秒(九九式一型)
750公尺/秒(九九式二型)
有效射程730公尺(九九式一型)
914公尺(九九式二型)
供弹方式弹鼓、弹链
填充量10公克,占总重7.9%

“九九式机炮”日本海军制造的空用机炮,为瑞士厄利孔FF机炮授权生产,普遍装设于日本帝国海军的各型军机上。

简历

1938年(昭和13年)日本帝国海军预定发展新一代舰载战斗机(即日后的零战)。当时担任日本海军航空本部部长的山本五十六预见日后舰载战斗机有可能会需要拦截大型轰炸机,因此坚持新型机上必须装备大口径空用机炮。然而寻找可用空用机炮则早在1935年10月山本升任航空本部长时便开始,拦截日渐大型化的轰炸机成为海军未来有可能面对的考量,由于当时日本国内并无现货,因此转向海外寻求可能样本,由海军航空本部技术部长和田操对各国产品做出调查,此时驻法武官提供了MG FF机炮的资料,海军在确定新型机可承受极限后向瑞士奥立岗公司提出了授权生产厄利孔FF的需求,并向其雇用部份技术人员前来日本协助生产。

1936年6月日本与瑞士签订契约,并在1937年由大日本兵器公司(当时称为富冈兵器制作所)负责,1938年3月6名瑞士技师前来日本协助MG FF国产化,6月全日制的九九式机炮开始量产,同时也向英国雇用火药技师协助生产新型20mm弹药,而这些技师在日本与同盟国开战后通通滞留日本并强迫协助开发九九式二型机炮。

九九式机炮的研发由于国外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极为顺遂,1939年即生产出第一批成品并装配在当时在测试中的零战上,虽然在早期测试时仍出现进弹不顺或是弹药品质不良的问题,但很快就完成改善,到1941年底对美开战时九九式机炮已经是相当稳定的武器。日本海军对这型武器感到满意并进行量产,由于单一厂家产能不足,除了原本的大日本兵器公司外海军的丰川海军工厂多贺城海军工厂亦投入量产,到二战结束前至少有6间兵工厂生产此款装备,日后并持续改良生产至二战结束。

九九式在二战时期亦持续修改相关设计,前线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是载弹量太少,在1942年夏季开始换装100发弹鼓的改款;1943年春季时更随零战二二甲与五二型的推出将奥瑞冈FFL以九九式二号的代号投产,1943年秋季弹链给弹型的九九式二号四型进入前线服役,1944年后主要是朝向强化射速的改良方向进行,但相关款式未进入量产就以日本投降作终。

评价

九九式机炮的制造技术为第一代大口径空用机炮设计,即反冲式进弹结构。反冲式虽然设计简单,但是以后座力作为机枪连发射击的力量来源使得枪身与装载设施需要一定强度才不会被后座力给震坏,而1920年代采用钢管甚至是木制骨架的战斗机无法承担过大的后座力;为了将机炮安装在1920年代的战斗机上,因此机炮除了减轻重量以外,还必须使用减装药的子弹来降低后座力对机体结构以及枪身的影响。如此一来虽然成功安装在战斗机上,但是子弹的低初速以及短射程成为了1920年代大口径空用机炮的原罪。但对原本机炮的设定目标:轰炸机仍然有效,不过面对1940年代的战斗机机炮的低初速盟军战斗机用俯冲的速度甚至已经可以超越,但是短射程以及弹道急坠问题依旧存在,如此火力自然被大多数老练飞行员所诟病,当时飞行员甚至鄙称九九式射出去的炮弹为小便弹(弹道快速下坠如同小便路径)。

零战武装弹道对比

弹道快速坠落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德国Bf 109战斗机上装备的MG FF机炮厄利孔20毫米机炮的德国授权自产型号);德国面对这问题可以开发出MG 151机炮解决,日本虽然曾引进MG 151,但是电动进弹结构由于日本工业水平不足因此无法量产;无法解决工业问题因此日本改制造厄利孔20毫米机炮的长管版凑合使用(九九式二型)。

虽然20mm炮弹对战斗机有充足的破坏力,但是大多数的日本飞行员在尚未熟悉九九式机炮的特性前即遭击落,而像是坂井三郎这类王牌飞行员则是极不信任这款武装,宁愿用以往的7.7mm机枪对付拥有防弹装甲以及自封油箱的美军战机。虽然日本海军在1942年秋季由横须贺航空队的花本清澄少校组成解决团队,在测试调整机炮角度来弥补弹道问题;但核心问题仍是做为主力的零战机体结构过于脆弱,采用高威力武器时注定会出现射击平台不稳的现象,因此零战之外机种的飞行员对射击精度问题较少出现,但这款机炮在战后被日本广为宣传成为轻战机大火力的典范,实际在零战上使用的操作者回忆评价自然有普遍不佳反映。

而面对轰炸机时,因为日本主要面对的对象初期是B-17轰炸机,后期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军主要是用B-29轰炸机为主。两款机种机体防御力都相当强韧,因此无论是一号炮或是二号炮都没有发挥预期效果,面对这样的困境日方虽试图开发具有延时信管的炸裂弹,但是到战争结束前都尚未研发成功,只能依靠更大口径的航空机炮来处理轰炸机问题。

除了飞行员本身不喜欢这装备以外,后勤人员一开始也不喜欢这款机炮;虽然在机械结构上九九式的妥善率没有问题,但是进弹结构与装弹上对后勤是件苦差事,由于零战机翼高度问题,后勤人员必须抱著一个重达30公斤的弹鼓以半蹲方式自零战机翼下方塞进弹鼓并完成进弹,对后勤人员而言这种进弹方式负荷量大自然多所抱怨,后来制造单位从善如流,改用弹链进弹解决这个后勤困扰。

主要使用型号

名称 九九式一号一型 九九式一号三型 九九式二号三型 九九式二号四型
弹药搭载量 60发弹鼓 100发弹鼓 100发弹鼓 125发金属弹链
使用机种 零戦一一型、二一型、二式水战 零戦三二型、二二型、紫电一一型 零戦二二型甲、五二型、紫电一一型甲 零戦五二型甲以后、雷电、紫电一一型乙、紫电二一型(紫电改)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