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予国
伊予国 予州[注 1] | |
---|---|
日本的令制国 | |
坐标:33°44′22″N 132°54′36″E / 33.7394°N 132.91°E | |
所属 | 南海道 |
今属 | 爱媛县 |
国府 | (推定)爱媛县今治市 |
郡乡 | 13郡66乡 |
国力 | 上国 |
距离 | 远国 |
国分寺 | 伊予国分寺塔迹[注 2] |
国分尼寺 | 伊予国分尼寺塔迹[注 2] |
一宫 | 大山祇神社[注 2]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伊予国 |
假名 | いよのくに |
平文式罗马字 | Iyo no kuni |
日语旧字体 | 伊豫國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予州 |
假名 | よしゅう |
平文式罗马字 | Yoshū |
日语旧字体 | 豫州 |
伊予国(日语:伊予国/いよのくに Iyo-no kuni),又称予州(日语:予州),是日本古代令制国,属南海道。伊予国领地为现在的爱媛县。
名称及其语源
新字体写作“伊予”,旧字体写作“伊豫”,也有“伊与”的写法纪录。[1]
语源上主要有如下说法:
- 温泉说
- 涌泉说
- 学者志贺刚称,古代人把温泉以外的泉水称作“いゆ iyu”,后演变为“いよ iyo”。[2]在古代,人们把有泉水涌出的地方视作特别的场所,“伊豫”也由一个仅指代泉水周边地区的小地名,变为一个指代更大范围的名称。
- 弥说
- 谷川士淸的《倭训栞》中记载的说法。在神话中被称作“伊豫二名洲”(伊豫ノ二名ノ洲)的四国岛,是在淡路岛之后诞生的,所以“伊豫 iyo”之名是来源于在日语中意为“重复发生”的“彌 iya”。
- 预说
- 《豫章记》中记载的说法。男神“面足尊”与女神“惶根尊”支配伊豫国时,曾下达“伊豫”的诏命。
沿革
- 1868年2月20日(庆应四年正月廿七) - 因戊辰战争之故,由松山藩预地变为高知藩预地。
- 1871年(明治4年)
- 1872年(明治5年)
- 1873年(明治6年)2月20日 - 全域编入爱媛县。
- 1876年(明治9年)2月25日 - 宇和郡母岛浦・久保浦・小矢野浦・鹈来岛改属土佐国幡多郡。
郡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 データベース『えひめの記憶』第一節 伊予と愛媛の名称. 爱媛県生涯学习センター. [2024-04-03].
- ^ 2.0 2.1 [広報いよし2006年1月号 (PDF). [2021-01-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02). 広報いよし2006年1月号]
来源
- 角川日本地名大辞典 38 爱媛县
- 旧高旧領取調帳データベー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ussbaum, Louis-Frédéric and Käthe Roth. (2005). Japan encycloped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01753-5; OCLC 5805312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