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纪念馆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保定市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12年-1923年 |
编号 | 6-897 |
认定时间 | 2006年 |
陆军军官学校(1912年6月—1923年8月),隶属于中华民国陆军部军学司,因位处直隶省保定城东郊,又称保定军校,是在大清陆军军官学堂的基础上建立的,共办九期,毕业生有6,300馀人,占地3,000余亩,首任校长为赵理泰。
1902年,袁世凯引进日本和德国先进军事科技和教育体制,创建北洋陆军行营将弁,隶北洋军政司教练处,1903年扩建为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8月,兵部改为陆军部,学堂奉陆军部令更名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同时开办陆军军官学堂,并从全国招生。1909年9月,通国速成学堂根据陆军部令停止办学并入军官学堂。1911年7月,军官学堂奉军谘处令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若从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算起,保定各军事学堂共培养、训练了11,000余名军官。而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中,取得少将以上头衔的将军达1,800馀人。
校区历史
- 1901年11月 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举办小站练兵教学,但是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于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雷震春任总办。
- 1903年2月 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保定军校前身。每省设一所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全国设四所陆军中学堂,学制两年。保定设陆军入伍生总队,分为步、马、炮、工、辎重各队,学制4个月。保定设陆军兵官学堂,学制一年六个月,入原队半年为“学习官”。毕业后入个部队为排长。在部队任职2年以上择优入陆军大学堂,学制两年。
- 1906年 于保定校址分别开办:陆军速成学堂(定额八百,学制2年加6个月实习)、陆军军官学堂(1910年7月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 1912年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东郊3里地的陆军预备大学堂与陆军速成学堂原址创办陆军军官学校。
- 1920年暑假 驻扎在军校的军人因未得薪饷发生哗变,抢劫军校,之后校舍被放火烧毁。
- 1923年8月 保定军校停办
- 1993年7月,军校旧址成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1995年,军校旧址上建起了保定军校纪念馆。
- 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学制设计
保定军校的设立规划,始于清朝时期为训练新军,而在1904年制定公布的陆军学堂办法。在该办法中,将正规军事教育设定为四阶段:小学堂、中学堂、兵官学堂、大学堂。保定军校定位为清朝未开办的兵官学堂,作为正规初级军官培训所用。
保定军校学制章程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教育课程2年,自预备学校升学至保定军校前须进行半年的入伍训练。学校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五种兵种科系。军校教官则多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学成归国之毕业生担任,留日资历的校长亦不在少数。
到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代,军校办理方针作出调整,自四级制缩减为三级制。陆军中学堂改名为陆军预备学校,小学堂停招,在现有学生毕业后关闭,形成预备学校、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等三级制。
保定军校的学生来源,在前七期仅招收陆军预备学校(清制之陆军中学堂)之毕业生,至第八期始扩大招考。而承袭清制的陆军中学堂则是仅招收各省开设的陆军小学堂毕业生,理论上在入学前已经接受5年的军事专业教育(陆小3年、陆中2年),在未扩大招生之前的保定军校毕业生是具备7年以上的军事专业教育,整体素质上较为整齐。
历任校长
- 赵理泰(1912年10月-12月15日)
- 蒋方震(1912年12月15日-1913年9月)
- 曲同丰(1913年9月-1915年9月)
- 王汝贤(1915年9月-1916年6月)
- 杨祖德(1916年8月-1919年2月)
- 贾德耀(1919年3月-1921年5月)
- 张鸿绪(1921年6月-1922年9月)
- 孙树林(1922年10月-1923年8月)
历届学生
由于保定校区内曾有多间军事教育机构成立,因此许多在该处接受教育的军人会自称在保定接受教育,但此为广义概称,与狭义之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有所区分。
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6月,军咨处招考一批年轻体壮的秀才、童生等,并选派一些满族子弟,在直隶省滦县开平镇开办将弁学堂。将弁学堂学制为一年。该学堂只办了一期,即改为武备学堂。
袁世凯率先在保定西关(约小集街一带)开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隶北洋军政司教练处。冯国璋为学堂监督,雷震春为学堂总办。学堂总教习为日本陆军步兵少佐多贺宗之、副总教习为日本陆军工兵大尉井上一雄。
按《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章程》规定:每期总设员额为一百二十名。内有将领二十名,哨官长四十名,弁兵六十名。主要安排旧军队(主要是淮军)中的统兵将官和侍卫入堂接受军事培训。另外,还召示山东、山西、河南等省选送一批陆军官弁来堂深造。因此,该堂又称为“各省将弁学堂”。学堂以八个月为一期。至1904年(光绪三十年)秋停办,共办四期,毕业学生计545人,但成名人物不多:
第一期:赵俊清、王恩贵、韩国饶、田作霖、米材栋、徐鸿宾、石振声、萧广传、李玉麟、宋玉峰、陈文运、何元春、李炳之、姚济仓、陶云鹤、魏宗翰、张敬尧、张联棻、吴新田、靳云鹗、吴光新、陈调元、吴鸿昌、吴恒赞、马毓宝、崔承炽、黄治绅、胡叔麒、师景云、王维城、熊炳琦等。
第二期:方本仁、孙 岳、王都庆、吴中英、张培勋、夏文荣、徐振坤、李济臣、何遂、吴德振、胡龙 骧、刘廷森、杜 持、姚任之、毕化东、刘文翰、李凤楼、沈寿常、徐世光等。
第三期:张 文、钟体道、刘 麒、齐燮元、张 性、赵学涛、李济深、郝国玺、张国元、何恩溥、杜经田、袁绩熙、刘玉珂、张 基、王贵德、王纯如、黄家濂、王树林、李 钺、马葆琛、高士傧、阮肇昌等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1903年开设。冯国璋为督办,冯祖培为监督,聘日本陆军步兵少佐多贺宗之及咸瑶圃、李泽均为总教习。第一学年习普通学科,第二学年分各种兵科学习。招生办法,与参谋速成学堂同。光绪二十九(1903)年八月在保定公开招考,录取220余人;另由北京八旗选送30人、练官营内选成绩较好的50人、常备军内选士兵100人,一同入学,分为一、二、三、四队。1913年九月间开学。第一队皆常备军士兵,名官长班,专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第四队选拔年少或志愿学习外国文字的100人,名洋文班,依各人志愿分别学习日、德两国文字,3年毕业。在保定东郊建筑新学舍,将弁学堂合住于内,亦归冯国璋管理,原将弁学堂总办鄢玉春调任天津督练公所总办。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招考第二期学生230人,其中八旗选送三、四十人,另有前清举人齐振林等10余人也来报考皆准予免试入学。第二期学生分为五、六、七队。第七队为洋文班,与第一期的第四队同。督办冯国璋具情呈请袁世凯批准后,又录取自费生120人,另为一队(每月缴伙食费3元,一年后改官费)。1904年终由二、三两队挑选100人为师范班,预备派往各省陆军学堂作为师资之用,定为一年毕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招考第三期学生200人,八旗选送20人,分为两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洋练兵处裁撤,军事统隶于陆军部,冯国璋调任北京贵胄学堂总办,段祺瑞继任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督办,郑汝成为总办。光绪三十三年冬第三期毕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由光绪二十九年八月起至三十三年底止,历时4年余,共3期,前后毕业学生1426人。
孙传芳(一期)、李树春(三期德文班)、齐燮元(炮兵二期)、王承斌(步兵二期)、蒋鸿遇、李炳之、商震(加入同盟会被退学)、阎治堂、张中和、李如璋、程长发、翟殿林、张拱臣、张继善、孙岳、周荫人、冯绍闵、臧式毅、陈嘉谟、王都庆、刘凤图、魏朝彦、刘文明、刘郁芬、宋邦翰等。
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
陆军速成学堂由陆军部直属,又称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协和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筹办。学生来源由北洋各省扩大到全国,计划各年考收学生1400名,主要招收各省毕业的武备学生。各省分配名额如下:京旗80名,直隶、江苏、湖北、四川、广东各60名,其余省份30至40名,南京、杭州、福州、荆州、成都、广州、绥远、热河、察哈尔九地各10名,密云、青州、西三地各8名,宁夏6名。该校于1907年、1909年共招收两期,培训学员1281人。
马晓军、刘郁芬、陈树藩、张群、王柏龄(肄业)、蒋中正(陆军速成学堂留学生预备班)、杨杰、练秉章、刘世钧、方声涛、刘建藩、黄永社、姚琮、吕公望、童保喧、伍文渊、张钫、黄实、李韫珩、陈能芳、李藻麟、李景林、赵凤楼、梁忠甲、张国威、阮肇昌、王普、刘世珑、党仲昭、胡忠相[1]等
陆军军官学校
第一期
(1912年8月秋入学1,500名、1914年11月毕业1114名,括弧中数字代表各科人数,来源:张力云-《从北洋武备学堂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步兵科(565):万耀煌、唐生智、李树春、孙震、李品仙、王天培、杨爱源、孙楚、傅汝钧、张樾亭、曹士杰、夏首勋、邱林、冯轶裴、门致中
- 骑兵科(189):郑大章、龚浩、门炳岳、张钺、荣鸿胪、王镇淮、郑润成
- 炮兵科(185):董宋珩、周玳、魏益三、荣臻、李思愬、邓演存(汉阳兵工厂厂长兼任汉阳兵工专门学校校长)
- 工程兵科(94):张定璠、李必蕃、王泽民,赖人瑞
- 锱重兵科(81):张维藩
1914年10月27日,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典礼。段祺瑞亲临保定军校参加,并亲向每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
第二期
(1914年初入学、1916年5-6月毕业、956名)
- 步兵科(555):熊式辉、刘峙、秦德纯、赖世璜、廖磊、陶峙岳、祝绍周、陈继承、刘尚志、刘兴、陈骥、周斓、朱传经、王懋功(第一期肄业,重考入学)、鲍文越、甄纪印、侯振先
- 骑兵科(137):郑大章
- 炮兵科(118):刘文辉、施北衡、冯鹏翥、刘超常
- 工程兵科(80):李云杰、蔡润生
- 肄业:陈铭枢
第三期
(1914年8月入学、1916年8月毕业、801名)
- 步兵科(505):白崇禧、张治中、徐庭瑶、何键、夏威、黄绍竑、贺维珍、陈安宝、萧山令、戴戟、刘和鼎、毛秉文、于达、姚纯、林薰南、李善后、张责夫、郑仰榕、叶琪、吴希明、朱耀华、吴仲禧
- 骑兵科(90):卢演崑、周赞枢
- 炮兵科(127):刘建绪、周碞、陈焯、张义纯、徐祖贻、孔庆桂、吕焕炎、蔡忠笏、项致庄、李健侯、吴石、庄宗周、叶其藩、林鼎祺、余作器、吴醒黎、陈赶、许显时、董源清、林炜、王飞、汪强
- 工程兵科(41):不明
- 锱重兵科(38):何振纲、黄裘、王振纲、陈良、李昭徽
- 肄业:周凤歧
、
第四期
(1915年秋入学、1917年秋毕业、209名)
第五期
(1916年6月入学、1918年9月毕业、630名)
- 步兵科(382):傅作义、张荫梧、董英斌、楚溪春、王靖国、刘翼飞、延宗山、张赫炎、王瑞华
- 骑兵科(79):赵承绶、白濡青
- 炮兵科(91):吴克仁
- 工程兵科(38):严重、于永泉(于鋆生)、侯连瀛
- 锱重兵科(40):不明
第六期
保定六期的入学资格规定为第一陆军预备学校第三期毕业生(郝梦龄、刘培绪、高汝桐、李文田、上官云相等)、武昌的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余汉谋、樊崧甫、黄琪翔、叶挺、刘家琪等)和模范团第二期学兵(赵博生、刘茂恩等)。1917年初入学、1919年春毕业、1,333名。
- 步兵科(875):顾祝同、上官云相、郝梦龄、余汉谋、邓龙光、吴奇伟、韩德勤、欧阳驹、赵博生、黄镇球、陈海华、缪培南、周浑元、陈公侠、李汉魂、叶肇、阮玄武、韩汉英、朱晖日、周毓英、胡祖玉、吕瑞英、孔繁瀛、谭邃、华振中、李文田、吕竞存、段衍
- 骑兵科(141):覃连芳、何柱国、彭毓斌、魏文华
- 炮兵科(148):彭位仁、郭忏、黄琪翔、邵百昌、朱焕文、方清湘
- 工程兵科(88):邓演达、叶挺、樊崧甫、杨宏光、李振球、林廷华、甘芳、卢佐、郝庭桂
- 锱重兵科(81):刘茂恩、李扬敬
- 肄业:薛岳(一说未入武昌的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也未入保定六期[2])
- 外派留学:张轸(原骑兵科)
第七期
(1917年秋入学、1919年秋毕业、191名)
第八期
(1918年8月入学、1922年7月毕业、638名)
- 步兵科(411):周至柔、裴昌会、刘膺古、王以哲、刘珍年、胡伯翰、刘春荣、王育瑛、刘奉滨、刘广济、韩锡侯、孔令恂、李士林、王景宋、史泽波、古鼎华、郜子举、傅仲芳、曾德威、陈孔达、杨晓轩 金德洋
- 骑兵科(65):郗恩绥
- 炮兵科(97):陈诚、于浚都、罗卓英、宋肯堂、邹洪、史文桂、郭思演、马法五、高卓东
- 工程兵科(37):柳际明、马凤岗
- 锱重兵科(28):不明
第九期
(1919年8月入学、1923年8月毕业、702名)
- 步兵科(423):何基沣、张克侠、李觉、周福成、边章五、宋邦荣、夏国璋、施中诚、张寿龄、张文清、牟中珩、刘万春、贺粹之、黄延祯
- 骑兵科(76):李宗弼
- 炮兵科(121):董振堂、郭寄峤、黎行恕、刘多荃、王晋
- 工程兵科(40):陈宝仓、林柏森 、桂丰荣
- 锱重兵科(42):不明
- 肄业:展书堂
辎重科六期一连同学录
信文灿、唐宗尧、程堪、杨正坤、李宗程、李如枫、黄志勋、赵恩煦、胡祖舜、彭德云、成杰、万耀中、侯尊召、江孝纯、窦桂芳、梁殿枢、金锋、侯谷、 范树珍、饶汉杰、侯光龙、郭之缙、周庆桐、卢景鉴、温力正、陈国梁、任为凯、粟福畴、梁宗标、张联辉、刘珩、高岳嵩、尹邦光、徐鸿晋、魏朝纲、 彭济伟、蔡嗣雄、叶裳、沈文诰、刘福德、岑荣宗、金履新、曾泽寰、温定国、李务滋、陈荣宗、杨义、谭时、张伟、梁毓藻、王世康、李扶疏、李扬敬、林振镛、林廷华、黄盛昆、简作桢、马克仑、徐金龙、刘茂恩、李经田、孙毓英、王经邦、李世儒、汤文彦、孙棣生、张家锟、马负龙、蔡春田、段桂明、王清瀚、李铨、贺学礼、董汝梅、范锡庚、董汝桂、杨泽沛、陈宝增、王得来、董玉玢、贾成勋,共81名。
参考文献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