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
老校名 | 北京中医学院 | ||
校训 |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 ||
创办时间 | 1956年 | ||
学校标识码 | 4111010026 | ||
党委书记 | 王瑶琪 | ||
校长 | 唐志书 | ||
校址 |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 ||
隶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
邮政编码 | 100029 | ||
网站 | www | ||
|
北京中医药大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
历史
- 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创建于北京市海运仓。
- 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 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
- 199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
- 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了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
- 2003年,“文法系”成立,所设专业为英语(医学)和法学(医药卫生)。
- 2007年,“文法系”更名为“人文学院”。
- 2015年9月,位于良乡大学城的良乡校区建成启用[1]。
学院
- 中医学院
- 生命科学院
- 人文学院
- 针灸学院
- 管理学院
- 护理学院
- 国际学院
- 临床医学院
- 中药学院
校园文化
校徽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标志的整体寓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
校训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我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4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4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2]
出版物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 《中医教育》
医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位于北京市海运仓,862张床位。始建于1958年,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于1991年最早在欧洲建立了分院——德国魁茨汀医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方庄,1200张床位,在丰台长辛店和大兴瀛海也设有院区。
-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小关,520张床位。前身是建于1964年的冶金医院,2006年划归北京中医药大学。
校办企业
-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为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北京中医药大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北京中医药大学轮论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