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增产节约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增产节约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场分阶段的政治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始发现各地贪腐严重以及朝鲜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于是决定发动增产节约运动。增产节约运动是三反的导火索,并一度与三反同时进行[1]

详情

增产节约运动发端于中国东北的劳动竞赛运动。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题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而其中提到的措施之一就是“增产节约”。此时“增产节约”还只是一种倡导[1]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经费激增,1950年,国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41.1%,1951年则达到了43.0%,1952年下降到32.8%。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开展全面增产节约以解决财政困难和支持朝鲜战争。1951年上半年,增产节约运动首先在经济领域开展。1951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下达《关于全面展开增产节约运动的通报》[1]

1951年10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三反斗争问题。同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号召“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国家当前的中心任务”的社论,要求人们“对于一切浪费和无效能的现象,以及贪污腐化的现象,进行充分的揭露,并推动这些犯错误的人员进行自我批评”。此后增产节约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但增产节约运动遭到部分人的抵触,认为增产节约运动是企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还有人认为自己平时生活已足够俭朴,实在没有节约的馀地[1]

1951年11月1日,高岗向中央递交一份报告,提出之所以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不起来,是由于党内存在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所以要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联系起来。11月20日,毛泽东要求各地“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三反运动也由此与增产节约运动同时展开。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2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节约检查委员会成立,由薄一波担任主任。但这一机构实际成为了领导三反运动的机构,三反运动的热度开始盖过增产节约运动[1]

1952年7月8日,中央下达《关于目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应注意问题的指示》。11月2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向中央汇报《关于全国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增产节约运动暂告一段落[2]

1953年8月28日,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的通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保证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紧急通知》。增产节约运动再次兴起。1954年7月,中央作出《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1957年2月15日下达《关于1957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1958年8月,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又作出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1963年8月1日、1964年8月22日,中央先后两次下达关于开展增产节约的指示[3]

1979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都召开全国工业交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做出增产节约的具体安排,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定额的基础上,还要大力节约原材料[3]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孟醒著,毛泽东在50年代,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07,第170页
  2. ^ 崔晋新著,新中国瓷壶鉴赏图录,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04,第8页
  3. ^ 3.0 3.1 徐兵,陈骥主编;《企业民主管理辞典》编委会编,企业民主管理辞典,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02,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