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伞顶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伞顶洲
外伞顶沙洲、外伞顶汕
外伞顶洲
地理
外伞顶洲在台湾的位置
外伞顶洲

外伞顶洲的位置
位置嘉义县东石乡外海14公里
坐标23°29′21.1″N 120°04′42.7″E / 23.489194°N 120.078528°E / 23.489194; 120.078528坐标23°29′21.1″N 120°04′42.7″E / 23.489194°N 120.078528°E / 23.489194; 120.078528
面积1平方千米(0.39平方英里)
管辖
云林县
口湖乡

外伞顶洲,又称外伞顶沙洲外伞顶汕,在一些地图中则以旧时外伞顶洲的日语对音Gaisancho或Caisancho标示,是台湾沿海最大的沙洲,现存面积约1,000馀公顷,因形状似得名。行政划分上属台湾云林县口湖乡,不过如今绝大部份位于台湾嘉义县东石乡外海约10馀公里处,主要由浊水溪的泥沙冲积而成,是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的景点之一[1]。近年来由于河川兴建拦砂坝,导致沙源减少而逐渐缩小,嘉义沿海也因此逐渐失去屏障。洲上现已无常住人口[2],上面的塭港堆灯塔是该沙洲唯一的灯塔。经常和“海丰岛”混淆[3]

历史

1901年的“福尔摩沙”地图

外伞顶洲自然造陆运动形成于日治前不久,1901年台湾总督府发行由礼密臣编辑,日人T. Obanawa描绘的福尔摩沙图,在东石乡西侧外海己出现三个小圆圈,位置明显在北港溪出海口之南,这是今日外伞顶汕之原型,在地理上应属嘉义县。原位于台湾云林县台西乡外海,在20世纪初才开始受地方政府注意。1914年日治时代,日本人在此首次设立灯塔[4]。惟沙洲地基不稳,六年后即倒塌。不论在日治、战后初期、1988年等时期,其管辖政府都曾实施植林固沙的计划,但均告失败,仍无法阻止漂沙移动。在1984年资料中,退潮时外伞顶洲面积约1,000馀公顷,涨潮时约200馀公顷,南北长10馀公里,此后不断缩小[5]

据曾任塭港堆灯塔守望员近40年的蔡福裕描述,1960年代,外伞顶洲曾住居逾千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户简易房舍自成聚落,连杂货店、药铺俱全,居民普遍仰赖捕鱼、养蚵维生,自给自足,人丁兴盛的景象,就像座与世隔绝的海上岛国。强劲的风飞沙造出一座座约2、3层楼高的小山尚能蓄水;从层层交错的山谷底部随手挖掘,沁凉甘甜的淡水立刻涌出。20多年后,洲上堆叠成峰的沙丘,经数次台风侵袭,与沙洲流失、漂移作用,逐渐夷成平地,居民到处挖掘也找不到淡水饮用,只有陆续迁离。

2020年4月,海洋委员会邀集内政部、经济部、交通部、农委会及云嘉地方政府等,召开“外伞顶洲侵蚀防治应急保护措施”研商会议,决定采取设置沙袋方式,加高临沙洲海侧高度,防止波浪侵蚀;另规划在外伞顶洲南端向海侧设置突堤,并配合养滩及人工岬头等方式,防护外伞顶洲。交通部与经济部在云嘉沿海海域或港区清淤作业所产生的土方,将作为外伞顶洲养滩沙源。[6]

变迁与机制

外伞顶洲于1956至2000年间的变化

外伞顶洲受到波浪沿岸流东北季风影响,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被称为“移动的国土”[7]

早期浊水溪主流藉北港溪西螺溪注入海中,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口附近海域,经过长年累月的波浪和海流作用,外伞顶洲可能因此形成;1911年日人开始浊水溪整治,截断北港溪等支流,主流改由西螺溪入海后,北港溪自成水系,输砂量也因此锐减,每年减少约10万立方公尺,旺盛的沉积作用不再,外伞顶洲开始有侵蚀后退的趋势。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长陈阳益指出,外伞顶洲从1904年至1995年,历经沙洲地形的幼年、青壮年,现已迈入老年阶段,沙源无法充分补充,加上侵蚀作用影响,沙洲上的堆沙陆续被冲刷至东侧较低洼之潟湖,目前外伞顶洲往西南偏移速度逐渐增大,面积也日渐缩减且被波浪及潮水切割成几部分。

中山大学研究资料显示,以20年为单位,在1962年至1982年、1982年至2002年间,外伞顶洲分别被侵蚀流失520公顷、547公顷的沙洲,现存者仅100馀公顷;此外,1982年沙洲上2公尺以上的沙体还有5,200万立方公尺,但在强烈东北季风作用下,2000年以后几乎刮除殆尽,只剩平坦沙洲。学者研判,如不设法保固。预计在2028年,“移动的国土”可能将成为“消失的国土”[8]

面积逐渐变小

1994年至1998年间,外伞顶洲面积实为递增,平均约每年增加0.766平方公里。但自1999年起面积逐渐变小,平均约每年减少0.378平方公里[9]。 外伞顶洲在高潮线以上之干砂洲面积,1984年约2.05平方公里,在2003年则缩减至0.5平方公里[10]。1994年至2015年之滩线与面积观测发现,外伞顶洲海侧滩线在北端以每年30.5公尺,南端以每年119公尺之速度往内陆内缩,被侵蚀速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以2009至2015年观测之沙洲陆地被侵蚀的速率推估,2060年外伞顶洲陆地将完全低于平均潮位,沦为潜没沙洲[11]

朝逆时针方向偏移

外伞顶洲呈逆时针方向偏移,每年偏转角度约0.2度,呈向东南延伸的趋势,每年南移平均约50至60公尺[10]

向台湾本岛靠近

外伞顶洲上游段逐渐变宽,而下游段渐渐变窄,两端皆逐渐向台湾本岛靠近。以目前变化率推算,外伞顶洲北侧将于2060年与台湾本岛相连,南侧则将于2174年会与本岛连接[9]

浊水溪砂石量影响外伞顶洲变迁

自浊水溪整治计画实施,北港溪输沙量大减,使得浊水溪南移漂沙仅达箔子寮渔港,统汕洲与箔子寮汕的缩减明显且大幅南移。自1993年之后浊水溪砂石量减采,其4年后外伞顶洲干砂洲面积即有增大趋势,浊水溪砂石开采对外伞顶洲之变迁具显著的影响。研究显示浊水溪流域悬浮载输砂量之变化,其后8年内会影响到外伞顶洲面积的变化[12]

夏天淤积冬天侵蚀

外伞顶洲的沙滩具季节性变化,夏天(5~9月)会淤积而冬天(10~隔年4月)会受到侵蚀。但是若北港溪在该年有足够沙源流至外海,则南向水流会造成该年外伞顶洲之沙滩不减反增[11]

建筑

外伞顶洲上现有灯塔一座。前有渔民陈姓老夫妻自行搭建之“竹篙寮”,2012年已搬离。

塭港堆灯塔

塭港堆灯塔又称外伞顶洲灯塔,不同于一般水泥结构灯塔,采钢架结构。所处海域沙洲甚多,船舶稍有不慎即易搁浅,故而设立。1914年首建,高度15公尺,装用五等电石气闪光灯,每2秒一闪,光力800烛光,1920年倾倒,隔年重建,塔形灯器与原塔同,后因沙洲移动再次流失。 1957年另建20.7公尺高方形钢架塔,初用五等电石气灯,光力800烛光,后于1965年改装直流电灯,光力增至2,600烛光,每3秒一闪。 1974年因沙洲移动,并为改善目标,移至附近新址,改建为方锥形钢架塔,换用四等直流电灯,光力增至3,500烛光。 1977年改进设备,光力加强为10,000烛光,塔高32.4公尺,灯高35.5公尺,公称光程(nominal range)14.3浬。另设有多向金属雷达反射器[13]

自1914年首建以来,塭港堆灯塔因沙洲漂移、海水浸蚀等因素而多次倾斜倒塌,前后历经七次重建,是全台湾灯塔中,重建次数最多者[14]

云林县政府规划工程

  • 云林县外伞顶洲风光上场计画

云林县政府县长张丽善于2021年10月25日宣布推动外伞顶洲离岸风机设置开发(外伞顶洲绿能固沙计画),希望专业或投资意愿的业者能够与云林县政府合作,一起让产业,绿能,固沙及生态一起并驾齐驱发展。[15]

经济

外伞顶洲与嘉义县海岸之间的水域被称为东石潟湖,因外伞顶洲的屏障形成平静的广大浅水海域,目前是台湾主要蚵仔(牡蛎)养殖区之一。据嘉义县政府统计,嘉义沿海蚵仔年产量约7,000多公吨,约占全台湾产量50%,产值新台币9亿1,000多万元,且全台湾90%的蚵又都在东石加工取肉,东石乡民小至小学生、大至70-80岁老人都会剖蚵,为地方重要经济来源[16]。此外,外伞顶洲的观光产业也很发达,可从嘉义县东石乡东石渔人码头乘渔筏前往;据嘉义县政府统计,截至2015年,每年约有10万人次到外伞顶洲观光[17]

1990年代开始,有人建议将东石潟湖完全填平成海埔新生地,因为最大可填平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由于担心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加上当地偏僻远离市区,经济效益仍待商榷,故未实施。

交通

争议

外伞顶洲南面是内海浅滩,有利于贝类养殖,也导致了嘉义东石、云林口湖两地渔民渔产权之争。

1978年11月30日,嘉义县长凃德锜曾率员利用假日前往外伞顶洲实地勘察以利行政划分之商议[18];多年来随著沙洲南移,两县管辖权之争愈趋激烈。2001年,云林县长张荣味任内,曾指派副县长高孟定率员至外伞顶洲钉上“云林县口湖乡蚶寮126之201号”门牌宣示管辖权[19]

2006年,嘉义县府以“沙洲已经漂流到东石外海14公里”为由,向中央政府提出将其从云林改划由嘉义管辖,未获同意。2007年6月,嘉义县长陈明文率县府、议会人员及学者前往外伞顶洲会勘,并解释此行与管辖权归属无关,为配合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研究,透过评估分析外伞顶洲固沙保育及养殖海籍图等现况,由学者专家从学术面,探讨国土复育可能性。此举引发了云林县议员的紧张,在议会上公开要求云林县府采积极作为,对此,云林县长苏治芬表示,外伞顶洲现已漂至嘉义县外海,云林县府的行政管辖权有实际上的行使困难,要如何防止沙洲消失,涉及跨县市问题,中央部会应出面整合。内政部则回应,正依《地方制度法》检讨修正行政区划法草案,外伞顶洲的管辖问题,将等行政区划法完成立法,再行妥善规划[20]。经监察院2015年做成的报告指出,2012年行政院虽将涉及外伞顶洲区划问题的《行政区划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审议,但直至2015年仍未进入逐条审查[21]

事故

1955年2月20日,21名东石乡型厝村渔民搭乘大竹筏到外伞顶洲海域捕鱼,21人均不明原因失踪;翌年11月20日,共乘一艘竹筏的4名渔民再传失踪。事故发生后,村民集体乘竹筏出海找寻,并未找到任何遗物,事故究竟如何发生、是否有人生还等细节均成谜。有10名渔民的家属,50馀年来仍抱著亲人生还的希望,直至2007年11月25日,终决定向村干事蔡信茂、村长颜铭源求助,希望办理死亡宣告、除户事宜。蔡文钦胞弟蔡文雄于事故中失踪,他表示,当年其弟十八岁,尚未娶妻,迄今政府所发放敬老津贴名册上都有其弟名字,徒增伤感,才决定办理死亡宣告[22]

参考资料

  1. ^ 台湾的国家风景区 陈永森;林孟龙/著 ISBN 9867630211 2004年2月出版
  2. ^ 蘋果調查:外傘頂洲 8年內消失. 苹果日报. 2013-10-10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中文(台湾)). 
  3. ^ 口湖外傘頂洲.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2). 
  4. ^ 林国贤. 外傘頂洲 雲縣釘門牌 漂進嘉縣. 自由时报. 2007-11-26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5. ^ 嘉义县政府提供、蔡民一整理. 外傘頂洲 小檔案. 自由时报. 2007-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7) (中文(台湾)). 
  6. ^ 守護外傘頂洲 海委會擬設突堤岬頭定沙. 中央社. 2020-05-19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7. ^ 陈永顺. 沙洲流失 外傘頂洲流浪到嘉義. 联合晚报. 2007-06-01 (中文(台湾)). 
  8. ^ 华视新闻网. "移動國土"外傘頂洲 5年後恐消失. 华视CTS. 2018-05-21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中文(台湾)). 
  9. ^ 9.0 9.1 陈蔚玮《卫星影像的滩线辨识及其应用至滩线变迁之研究》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2010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0. ^ 10.0 10.1 郭礼安《外伞顶洲保护措施进行数值分析与水工模型试验之研究》第25届海洋工程研讨会论文集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2003年10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1. ^ 11.0 11.1 张宪国《应用卫星影像的水线辨识于外伞顶洲的滩线变迁》航测及遥测学刊第22卷第4期,2017年12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2. ^ 张宪国《以卫星影像探讨外伞顶洲的海滩变迁》第27届海洋工程研讨会论文集、 国立中兴大学 2005年12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3. ^ 黄文祥. 塭港堆燈塔. [2007-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中文(台湾)). 
  14. ^ 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官方网站. 外傘頂洲沙灘|首頁>景點>景點快搜. 2018-07-04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中文(台湾)). 
  15. ^ 縣長張麗善宣布開發風電固砂2021-10-25 19:37 聯合報 記者陳苡葳/雲林即時報導. [202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16. ^ 台朔將協助嘉義沿海蚵殼處理問題可望獲得重大突破. 嘉义县政府新闻室县政行销课. 2005-08-23 [200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01) (中文(台湾)). 
  17. ^ 外傘頂洲將成消失國土 每年湧進10萬遊客. 苹果日报. 2015-06-08 [2017-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中文(台湾)). 
  18. ^ 刘两生. 外傘頂洲管轄權問題. 嘉义文献. 1979年5月, 10: 40–48. 
  19. ^ 廖淑玲. 〈中部〉《外傘頂洲》竹篙寮門牌失蹤 雲林將重掛. 自由时报. 2012-09-03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5) (中文(台湾)). 
  20. ^ 陈永顺、鲁永明、黄宣翰. 地址雲林縣 漂到嘉義縣 管轄起爭議. 联合晚报. 2007-06-01. 
  21. ^ 國內海岸疑不當設置消波塊及海堤 監察院促請經濟部、內政部檢討改進. 中华民国监察院. 2015-09-02 [202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台湾)). 
  22. ^ 蔡民一. 外傘頂洲海難 辦死亡宣告. 自由时报. 2007-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7) (中文(台湾)).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