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明之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永明之治是指南齐齐武帝萧赜在位时代出现的治世(482年—493年)。由于齐武帝年号永明,所以称为永明之治。当时南齐建立四年后齐高帝去世,太子萧赜即位,即齐武帝。他十分关心内政,提倡教育。并且继承齐高帝风格,力行节俭[1]。由于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较为安定,减少军事调动,也使得在齐武帝在位的十一年期间,政治清明,国内社会安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替齐国带来一个小康的安定局面。《南齐书·列传第三十四 良政》即提到:“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可惜在齐武帝去世后,继位的萧昭业奢侈荒戏而使得朝政渐乱。政事渐由辅政的萧鸾一手掌握,不久就发生弑君篡位,宗室内哄的惨事并导致南齐灭亡。

政绩

齐武帝提倡节俭,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曾下令举办婚礼时不得奢侈,甚至到他的身后事都力求简朴。他以富国为先,提倡农业[2],并且下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人们的德行。他很重视天灾对平民的危害。当时发生歉收与水患,继位后不久立即补助灾民[3]。扬、南徐二州发生灾年时,他减免租税以减轻灾民负担,以为永制。为进一步缓和南北局势,齐武帝派范缜作为使者出使北魏,范缜的学识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称赞。

南朝宋以来许多的庶族地主,为了成为世族来免除所承担的赋役,往往向官吏行贿,在世族户籍黄籍中加入伪造的父祖爵位。早在齐高帝时期就设立校籍官和置令史来清查户籍。齐武帝继续其父的政策,将那些被认为是伪造的户籍,一律退回本县改正,称为“却籍”。而本来应服役纳赋但利用造假户籍避开的,都要继续承担赋役,称为“正籍”。不过,在检籍过程中,由于检籍官贪污作弊,结果“前检未穷,后巧复滋”,“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这使却籍户不满,最后于485年发生富阳唐寓之起兵叛乱。虽然这次叛乱被齐武帝迅速平息,但检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地主的激烈反对。五年后齐武帝与庶族地主妥协,宣布“却籍”无效,同意将因为却籍而被发配边疆的平民返归故乡。

注释

  1. ^ 《南齐书·武帝纪》提到:“上刚毅有断,为治总大体,以富国为先。颇不喜游宴、雕绮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顿遣。临崩又诏“凡诸游费,宜从休息。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金粟缯纩,弊民已多,珠玉玩好,伤工尤重,严加禁绝,不得有违准绳。”
  2. ^ 诏曰:“氓俗凋弊,于兹永久,虽年谷时登,而歉乏比室。凡单丁之身及茕独而秩养养孤者,并蠲今年田租。”
  3. ^ 诏曰:“比岁未稔,贫穷不少,京师二岸,多有其弊。遣中书舍人优量赈恤。”又言:“水雨频降,潮流荐满,二岸居民,多所淹渍。遣中书舍人与两县官长优量赈恤。”

参考资料

  • 《南齐书》,萧子显著
  • 《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邹纪万著,傅乐成编,众文图书公司,ISBN 95753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