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登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登山
出生1913年
日治台湾台南厅北门屿支厅
逝世1982年4月25日(69岁)
台湾屏东县屏东市
职业台湾作家
王登山
汉字 王登山
白话字 Ông Teng-san
台语罗马字Ông Ting-san

王登山(1913年—1982年4月25日),出生于台南厅北门屿支厅(今台南市北门区)。他与郭水潭徐清吉曾经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 1929年(昭和4年)创立的“南溟艺园”。是日治时期盐分地带文学作家群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位,也被后人列入北门七子

生平事迹

  • 由于王登山活跃的时代在日治时期,战后因为语言转换、戒严、忙于生计等原因,在文坛上消声匿迹;而本人也没有在战后的文艺刊物发表回忆文字,以及对日治时期盐分地带文学的相关评论,因此关于王登山生平事迹的叙述,几乎得仰仗林芳年郭水潭等文友,以及羊子乔等后进研究者的说法。根据林芳年〈盐分地带的伙伴〉一文[1]所述,王登山生于1913年北门郡的小康之家,就读台南二中(今台南一中),因家庭变故辍学回到故乡。之后,王登山认识郭水潭陈奇云,随著他们加入“南溟艺园”,开始研习文学。其诗风,林芳年云:“多系反应自己的生活实态”。王登山在24岁成家,娶了郭水潭的妹妹,郭水潭为此还作了一首诗,名为〈广阔的海〉。王登山在北门庄役场任职,没有几年就调升为庄役场的干部,调升之后,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然而,王登山喜好饮酒,婚前即有酗酒纪录,因此影响他日后的际遇。由于林芳年对于王登山从日治末期到战后的遭遇语带保留,因此我们无法知道王登山离开北门庄役场的确切原因、婚姻状况,以及这段期间他的文学创作情况。
  • 王登山战后的遭遇,据林芳年的说法是这样的,“光复后曾经跟著一群的歌舞剧团走,致失去与人共勉的机会。这些剧团因水准偏差,跟不上时代,终遭淘汰厄运,而他也就只有另谋他就了。后来经人介绍,曾在一二家工厂当过守卫”[2]。除了事业不顺以外,王登山后来也失去儿子(长子死于车祸),晚景凄凉。他在1982年(民国71年)4月间辞世。
  • 在文学活动方面,目前为止(2011/6/28),从吕兴昌郭水潭生平著作年表初稿〉”[3]、林慧姃〈吴新荣先生年表(1907~1967)〉”[4]。查考到的事迹经笔者整理,如下所示:

文学成就

  • 目前为止(2011/6/28),能知道的作品有:〈沉淀的风景〉、〈海边的春〉、〈春景〉、〈童心〉、〈在窗边〉、〈忧郁的灵魂〉、〈楼上的女人〉、〈中午的饭盒〉。这8首诗作收录在羊子乔张恒豪主编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这8首之中,〈童心〉刊载在1936年2月间的《台湾新民报》。
  • 当时日籍著名诗人黑木讴子相当欣赏王登山的作品。
  • 同时期的盐分地带文友林芳年,曾在〈盐分地带作家论〉一文[5],肯定王登山诗作的文学性及风格,认为王的作品“带著粗犷而具有牧歌气味的内容,一方面对语言的措词新颖。因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新语,使一些爱好文学的日本人,为其突如其来的语汇表示惊讶。阿片诗人黑木讴子(终日打吗啡针的日治时代抒情诗写实派诗人的第一人者)曾誉他为日本新语制造专家。王登山的作品不大注重修辞,与他本人不讲究整修边幅的作风并无两样,但不会因此而来损害到他的作品价值”

作品的发表与出版

  • 2014年为止,要读到王登山的作品,需要去翻阅日治时期台湾文艺刊物、报纸及其影印、复刻本,或是透过林芳年羊子乔黄劲连等人在文章的引用内容,以及羊子乔张恒豪所编的《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至于王登山的日文诗与小品文集《无伪之告白》,其中译文本可在《叶笛全集10‧翻译卷三》[6]读到。翻译其诗文的台湾诗人叶笛提到,《无伪的告白》日文原稿之得以出土,系吕兴昌教授亲访王登山儿子王光辉的屏东住所及郭水潭儿郭升平的大湾住所等两处所发现。两处所得资料,合起来方是完整原稿。王登山《无伪之告白》的诗文,战后由台湾诗人与诗论家叶笛翻译成中文,后来被人收录在《叶笛全集9 翻译卷二》。[7][8]王登山的若干日文诗作,如:〈沉淀的风景〉、〈忧郁的灵魂〉、〈中午的饭盒〉、〈在窗边〉、〈春晨〉、〈楼上的女人〉、〈海边的春〉,战后由台湾诗人陈千武翻译成中文,之后被收录在陈明台主编的《陈千武译诗选集》里。[9]
  • 2014年为止,使用“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搜寻,查无作品出版。其日文诗与小品文集《无伪之告白》,没有出版。
  • 2014年为止,使用“台湾书目整合查询系统”、“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搜寻,查到一篇战后他所发表的文章。
    • 王登山,〈台湾南部的民谣、童谣及四句〉,民国48年3月的《南瀛文献》,页39~69。

相关研究与介绍

  • 相关研究与介绍:2014年为止,使用“台湾书目整合查询系统”、“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查询,已知有
    • 羊子乔,〈王登山简介〉,民国68年5月16日的自立晚报
    • 羊子乔,〈战前的台湾新诗〉,民国89年10月的《国文天地》,页16~25。
    • 叶笛,〈盐村的诗人王登山〉,民国94年3月的《创世纪诗杂志》,页128~136。
    • 许献平,〈盐分地带新文学拓荒者—北门七子〉,民国94年9月的《南瀛文献》,页146~173。
  • 博硕士论文:2014年为止,使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查询,已知有
    • 邓婉婷,《1930年代台湾现代诗的成立与展开》,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所,2009年硕士论文。
    • 庄晓明,《日治时期盐分地带诗人群和风车诗社诗风之比较研究》,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2008年硕士论文。
    • 蔡惠甄,《盐窝里的灵魂—北门七子文学研究》,私立佛光大学文学系,2008年硕士论文。
    • 周华斌,《从敷岛到华丽岛的受容与变异-探讨日据时期从日本到台湾的短歌与俳句文学》,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2006年硕士论文。
    • 王秀珠,《日治时期盐分地带诗作析论—以吴新荣郭水潭、王登山为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教学硕士班,2004年硕士论文。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注:该文收录在黄劲连主编的《南瀛文学选论评卷(一)》,页61~73。
  2. ^ 林芳年,〈盐分地带的伙伴〉,《南瀛文学选论评卷(一)》,页72
  3. ^ 该年表收录在羊子乔主编的《郭水潭集》,台湾县立文化中心出版,页570~594。
  4. ^ 该年表收录在林慧姃所著的《一个台湾知识份子的精神历程》,页172~262。
  5. ^ 该文收录在黄劲连主编的《南瀛文学选评论卷(一)》,页30~60。
  6. ^ 由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出版,2007年
  7. ^ 叶笛/著,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出版,《叶笛全集10 翻译卷三》,台南市: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7年。
  8. ^ 从《叶笛全集10 翻译卷三》页243引用。
  9. ^ 陈明台主编,《陈千武译诗选集》,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8月初版。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