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特努瓦战役
丰特努瓦战役 | |||||||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一部分 | |||||||
《丰特努瓦战役》,皮埃尔·朗方以布面油画绘制 | |||||||
| |||||||
参战方 | |||||||
法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路易十五 萨克斯伯爵 洛文达尔 黎希留公爵 格拉蒙公爵 † 埃斯特雷公爵 |
坎伯兰公爵 利戈尼尔伯爵 柯尼赛克伯爵 瓦尔德克亲王 德·温特(de Wendt) 詹姆斯·坎贝尔 † | ||||||
兵力 | |||||||
50,000人 110门火炮 |
52,000人 101门火炮 | ||||||
伤亡与损失 | |||||||
5,342[1]-8,000人死伤[2] |
12,000[3]-13,000人死伤或失踪[4] 40门火炮[5] |
丰特努瓦战役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发生于1745年5月11日比利时图尔奈城外8千米(5.0英里)处。萨克斯元帅率领五万名法军,击败由坎伯兰公爵所率领的五万两千名国事遗诏联军[a]。法王路易十五和他的王太子一同出现在战场,并担任名义上的指挥官,事后被当作强化政权威望的理据。
1744年底,法国虽还在努力为作战提供资金,但仍在奥属尼德兰占据主动权,这让他们拥有绝佳机会取得决定性胜利。1745年4月,法军围攻图尔奈,当地位于斯海尔德河上游,系属北欧贸易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萨克森元帅知道联军必定会尝试解救该地。
萨克斯元帅派两万两千人继续围攻图尔奈,主力军则部署在圣安托万(St Antoine)、沃赞(Vezin)和丰特努瓦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形强化防线。联军进行数次侧翼袭击都失败后,向有著一万五千名步兵的法军中间部队发起进攻。法军中的爱尔兰旅和法兰西近卫团发起一系列骑兵冲锋与反击,造成联军重大伤亡并被迫撤退。
联军向布鲁塞尔撤走,法军因而取得战场掌控权:图尔奈不久后陷落,接著根特、奥德纳尔德、布鲁日和登德尔蒙德等地也都落入法军之手。英军于10月撤离以镇压国内的詹姆士党起事,进一步导致奥斯滕德和尼乌波特被法军攻占。到了1745年底,法军已经占领绝大多数的奥属尼德兰地区,威胁到英国与欧陆间的联系。萨克斯元帅元帅奠定了当时最有才华将军的声誉,并恢复法国在欧陆的军事优势。
然而1745年12月时,法国财政部长马肖·达努维尔警告路易十五法国已濒临破产,使得法国不得不于1746年8月召开布雷达会议与英国媾和。尽管法军在1746-1748年间先后于罗库、劳菲尔德及马斯垂克等地取胜,但战争成本和英国海军的封锁意味著法国经济状况仍持续恶化,因此双方于1748年11月签订《阿亨条约》后,法国归还了战争期间攻占的奥属尼德兰领土。
背景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直接原因,系查理六世于1740年的逝世,当时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直系血亲中最后一名男性。由于哈布斯堡君主国[b]采用《萨利克法》,因此理论上查理六世长女玛丽亚·特蕾莎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但查理六世透过《1713年国事诏书》将此规定排除。[6]
当时男性后裔中继承权最近者是巴伐利亚选侯查理,他公开挑战玛丽亚·特蕾莎继承权的合法性。这场王朝继承争议变成全欧关注的议题,因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神圣罗马帝国,下辖绝大多数的德意志邦国,因此成为神圣罗马皇帝也意味著会取得这些领地统治权。理论上来讲神圣罗马皇帝是经由选举而得,而查理七世于1742年1月取得法国、普鲁士和萨克森等国支持后,便成为300年来首位非哈布斯堡王朝出身的皇帝。玛丽亚·特蕾莎则有奥地利、英国、汉诺威和荷兰共和国等国支持,该同盟也称国事遗诏联军。[7]
双方经过四年大战后,普鲁士成为最大赢家,于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2年)中夺取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该省是帝国中最富裕的省分,其税收占帝国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并有大量矿产、梭织业和染料工业。玛丽亚·特蕾莎试图夺回该省,从而引发1744-1745年的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8]查理七世于1745年1月逝世,不久奥军便于4月15日的普法芬霍芬战役中击败法国-巴伐利亚联军,并攻占巴伐利亚全境。查理七世之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约瑟夫因而求和,并在帝国选举中支持玛丽亚·特蕾莎丈夫法兰兹·史蒂芬成为新皇。巴伐利亚退出战争后,奥军终于能将目光转向西里西亚,而法国也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改为专注义大利和低地国战场。[9]
1745年奥属尼德兰战场
1744年上半,法国被迫转移资源以应对其他地方的威胁前,就在奥属尼德兰取得重大进展。萨克森伯爵莫里斯说服路易十五当地是让英国谋受决定性败仗的绝佳地点,而英国当时提供联军主要的军事资源和财政来源。萨克森元帅的1745年计画,是在国事遗诏联军汇聚优势兵力前,将他们引诱到所选的地点做决战。[10]
法国在奥属尼德兰握有许多重要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属统一的指挥部,因为联军与此相比,他们之间有所分歧,不断地在战略与目标上发生争执。而其他因素还包括萨克森伯爵乃称职指挥官,以及数量上占优的可用部队数量。[11]这个常被称为法兰德斯的地方,是个160公里宽的狭窄区域,海拔最高处仅100公尺高,当地河流以东西向为主。在铁路于19世纪出现前,商业运输主要走水路,而双方在此战场的重点是为了争夺包括利斯河、桑布尔河、默兹河在内的各主要水道。[12]
水道中最重要者要属斯海尔德河(见地图),该河源自北法,流过350千米(220英里)长的距离后,至安特卫普注入北海。萨克森元帅计画进攻图尔奈,该城位于法国边境,控制进入斯海尔德河上游盆地的通道,使其成为北欧贸易网路中的重要一环。[13]此外,图尔奈也是奥属尼德兰的堡垒要塞群中最坚固者,由8,000名荷军驻守,这些因素意味著联军不得不为此城而战。[14]
1745年3月,在经验丰富的利戈尼尔伯爵建议后,二十四岁的坎伯兰公爵接替乔治·韦德担任联军在法兰德斯的指挥官。国事遗诏联军除了有英军和汉诺威军外,还有由瓦尔德克亲王率领的荷军大部及柯尼赛克伯爵指挥的少数奥军。[15]坎伯兰缺乏经验,从而放大其忽视建议的倾向,而且联军与往年一样,相互间的分歧很深:对奥地利来说法兰德斯地区并不是军事上的优先位;荷军指挥官瓦尔德克亲王不受下属欢迎,其指令常遭质疑;而英军和汉诺威军则互不信任与相互怨恨。[16]
4月21日,埃斯特雷公爵率领一支法军骑兵分队向蒙斯佯攻,于是坎伯兰公爵便准备派兵解围。[17]虽然不久联军便发现那是分兵之术,但他们仍不明法军的意图,直到4月28日的图尔奈围城战打响。[18]对情势掌握的不确定性,加上探子估计萨克森元帅麾下仅三万人,意味著联军无法征召各地[c]的守军作为援兵。[19]
战役过程
萨克森元帅确认联军从东南靠近后,留下两万两千人继续围攻图尔奈,主力军则部署在圣安托万(St Antoine)和丰特努瓦村周围,当地距离图尔奈8公里远。[20]由于萨克森元帅认为他的步兵在训练和纪律方面不如对手,因此他尽可能将他们部署在防御工事或堡垒后方,以巩固诸村的据点。[21]
主要防线沿著高原顶部延伸,右翼位于斯海尔德河上,中间是丰特努瓦,左翼则在巴里树林(Bois de Barry)里,防线中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堡垒:伊乌(Eu)和尚博纳斯(Chambonas)。丰特努瓦前有条“蒙斯小径(Chemin de Mons)”,那里的地形向下延伸到韦宗(Vezon)和芽村(Bourgeon)两个小村落。这意味著直接进攻法军中间部队,将会承受前方持续的火力输出,以及来自侧翼的纵射炮火。[22]
5月9日傍晚,联军与法军前哨接触,但坎伯兰公爵和他的部下因侦查仓促位能辨识出伊乌堡垒。隔日,詹姆斯·坎贝尔率领英军和汉诺威军的骑兵,将法军逐出韦宗和芽村。坎贝尔的副将克劳福德伯爵建议,派出步兵扫荡巴里树林,而骑兵则绕过树林包抄法军左翼。荷军骠骑兵被派去侦查路险,但遭树林中的法军开火被迫撤退,而联军也放弃该作战计画。[23]
联军攻势推迟至隔日,双方在各自阵线内扎营过夜。[24]5月11日清晨四点,联军整装完毕,英军与汉诺威军分居右翼与中路,荷军在左翼,而奥军则为预备队。荷军奉命攻占丰特努瓦和圣安托万,理查德·英戈德斯比则率英军一旅夺取尚博纳斯堡垒,并扫荡巴里树林。一旦两翼开始交战,利戈尼尔伯爵麾下位于中路的联军主力步兵便倾巢而出向山坡上推进,并驱逐法军主力。天一亮,联军炮兵就向丰特努瓦周围的防御工事开火,但炮击对壕沟内的法军步兵几无影响。[25]
由于坎伯兰公爵严重低估法军数量,认为法军主力位于中路,因而忽视了法军位于两翼的部队。当英戈德斯比率队推进并撞上伊乌堡垒时,他意识到法军左翼此时才显现真正实力。他请求炮兵支援,而他的部队在树林里遭遇名为格拉辛的火绳枪手的法军轻装部队并与之交火,联军推进因而受阻。[26]这些法军总数未满900人,但英戈德斯比并不确定他们真正的兵力,因此有所犹豫;有鉴于先前并未侦查到堡垒的存在,所以他的谨慎是可理解的,但主攻也因而推迟。[27]
早晨七点,越发不耐烦的坎伯兰公爵下令要英戈德斯比别管堡垒,然后与主力部队会合,但他却未能将这个决定通知利戈尼尔伯爵。当荷军向丰特努瓦推进时,遭到法军步兵从附近的有墙墓地里发射的猛烈炮火,损失惨重并被击退。早上九点,利戈尼尔伯爵派出助手前去指示英戈德斯比,要求后者立刻进攻伊乌堡垒。但当英戈德斯比秀出他收到的新命令时,利戈尼尔伯爵显然被吓坏了。[29]
早上十点半,荷军在第42步兵团的协助下,再次对丰特努瓦发起进攻;起初他们一度取得成功,但随后就被迫撤退,而坎伯兰公爵则于中午十二点半下令中央纵队开拔前进。[30]这支部队普遍被认为有15,000人,并部署为两列。在坎伯兰公爵和利戈尼尔伯爵的率领下,联军步兵向山坡推进,并不时地停下重整战线。尽管蒙受重大伤亡,但他们在攻顶时仍能维持阵形。[27]
就在到达法军阵地前,联军纵队停下来检查队形。检查完毕后,位于前排的英军卫队据称还前去邀请法兰西近卫团先行开火。首次齐射相当重要,指挥官们通常希望敌军先开火,特别是当他们认为麾下纪律较佳时更是如此。[31]如此激怒人的行为导致法军过早开火,降低他们首次齐射的效果,而英军则收获造成对手700至800人伤亡的战果。法军前线陷入混乱,许多预备队则已转移到丰特努瓦对抗荷军的进攻,而联军正挺进此突破口。[32]
路易十五、王太子、诺瓦耶公爵和黎希留公爵等人在树林圣母院附近的阵地观战,发现他们的军队陷入混乱。诺瓦耶公爵恳求法王路易移往更安全的位置,但萨克森元帅向法王保证不会输掉这场仗,而他的副将洛文达尔则下令发起一系列骑兵攻击,并最终成功击退联军。[33]由于坎伯兰公爵与战场脱节,因此他没有对丰特努瓦或是伊乌堡垒发起新的攻势,以减轻联军中路的压力。在两翼与前方的法军火力压制下,联军中路纵队线成了具中空地带的三边方形,从而削弱了他们的火力优势。[34]
尽管协调不佳,法军骑兵的冲锋还是让法军步兵得以重整。下午两点,萨克森元帅叫上剩下的炮兵,对联军方阵施以近距离炮击。随后法军以爱尔兰旅为首展开全面进攻,而爱尔兰旅在这波进攻中伤亡656人,包括全团四分之一的军官,当中还有狄龙团的詹姆斯·狄龙(James Dillon)上校。[35][d]
法兰西近卫团在萨克森元帅和洛文达尔的率领下,再次发起进攻,而埃斯特雷公爵和黎希留公爵则带上菁英骑兵法王近卫队。各路联军都遭击退,蒙受重大损失:其中第23步兵团有322人伤亡,而三个皇家卫队团则有超过700人的伤亡。[37]尽管如此,富有纪律与训练有素的他们仍能且战且走,后卫部队也不时转身向追兵开火。[38]撤至韦宗后,联军骑兵会进到行军纵队中为其提供保护,然后在几无法军的干扰下撤回阿特。[2]
隔日,埃斯特雷公爵率领一支法军骑兵部队前往勒兹,并俘虏3,000至4,000名敌军,其中包含2,000名受伤的英国-汉诺威士兵,法军同时还俘获44门火炮和122台补给马车。[39]
后续发展
丰特努瓦一役的伤亡数,是自1709年马尔普拉凯战役以来最高的:法军伤亡7,000至8,000人,而联军伤亡数则高达10,000至12,000人,当中还包括被俘者。尽管萨克森元帅不久便被批评没去追击敌军,他还是解释道说他的部队已疲惫不堪,而且联军骑兵和步兵大部依然完好无损。[40]由于遭逢水肿的痛苦不堪,萨克森元帅坐在柳条椅上并被抬到战场附近以指挥战局。[41]这些批评者中并没有路易士五或腓特烈大帝,后者更认为丰特努瓦一役是战术杰作,还邀请萨克森元帅到忘忧宫讨论。[42]
与萨克森元帅相反,坎伯兰公爵表现差劲:他不仅无视较有经验的下属所给出的建议,也未能扫荡巴里树林,还给英戈德斯比相互冲突的指令。尽管坎伯兰公爵的勇气受人赞赏,但联军骑兵却因他亲自参与步兵的进攻而未能有所为,显示其缺乏战略眼光。[43]利戈尼尔伯爵和其他联军人物认为丰特努瓦是“从胜利缝隙中溜出的败仗[e]”,这对一名24岁小将的首次作战来说可被理解,两年后的劳菲尔德战役同样的错误又再次显现。[44]
尽管证据清楚地支持他对收到不一致命令的说法,英戈德斯比还是因延误进攻伊乌堡垒而遭受军事审判。他本人不仅负伤,其所属旅的两个团[f]也蒙受联军各单位中最高的伤亡数。军事法庭认为攻势的延误是因为“判断错误,而非缺乏勇气”,但英戈德斯比还是被逐出军队,而许多人都认为这项决定并不公平。[45]
这场胜利意味著法国再次夺回欧陆最强军事大国的地位,同时打破马尔博罗公爵所建立的英军优势神话。[46]然而,尽管萨克森元帅在努力下发现了联军所缺乏的领导力,联军步兵优势的纪律还是显示他们依然优于法军步兵。[2]由于法王路易十五技术性出现在丰特努瓦一役,他成了自路易十四以来首位在战场上击败英军的法国国王。[47]这场胜仗也被用来提升路易十五的威望,并得到相关宣传活动的支持,其中包括伏尔泰的赞美诗作《丰特努瓦战役》(La Bataille De Fontenoy)。[48]
联军败战后内部相互推诿,许多英国人都指责荷军没有透过进攻丰特努瓦以减轻中路的压力。[49]荷军骑兵指挥官卡西米尔·范·施利彭巴赫(Casimir van Schlippenbach)也持这种观点,并批评其步兵拒绝推进的行为。虽然荷军骑兵仓皇逃跑,但军官们随后收编逃散部队,而步兵也能维持阵型并有条不紊地撤退。大多数联军人物都同意这场败仗是坎伯兰公爵本人缺乏领导力、造成混乱所致。[50]
由于解围无望,图尔奈只能于6月20日投降,随后奥斯滕德和尼乌波特也接连沦于法军之手。10月,英军被迫转移资源回国内以镇压詹姆士党起事,而萨克森元帅则于1746年继续推进。[51]到了1747年底,法军已经控制奥属尼德兰绝大部分地区,并威胁到荷兰共和国本土,但法国经济正因英国海军的封锁而被勒住。[52]
尽管荷军出现在国事遗诏联军中,法国还是迟至1747年才对荷宣战;如此一来法国的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因为荷兰还是中立国身分时,一直是法国进出口的主要承载者。[53]1748年,法国撤出荷兰本土,同意签署《阿亨条约》。以如此多的代价只换回如此少的回报,使一句法国短语“像和平一样愚蠢[g]”流行了起来。[54]
史学家里德·布朗宁(Reed Browning)对法军在丰特努瓦的胜利所产生的影响描述为:“当下看起来只胜出一些,但其成果却相当丰富[h]”。[2]后来拿破仑也宣称丰特努瓦一役,让法国“旧制度”又苟延了30多年。[55]
注解
- ^ 《1713年国事遗诏》的拥护者通称国事遗诏联军
- ^ 常被视为“奥地利”,其领土包含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埃西亚、波希米亚、奥属尼德兰和帕尔马等地
- ^ 包含驻防那慕尔与沙勒罗瓦的8,000人
- ^ “英军与爱尔兰旅间的战斗相当激烈,炮火不断、屠杀极剧,但英军最后损失巨大,随后被迫撤走("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Irish Brigade was fierce, the fire constant, and the slaughter great; but the loss on the side of the British was such, they were at length compelled to retire".)”[36]
- ^ 'defeat snatched from the jaws of victory'
- ^ 第12步兵团和贝斯拉格的汉诺威步兵团(Böselager's Hanoverian Foot)
- ^ "as stupid as the Peace"
- ^ "The margin of victory had been narrow; the fruits thereof were nevertheless abundant."
参考
- ^ Périni 1906,第317页.
- ^ 2.0 2.1 2.2 2.3 Browning 1995,第212页.
- ^ Smollett 1848,第472页.
- ^ Castex 2012,第108页.
- ^ Townshend 2015,第69页.
- ^ Anderson 1995,第3页.
- ^ Black 1999,第82页.
- ^ Armour 2012,第99-101页.
- ^ Browning 1995,第203–204页.
- ^ McNally 2017,第6页.
- ^ Anderson 1995,第143页.
- ^ Childs 2013,第32–33页.
- ^ White 1962,第149页.
- ^ Starkey 2003,第107页.
- ^ Townshend 2015,第51–52页.
- ^ McNally 2017,第12页.
- ^ Browning 1995,第207页.
- ^ Skrine 2018,第141页.
- ^ McNally 2017,第14页.
- ^ Skrine 2018,第151-152页.
- ^ Chandler 1990,第105页.
- ^ Charteris 2012,第174页.
- ^ Oliphant 2015,第50页.
- ^ Charteris 2012,第178页.
- ^ Skrine 2018,第149–150, 158–159页.
- ^ Mcintyre 2016,第190页.
- ^ 27.0 27.1 Skrine 2018,第160页.
- ^ MacKinnon 1883,第368页.
- ^ Oliphant 2015,第53页.
- ^ Skrine 2018,第168页.
- ^ Coakley & Stetson 1975,第7页.
- ^ Starkey 2003,第120页.
- ^ Browning 1995,第211页.
- ^ Chandler 1990,第126页.
- ^ McGarry 2014,第99页.
- ^ Townshend 2015,第66页.
- ^ Skrine 2018,第182, 190页.
- ^ Black 1998,第67页.
- ^ Castex 2012,第99页.
- ^ White 1962,第163页.
- ^ Weigley 1991,第207页.
- ^ MacDonogh 1999,第206页.
- ^ Weigley 1991,第208页.
- ^ Oliphant 2015,第54页.
- ^ Skrine 2018,第233页.
- ^ Black 1999,第33页.
- ^ Starkey 2003,第109页.
- ^ Iverson 1999,第207-228页.
- ^ Charteris 2012,第178–179页.
- ^ McNally 2017,第46页.
- ^ Browning 1995,第219页.
- ^ McKay 1983,第138–140页.
- ^ Scott 2015,第61页.
- ^ McLynn 2008,第1页.
- ^ Black 1999,第68页.
来源
- Anderson, M. S. The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1740–1748. Routledge. 1995. ISBN 978-0582059504.
- Armour, Ian. 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1740–1918. Bloomsbury Academic Press. 2012. ISBN 978-1849664882.
- Black, Jeremy. Britain as a Military Power, 1688–1815. Routledge. 1998. ISBN 1-85728-772-X.
- Black, James. From Louis XIV to Napoleon: The Fate of a Great Power. Routledge. 1999. ISBN 978-1857289343.
- Browning, Reed. The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Griffin. 1995. ISBN 978-0312125615.
- Chandler, David G. The Art of Warfare in the Age of Marlborough. Spellmount. 1990. ISBN 0-946771-42-1.
- Charteris, Evan. William Augustus, Duke of Cumberland: His Early Life and Times (1721−1748) repr. Forgotten Books. 2012 [1913].
- Childs, John. The Nine Years' War and the British Army, 1688−1697: The Operations in the Low Countries 2n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3 [1991]. ISBN 978-0719089961.
- Coakley, Robert W; Stetson, Conn. The Wa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Center for Military History. 1975.
- Iverson, John R. Voltaire, Fontenoy, and the Crisis of Celebratory Verse. Studies in Eighteenth Century Culture. 1999, 28 (1): 207–228. ISSN 1938-6133. S2CID 143582012. doi:10.1353/sec.2010.0146 (英语).
- MacDonogh, Giles. Frederick The Great. W & N. 1999. ISBN 978-0297817772.
- MacKinnon, Daniel. Origins and Services of the Coldstream Guards, Volume I. Richard Bentley. 1883.
- McGarry, Stephen. Irish Brigades Abroad: From the Wild Geese to the Napoleonic Wars. The History Press. 2014. ISBN 978-1-845887-995.
- Mcintyre, Jim.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Light Infantry, Continental and North American Influences, 1740-1765. Winged Hussar. 2016. ISBN 978-0996365703.
- McKay, Derek.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1648–1815. Routledge. 1983. ISBN 978-0582485549.
- McLynn, Frank. 1759: The Year Britain Became Master of the World. Vintage. 2008. ISBN 978-0099526391.
- McNally, Michael. Fontenoy 1745: Cumberland's bloody defeat. Osprey. 2017. ISBN 978-1472816252.
- Oliphant, John. John Forbes: Scotland, Flanders and the Seven Years' War, 1707–1759. Bloomsbury Academic. 2015. ISBN 978-1472511188.
- Scott, Hamish. The Birth of a Great Power System, 1740-1815. Routledge. 2015. ISBN 978-1138134232.
- Skrine, Francis Henry. Fontenoy and Great Britain's Share in the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1741–48 repr. Forgotten Books. 2018 [1906]. ISBN 978-0260413550.
- Smollett, Tobias. History of England,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Death of George the Second II. London. 1848. OCLC 1019245095.
- Starkey, Armstrong. War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1700–1789. Praeger. 2003. ISBN 0-275-97240-2.
- Townshend, Charles Vere Ferrers. The military life of Field-Marshal George First Marquess Townshend 1724–1807. Books on Demand. 2015 [1901]. ISBN 978-5519290968.
- Weigley, R.F. Age of Battles: Quest for Decisive Warfare from Breitenfeld to Waterloo. Willey & Sons. 1991. ISBN 978-0253363800.
- White, J. E. M. Marshal of France: the Life and Times of Maurice, Comte De Saxe (1696–1750). Hmish Hamilton. 1962. OCLC 460730933.
- Castex, Jean-Claude. Dictionnaire des batailles franco-anglaises de la Guerre de Succession d'Autriche. Les à ditions du Phare-Ouest. 2012. ISBN 978-2921668064.
- Périni, Édouard Hardÿ de. Batailles françaises. [6e série]. E. Flammarion (Paris). 1906. ISBN 9782016137376.
参考书目
- Geerdink-Schaftenaar, Marc. For Orange and the States, part I: Infantry. Helion Publishing. 2018. ISBN 978-1911512158.
- Nimwegen, Olaf van. The Dutch Army and the Military Revolutions, 1588–1688. Boydell Press. 2010. ISBN 978-1843835752.
- Nimwegen, Olaf van. De Republiek der Verenigde Nederlanden als grote mogendheid. De Bataafsche Leeuw. 2002. ISBN 978-906707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