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食植瓢虫亚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食植瓢虫亚科
墨西哥豆甲虫 (Epilachna varivestis)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鞘翅目 Coleoptera
科: 瓢虫科 Coccinellidae
亚科: 食植瓢虫亚科 Epilachninae
Mulsant, 1846

食植瓢虫亚科(Epilachninae)为鞘翅目瓢虫科的一个亚科,表面上它们看起来像较大型的瓢虫亚科(Coccinellinae)的瓢虫。瓢虫科的成员大多为肉食性,但该亚科的物种主要或完全为植食性,为瓢虫科少见的植食类群。该亚科的数种瓢虫为重要农业害虫,它们在世界部分地区造成数种农作物之大量损害。

概要

食植瓢虫亚科约占瓢虫科描述物种之16%。食植瓢虫跟其他亚科的瓢虫最大的差别在于食性,要识别他们就要看它们的食性,并且也是选择主义者,一种食植瓢虫通常只会攻击特定的农作物,一旦选择了该种类的农作物就会长驱直入地进攻该种类的农作物,在农作物上看到它们对农作物造成损伤的基本上很容易辨识出是食植瓢虫。但要获得该亚科瓢虫的物种样本很麻烦;这类瓢虫很难直接标记,容易造成辨识错误。为了进行较可靠的识别,可透过解剖来检查生殖器、或观察卵和幼虫,这些性质较成虫通常更具有特色,也较容易辨识出本亚科瓢虫的物种。[1]

食植瓢虫族(Epilachnini)的分类但目前仍有很大的分歧,尽管关于它们作为瓢虫科成员的地位几乎没有分歧,但不同学者对本亚科之属的分类是不尽相同的。虽然仅在这个族中已描述了十二多属,但当前的趋势是仅有两三个属,其他属已经合并到其中。就像目前许多族的情况,分类结果取决于核酸研究。就目前而言,食植瓢虫属(Epilachna)和裂臀瓢虫属(Henosepilachna)这两个属很明确地确定可构成一个单系群,但是二十四点瓢虫属(Subcoccinella)属似乎根本不属于本亚科。二十四点瓢虫由于形态特别并具有异于其他物种的口器,且也是草食性而被包含在食植瓢虫族中,但现在研究显示似乎是通过适应摄食植物而产生的。

生态

该亚科瓢虫因主要是茄科葫芦科之农作物害虫而臭名远播,但它们的所食的植物种类更加广泛。然而大部分本亚科物种都是单食性,每个物种都仅以一种植物为食,或顶多到以近缘物种为食。本亚科瓢虫主要攻击的农作物有玉米等谷物类,豆类如大豆豌豆。其他的物种攻击菠菜十字花科作物和棉花

但事实上,大多数食植瓢虫攻击的为低农业价值的作物,某些种类甚至可用来防治蓟马

通常食植瓢虫亚科的物种通过刮擦叶子的表面来侵袭植物,在很大程度上将较大的静脉和表皮保留在远侧的表面上。通常成虫以叶子的上表面为食,幼虫则以叶子的下表面为食。任何本亚科的物种在进食时都会在叶子上留下具有明显特征的标记。

例如:以玉米为食的本亚科瓢虫较倾向于以与植物脉络平行的长条纹为食。以茄科叶片为食的本亚科瓢虫更倾向于留下较少弧形骨架叶片。

本亚科物种的卵基本上都像是典型的瓢虫卵,每批数十颗卵直立粘在叶片表面。一只雌性每次会产下几百个卵,在农作物表面上产卵后就悄悄地飞走,几乎无法注意。本亚科物种的卵和大多数其他瓢虫卵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亚科物种的卵在绒毛膜上具有更明确的网状雕刻图案。幼虫的外观与其他瓢虫科的幼虫不同,幼虫有棘突状突起处所覆盖。幼虫通常会在四到五周的时间内经过五龄阶段,之后会去找个适当的位置固定在合适的表面上,形成像是典型的瓢虫蛹,几天后破蛹而出变成成虫。

许多物种一年中只有一代到两代。通常当气候寒冷或过于炎热时,它们会迁移数十公里到附近山脊或山上大量进行冬眠夏眠[2]

害虫控制

食植瓢虫亚科的物种也是各种寄生性黄蜂的宿主,它们会在瓢虫上面产卵孵出幼虫,幼虫会进一步慢慢啃食瓢虫的身体到直到个体死亡。部分掠食性蝽科(Pentatomidae)会捕食本亚科幼虫。在农作物生长旺盛且有天敌存在的地方不建议使用杀虫剂,杀虫剂对大量出没的害虫族群反应很差,且可能会杀死天敌,一些残存下来的族群很有可能产生抗药性变得难以消灭,不称职的病虫害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也可能是不适当的因素。另外在控制单化性或双化性之本亚科物种时,若病虫害管理的当,瓢虫对农作物侵害的时间会变短且难以进攻,进而耗掉瓢虫攻击农作物的时间而使瓢虫浪费宝贵的时间去攻击农作物,几周后瓢虫族群就会在气候炎热时却摄食没足够的食物的状态下去夏眠。[2]然而在本亚科物种生态充分了解的地区,若有必要可喷洒杀虫剂消灭大量不活跃的瓢虫,但身从事农业的人士要牢记,若用杀虫剂消灭不对的物种或其他亚科的瓢虫,后果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图辑

属列表

食植瓢虫族 Epilachnini
龟瓢虫族 Epivertini
Eremochilini
Madaini

参考资料

  1. ^ A. P. Kapur. The biology and external morphology of the larvae of Epilachninae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1950, 41 (1): 161–208. doi:10.1017/S0007485300027565. 
  2. ^ 2.0 2.1 D. R. Annecke; V. C. Moran. Insects and mites of cultivated plants in South Africa. London: Butterworths. 1982. ISBN 0-409-08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