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图书馆:熱帶風暴海燕_(2007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notability|time=2017-09-27T06:46:13+00:00}}

{{NoteTA |G1=TyphoonNew |G2=TyphoonOld |G3=Weather |T=zh:热带风暴海燕 (2007年); zh-cn:热带风暴海燕 (2007年); zh-hk:热带风暴海燕 (2007年); zh-tw:轻度台风海燕 (2007年) |1=zh:热带风暴海燕; zh-cn:热带风暴海燕; zh-hk:热带风暴海燕; zh-tw:轻度台风海燕 |skin=typhoon }} {{台风基础资讯 |台风名称 = 热带风暴海燕 |外文名称 = Tropical Storm Haiyan |外文语言 = 英语 |十分钟平均风速JMA = 40|JMA=knot |十分钟平均风速CWB = 20|CWB=m/s |十分钟平均风速KMA = 19|KMA=m/s |十分钟平均风速HKO = 75 |二分钟平均风速 = 23|NMC=m/s |一分钟平均风速 = 50|SSHS=knot |代表图像 = Haiyan 2007-08-05 0205Z.jpg |代表图像名称 = 热带风暴海燕 |形成日期 = 2007年9月30日 |转化日期 = 2007年10月3日 |消散日期 = 2007年10月6日 |最低气压 = 994 |瞬间最大阵风 = 110 |财产损失 = |死伤人数 = |影响地区 = |备注 = |台风路径图 = Haiyan 2007 track.png |风季年份 = 2007 |风季位置 = 太平洋 }} 热带风暴海燕英语{{lang|en|Tropical Storm Haiyan}},国际编号:07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7W)是2007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个没有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的热带风暴。在事后报告中,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海燕定为热带气旋27W。“海燕”是由中国所提供的名字,意指“海燕鸟”。

路径

转化为热带扰动

温带气旋于9月30日形成,并于10月3日在威克岛西北偏北约1080公里转化为热带扰动,初时大致停留不动,并订为扰动编号93W。初时系统附近有少量对流发展,低层环流中心外露。当晚它开始缓慢向东移动,但对流稀少,低层环流中心完全外露。

开始增强

10月4日,93W增强为热带低气压,系统附近有对流发展,低层环流中心转为部份外露,并加速向东移动。它迅速增强,当日晚上进一步增强为热带风暴,系统附近的对流集中于南部。

达到“颠峰”

10月4日晚上,它的强度达到“颠峰”,其中心最高持续风力只有每小时75公里,并开始沿副热带高压脊西北部向东北偏北移动。微波图片显示93W形成一风眼墙,但环流细小。同时,日本气象厅把它升格为热带低气压,但预期不会再增强。10月5日上午,它的风眼墙消失,但其低层环流中心明显且风力仍颇强,对流十分旺盛,环流完整。

逐渐减弱

10月6日晚上,93W受到较凉的海水和颇强的垂直风切变影响,开始减弱。翌日日本气象厅把它升格为热带风暴,并把它命名为海燕。10月6日晚上,海燕进一步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及于10月7日上午减弱为一低压区

升格问题

10月5日,关大教授兰德指出北纬20馀度,东经170馀度已经出现一个小型热带气旋,他个人分析T值达强烈热带风暴程度,而当日日本气象厅(JMA)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未有将海燕升格为热带风暴,而海燕亦发展出一个风眼墙[1]

日本气象厅

10月5日早上,日本气象厅将海燕定为温带气旋,但预期不会再增强,但海燕当时已录得暴风并发展出一个风眼墙,显示海燕已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而海燕中心附近没有冷空气,因此被批评数值模式解像度不够精细。翌日,日本气象厅将海燕升格为热带风暴,但海燕已开始减弱,事后被外界批评气象中心的估计未必是最贴近实际情况的。事后报告中,日本气象厅承认海燕的前身已在9月30日出现,但颠峰在10月5日强度为40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一直将海燕定为低压区热带扰动),但从quikscat分析显示,海燕中心附近有暴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不升格的原因是因为海燕冷心结构明显,但海燕中心附近没有冷空气,因此被外界猛烈批评。在事后报告中,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海燕定为热带风暴27W。

图片库

参考来源

{{reflist}}

外部链接

{{Commonscat|Tropical Storm Haiyan (2007)}} {{2007 Pacific typhoon season buttons}}

Category:2007年太平洋台风季 Category:西太平洋热带风暴

  1. ^ http://www.weather.org.hk/discus/messages/13/427.jpg 图中由左至右分别为台风罗莎热带风暴杨柳热带风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