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門(2013年)
地圖
成立
  • 1912年7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決定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國子監為館址
  • 1924年8月1日(國立歷史博物館)
  •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1959年(中國革命博物館
  • 1969年-1983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 1983年-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
  • 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
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坐標39°54′12″N 116°23′40″E / 39.90333°N 116.39444°E / 39.90333; 116.39444座標39°54′12″N 116°23′40″E / 39.90333°N 116.39444°E / 39.90333; 116.39444
類型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
參觀人數2018年達到861萬人次[1]
館長高政
網站www.chnmuseum.cn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家博物館國博,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天安門廣場東側。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展廳數量48個,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2]

中國國家博物館現有藏品數量140萬餘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萬件(套),近現代文物藏品34萬件(套),圖書古籍善本24萬餘件(冊),共有一級文物近6000件(套)[3]。其展覽包括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三大系列,構成涵蓋主題展覽、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的立體化展覽體系。其中,「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和「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為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2012年國家博物館觀眾接待量高達537萬人次[4],2016年達到755萬人次[5]

沿革

國家博物館正門一角
國家博物館正門一角
傍晚的國家博物館。
  • 1912年7月9日中華民國教育部國子監設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17年,教育部決議將紫禁城端門至午門一帶劃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址。1918年7月遷入,並將午門正樓、雁翅樓及四角亭闢為10個陳列室,東西廡各三間為辦公室,東西朝房為儲藏室,總計館舍150餘間,文物五萬餘件。1924年8月1日在正式對外公開展覽。1926年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改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 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
  • 1958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文化部黨組成立「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籌建小組」,負責兩館的籌建工作。
  • 1959年8月31日,新館大樓落成,成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築之一,由兩館共同使用。10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公開預展。
  • 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正式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正式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 1961年7月1日,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 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併,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初,兩館恢復獨立建制。
  • 2003年2月28日兩館再次合併,成立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當時總面積65,000多平方米,中央部分和兩翼的中部是十二根巨型方柱式的門廊。穿過門廊,走進中央大廳,整個建築分成互相對稱的南北兩部分。
  • 中國國家博物館從2007年1月31日起閉館進行擴建,設計方案於2007年春節公佈。工程於2007年4月開始至2010年3月1日完工,歷時3年,投資25億人民幣[6]。建築面積由6.5萬平方公尺增加到19.19萬平方公尺,使得該館成為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展廳數量為48個,設有「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兩個主要的基本陳列,設有十餘個各藝術門類的專題展覽及國際交流展覽。
  • 2010年2月11日,國家文物局將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代管的約40萬件文物移交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中包括佛像2萬餘件,玉器8萬餘件,瓷器20餘萬件,書畫、雜項10餘萬件,至此國博藏品數量突破100萬件。
  • 2011年1月11日,為「弘揚和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座總高為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天安門地區又添文化新地標。4月20日,國家博物館北門外廣場的孔子塑像遷入國家博物館雕塑園。
  •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此後試運營一年舉辦50餘個展覽,接待國內外觀眾410多萬人次。
  • 201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紀念大會在國博劇場舉行。
  • 2012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被列為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
  • 2012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核定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7]
  • 2013年1月1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6集紀錄片《國脈——中國國家博物館100年》。
  • 2018年3月起,國家博物館取消紙質門票,觀眾持身份證即可直接進入參觀,該年的觀眾總數達到創紀錄的861萬人次[1]
  • 2019年4月起,國家博物館為提高觀展體驗開始施行全員分時段預約參觀,主動控制參觀人數,每天預約人數限定為3萬人。該年的觀眾總數回落到739萬人次。[8]
  •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博物館自年1月25日(正月初一)起閉館,於同年5月1日起錯峰限流預約開放。觀眾須按預約時段自北門西側經消毒通道入館接受安檢並全程正確佩戴口罩且與他人保持1.5米以上距離[9]
  • 2023年7月2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表示,未經批准,禁止進行商拍、自媒體直播。[10]

展覽

2023年在國家博物館西大廳舉辦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
2023年在國家博物館西大廳舉辦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年推出十餘個常設和臨時性展覽,既關注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發展,也嘗試成為世界文明的展示窗口。

  • 基本陳列:固定長期展出,包括「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
  • 專題展覽:展出時間較長,可長達數年,但不完全固定。當前(2023年7月)開設中的包括「中國古代瓷器展」、「中國古代錢幣展」、「中國古代佛造像展」、「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中國古代書畫」、「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數說犀尊」、「科技的力量」、「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風洞」。過去曾經開設過的有:「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小品大藝:明清扇面藝術展」、「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友好往來,歷史見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受贈禮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築設計展」、「百年國博: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簡史與成果展」。
  • 國家博物館還不定期推出各種特展、臨展、海外交流展,如:「道法自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精品展」、「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展」、「交融匯聚——新疆精品歷史文物展」、「心影傳神——烏菲齊美術館藏大師自畫像展」、「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

古代中國

「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是原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通史」陳列的最新發展,是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占據整個地下一層展廳。每逢開放日9:15、9:45、14:00、14:30有免費講解,每場2小時,集合地點在北側序廳。

「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521件[11]。陳列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展特點,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陳列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八個部分。各部分介紹與重要展品如下:

遠古時期

觀眾可以看到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文物與複製品。打制石器、獵物殘骸、用火痕跡、骨針、獸牙貝殼裝飾品反映當時的生產生活內容與審美情趣。從八千年前的稻穀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則表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發展,農耕技術的提高催生了手工業、文字、文化藝術和宗教,社會開始發生分化。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仰韶文化)
  • 石磨盤、石磨棒:裴李崗文化。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
  • 陶鷹鼎仰韶文化。生動塑造了一隻雄鷹的形象,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是罕見的遠古陶塑精品,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人面紋飾精美神秘,可能與原始宗教有關,享譽海內外,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仰韶文化。生動表現一鸛一魚一石斧的形象,是中國畫「沒骨」畫法的最早實例,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船形彩陶壺:仰韶文化。將陶壺塑造成船形並繪以網紋,造型罕見,是原始漁獵生活的珍貴例證,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渦紋四系彩陶罐:馬家窯文化。生動描繪了黃河滔滔的形象,紋飾精美,保存完整,是古代彩陶藝術的代表,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裸體浮雕彩陶壺:馬家窯文化。壺上堆塑裸體人像,為男女兩性複合體,對研究原始宗教有重要意義,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玉琮:良渚文化。長十九節,是國內所見節數最多的玉琮
  • 玉龍:紅山文化。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玉龍形象之一,是存世四件紅山玉龍中唯一的碧玉製品,有「中華第一龍」之美譽,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骨笛:裴李崗文化。能演奏完整的四至七聲音階,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
  • 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表現氏族成員手拉手跳舞的情景,再現了先民們重大活動的熱烈場面。
  • 刻畫符號陶尊: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號仿佛一座山上矗立的一株大樹,被視為文字的萌芽。

夏商西周時期

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王權政治得以強化並不斷完善。青銅鑄造達到鼎盛,鑄就了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銘文與甲骨文表明漢字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西周統治者推行禮制,重在彰顯、維護等級秩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司母戊鼎(商)
婦好鴞尊(商)
四羊方尊(商)
  • 青銅爵:二里頭文化(夏代)。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為商周青銅鑄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礎。
  • 青銅鏡:齊家文化。目前所知時代較早的青銅鏡之一,奠定了中國古代青銅鏡的基本形制。
  • 乳釘紋青銅方鼎:商代。目前所見商代前期體積最大的青銅器,證明其出土地鄭州曾是商代都城。
  • 婦好三聯甗、婦好鴞尊、婦好偶方彝、後母辛觥:皆出自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墓。造型前所未見,華美瑰麗,前三件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司母戊鼎:商代。出土自河南安陽殷墟,是商王祖庚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系已出土的最大商代青銅器。
  • 龍虎紋青銅尊:商代。紋飾繁縟華美,集線雕、浮雕技法於一身,反映了商文化對淮夷部落的影響,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四羊方尊:商代。可能是三苗部落受商文化影響的產物,羊首造型獨樹一格,分鑄技藝複雜,蜚聲海內外,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作冊般青銅黿:商代。罕見的以黿為原型的青銅器,為研究商周時期射禮提供了重要依據。
  • 利簋西周。迄今所見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準確記錄牧野之戰的日期,與《尚書》等史籍相印證,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宜侯夨簋:西周。可能是吳國立國初期的見證物,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資料,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禹鼎:西周。西周晚期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銘文是反映西周與南淮夷、東夷之間關係與西周軍制的重要史料,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虢季子白盤:西周。迄今所見商周時期最大的水器,銘文通篇有韻,內容與《詩經》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戰爭史、民族史與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實物。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玉鳳、雙性玉人、柄形跪坐式人玉佩、青玉簋:皆出自商王武丁時期的婦好墓。前三件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玉鳳造型優美,可能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玉鳳實物。雙性玉人是罕見的雙面直立兩性玉人像。柄形跪坐式人玉佩真實反映了商人的髮飾、服飾與生活習俗。青玉簋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玉簋之一,也是僅有的兩件商代玉簋之一。
  • 刻干支表牛骨:商代。干支紀日法的物證,干支紀日法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紀日法。
  • 荒帷印痕:西周。罩在周代高級貴族棺木外的刺繡織物所留下的痕跡,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墓內裝飾圖案實物。

春秋戰國時期

西周以來的禮制分崩離析,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學術思想百花齊放,民族間相互融合,華夏民族主體形成,整個社會在征戰兼併中逐步走向統一。

鄂君啟節(戰國)
  • 王子午鼎:春秋楚國。器身上的龍形怪獸飾物是中國最早的失蠟法實例之一,在長篇銘文中使用鳥篆體也十分罕見,因此被譽為楚式鼎之冠,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吳王夫差鑒:春秋吳國,器主為一代名主吳王夫差,因在山西出土,是研究吳晉關係的重要資料,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朱繪陶獸耳方壺:春秋燕國,造型與紋飾均仿青銅器,以陶土為材質極為少見,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三輪青銅盤:春秋。迄今僅見的三輪盤,極富東夷或吳人地方特色,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曾侯乙盥缶:戰國曾國。迄今所見東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酒器,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曾侯乙青銅冰鑒:戰國曾國。由一方鑒和一方尊缶組成,用來冰酒,堪稱世界最早的冰箱之一。
  • 欒書缶:戰國楚國。中國早期銅器錯金銀技藝的代表,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鄂君啟節:戰國楚國。楚懷王辦給鄂君啟的水路運輸免稅通行憑證,這種青銅節迄今為止僅此一例,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狼噬牛紋金牌飾:戰國。狼噬牛紋是典型的中亞草原風格,牌飾的對稱布局又是中原特點,體現了文化的交匯創新。

秦漢時期

中山懷王劉修的金縷玉柙(西漢)
擊鼓說唱俑(東漢)
擊鼓說唱俑(東漢)

中國進入大一統時代。琅琊刻石、陽陵銅虎符秦兵馬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漢兵馬俑、綠釉陶樓、五銖錢紋銅鼓、扶風紙等則展示了西漢的強盛、東漢豪強勢力的擴張、各民族聯繫的加強、中外交流的空前發展以及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

  • 琅琊刻石:秦代。秦始皇曾東巡留下刻石七處,現僅存兩處,琅琊刻石為其一,是秦皇統一功績的珍貴例證,石上小篆文相傳為李斯所書。
  • 楊家灣彩繪陶兵馬俑:西漢。陶俑描繪精、數量多、配套全、品種繁新、步武嚴整,為漢代出土文物所罕見。
  • 金縷玉柙:西漢。又名金縷玉衣,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使用玉片1203枚,金絲2567克。
  • 彩繪雁魚青銅釭燈:西漢。大雁銜魚形象生動,燈具拆卸方便,兼具美觀與實用性。
  •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西漢。犀牛形象逼真,通體裝飾細如游絲的錯金銀雲紋,熠熠生輝,華美無比,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滇王之印」金印:史書記載漢武帝在西南滇國設郡賜印,金印的出土證明了這段史實,是中央政府與西南民族間關係的見證。
  • 詛盟場面青銅貯貝器:西漢。全器塑造房屋1間、各種人物127個,生動表現了西南民族設壇立盟的風俗。
  • 「始建國二年」青銅鏡:新莽。迄今所見最早有確切紀年的青銅鏡之一。
  • 「國寶金匱直萬」青銅錢:新莽。幣值相當於黃金一斤或五銖錢一萬枚,堪稱中國歷史上面值最大的銅錢,因未正式流通,故存世量極少。
  • 陶船:東漢。精確塑造船艙、船碇、船舵等部件,是世界上已發現最早的船舵形象資料。
  • 旱灘坡帶字紙:東漢。出土時已碎裂,殘存文字墨跡,證明當時造紙工藝已經完善,紙張不再僅僅用於包裝物品,而是可以直接書寫。
  • 擊鼓說唱俑:東漢。生動表現了俳優說唱的形象,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傑作,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社會動盪,政權更迭頻繁。陶文武官俑、陶牛車、陶駱駝表現了民族融合的進程。青瓷與黑瓷反映了中國瓷器的新成就。社會的變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則通過《職貢圖》卷、鄧州南朝彩色畫像磚等文物體現出來。

鄧州南朝彩色畫像磚(南朝)
  • 陶院落:三國吳。如實表現了廳堂、正房、廂房、前後門、門樓、角屋等建築,有可能是孫吳宗室特有的隨葬品。
  • 陶耳杯:三國魏。出土於曹植墓,墓內隨葬品多為陶器,反映了這位歷史名人的淒涼晚景。
  • 青瓷羊形燭台:三國吳。瓷羊形體雍容,釉色勻淨,色澤淡雅,是早期瓷塑精品,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青釉虎子:三國吳。銘文「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詳細記錄了製作年代、地點和工匠,斷代意義重大,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騎馬陶俑:西晉。陶馬一側有三角形馬鐙,雖然僅供上馬時使用,仍是世界上有關馬鐙的最早實物證據。
  • 青瓷香薰:西晉。造型新穎,採用堆貼、印花、鏤空等裝飾手法,表現了當時的審美情趣,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青釉仰覆蓮花尊:北朝。器形高大,裝飾有複雜的寶相花、飛天、蟠螭、蓮瓣紋,是北朝青瓷中的罕見精品,存世僅四件,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黃釉樂舞紋扁壺:北齊。圖案刻畫一舞者和四樂人表演胡騰舞的場景,是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鄧州南朝彩色畫像磚南朝。總共數十種模印畫像磚表現了車馬出行、孝子故事、宗教信仰等豐富內容。施彩豐富,線條流暢,全景展現當時的社會生活。
  • 永固陵石券門:北朝。永固陵是著名女政治家、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馮太后)的陵墓。石券門浮雕童子、孔雀等精美圖案,是北魏石雕藝術的傑作。
  • 蕭繹職貢圖》卷北宋摹本(複製品):南朝。梁元帝蕭繹畫作的北宋摹本,描繪數十名周邊民族及外國使者像,是各民族與中外交流的珍貴見證。

隋唐五代時期

中國歷史進入全面繁榮的新階段。無論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還是唐朝後期至五代十國的社會變革和發展轉折,其宏大的格局、開放的氣勢、壯闊的場面,均為前代所無法比擬。當時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內地和周邊民族關係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中國許多科技成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五代)
  • 三彩駱駝載樂俑:唐代。生動塑造了一頭駱駝與五名男子形象,巧妙誇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釉色鮮明潤澤,代表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 錢鏐鐵券:唐代。「丹書鐵券」的珍貴實物,作用相當於「免死金牌」,是中國最早也是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一件御賜鐵券。
  •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五代。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形式罕見。原物有一對武士,各肩負一青龍和鳳鳥,早年被盜出國,後追回鳳鳥件,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得知後將所藏青龍件捐贈國博。
  • 花鳥人物螺鈿青銅鏡:唐代。描繪兩人月下把酒、彈琴賞玩的情景,人物衣飾、禽鳥羽翼等刻畫極其細緻精細,是螺鈿工藝的代表。
  • 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唐代。鏡背密布用金銀片刻成的人物花鳥等圖案,是唐代金工與漆工完美結合的典型範例,是唐代平脫漆工藝的代表,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彩繪釉陶文官俑和武官俑:唐代。採用極其複雜的彩繪釉陶工藝,難度極大,歷經千年仍色彩如新,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秘色瓷碗:秘色瓷是唐末五代時期僅供皇室和高級貴族使用的越窯精品瓷器,首見於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世所罕見,極其珍貴。
  • 白瓷茶具及陸羽像:五代。陪葬用茶具模型,陸羽在當時被奉為茶神,而迄今能夠確認的陸羽像僅此一件。
  • 安濟橋石欄板:隋代。兩面雕龍,造型生動,出土於中國最古老的石拱橋安濟橋的橋下淤泥,應為隋代原物。
  • 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鍊:隋代。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鏈珠由12金環焊成,鑲嵌10枚珍珠,項鍊下段鑲嵌極品雞血石青金石,出土於迄今考古發掘過的等級最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墓。
  • 玄奘題名石佛座:唐代。高僧玄奘供養之物,出土於山西銅川玉華寺,玄奘曾在此譯經並最終圓寂。

遼宋夏金元時期

中國從多民族政權的並立走向統一。宋元名窯瓷器反映了手工業的重大發展,紙鈔的應用表明商品經濟愈加活躍。城市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聯繫不斷加強。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青銅版(宋)
青銅火炮(元)
  • 鎏金鹿紋銀雞冠壺:遼代。帶有明顯唐代金銀器特徵,又保留契丹民族的造型特色,是存世僅見的銀質雞冠壺
  • 《中興四將圖》卷(複製品):南宋。傳為劉松年作,所繪人物比例準確,姿態自然,是南宋肖像畫中的傑作。
  • 綠釉鴟吻:西夏。古建築正脊兩段的構件,釉面光亮,造型威猛,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築構件。
  •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青銅版:宋代。用來印刷廣告的青銅版,標明店家字號、標誌和廣告詞,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商標廣告實物。
  • 丁都賽」戲曲雕磚:宋代。模印一女性戲裝全身像,磚雕右上方刻有「丁都賽」字樣,史載為北宋著名雜劇藝人。這塊雕磚由此刻畫了中國最早的戲曲人物形象,丁都賽也成為第一位有形象傳世的女藝人。
  • 倪瓚《水竹居圖》軸(複製品):元代。身為「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僅有兩件設色山水畫存世,此為其一,為其早期創作的代表。
  • 銅壺滴漏:元代。中國現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銅壺滴漏,自製成之日一直使用到1900年前後,歷時近700年。
  • 青銅火炮:元代。炮身外壁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1332年)字樣,是現存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火炮。

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王朝體系的最後階段,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京城規劃圖、景德鎮官窯瓷器等文物反映出超越前代的繁榮。但是,中國這一農業文明古國正與後起的工業文明大國悄然拉大差距,預示着新時代的到來。

  • 佚名《皇都積勝圖》卷:明代。20餘米長卷展示了從盧溝橋橫穿北京城至居庸關的繁榮街景,清晰提供了有關城市結構和商業分布的歷史場景。
  • 佚名《憲宗元宵行樂圖》卷:明代。描繪明憲宗朱見深欣賞元宵節活動的場景,細緻刻畫了雜技、魔術、煙花、燈市等活動,是明代風俗畫的代表作。
  • 鄭和銅鐘:明代。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前為祈求平安鑄造的銅鐘,是鄭和一生壯舉的見證。
  • 開荒執照: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雲南地方政府頒發給麗江府魯甸人沙立目的土地憑證,附有民國四年(1915年)雲南財政廳頒發的驗契,證明這塊由沙家開墾的土地一百多年間一直在沙家名下。
  • 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景德鎮御窯專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陳設品,海晏堂即為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的安放處,1860年慘遭英法聯軍焚毀,海晏河清尊因此愈顯珍貴。
  • 徐揚《乾隆南巡圖》卷:清代。描繪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江浙的歷史畫卷,共12卷,分為紙本和絹本。絹本已散佚,紙本全12卷皆藏國博。
  • 青花嵌花把皮鞘腰刀: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訪華時贈予清廷的禮物之一。英國使團的通商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於是英國艦隊數十年後用大炮轟開了中國大門。
  • 明孝靖皇后鳳冠:明代。飾有9條金龍、8隻點翠金鳳、100餘粒紅藍寶石、5000餘顆珍珠,是定陵出土的四頂鳳冠之一,四冠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清帝退位詔書:清代。1912年2月12日,清室頒布退位詔書,標誌着中國兩千多年帝制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包括這件詔書在內,與清帝退位有關的四件詔書合稱《遜清四詔》,皆藏國博。

復興之路

「復興之路」陳列的《開國大典》油畫,與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相關文物一同展出
「復興之路」陳列的神舟五號返回艙與楊利偉所使用的航天服
「復興之路」陳列的神舟五號返回艙與楊利偉所使用的航天服

「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是原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革命史」陳列的最新發展,是國博的常設基本陳列,位於國博最北側獨立展區。每逢開放日9:15、9:45、14:00、14:30有免費講解,每場1.5小時,集合地點在序廳。

「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程。這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主題的陳列展覽。

「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分為五部分,分別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陳列保留了過去展覽的珍貴展品,如:林則徐向清廷報告虎門銷煙經過的奏摺、上海公共租界界碑、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玉璽、《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李大釗等革命志士英勇就義的絞刑架、中央蘇區造幣廠的銀圓鑄模、渡江作戰的木船、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時簽署舉辦城市合同用筆、多哈會議宣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使用的木槌。

陳列同時增加了百餘件文物和美術作品,如:孫中山的印章、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卒業證書、胡耀邦華羅庚的覆信、泰中友好協會、日本明仁天皇、美國總統布什贈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禮品、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進行的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實驗成功的原始記錄、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市民使用的社會保障憑證、成都市雙流縣瓦窯村保持土地經營權長久不變戶主大會決議、聯合國有關機構頒發給中國第五支赴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隊員的維和獎章。

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

「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是國博的常設專題展覽,位於一層一號中央大廳。國博及其前身曾在1951年、1959年、1964年、1972年四次組織大規模的歷史題材美術創作,「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展出其中部分優秀作品,包括50幅油畫、9幅國畫、14件雕塑、1幅素描。

展品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史上的名家名作,如:董希文《開國大典》、艾中信《夜渡黃河》、羅工柳《地道戰》和《毛澤東在井岡山》、靳尚誼《毛澤東在十二月會議上》、詹建俊《狼牙山五壯士》、鍾涵《東渡黃河》、石魯《轉戰陝北》、葉淺予《北平解放》、王朝聞《劉胡蘭》、錢紹武《大路歌》。

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

「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是國博的專題展覽,位於三層二號中央大廳。每逢開放日9:15、14:00、14:30有針對三層若干專題展覽(青銅器、佛造像、錢幣、玉器、古代繪畫)的免費講解,每場2小時,集合地點在「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廳南側入口處。

中國國家博物館素以收藏中國古代青銅重器為世人稱道,殷墟婦好墓青銅器、后母戊鼎、子龍鼎、大盂鼎天亡簋、春秋蔡侯申墓青銅器、輝縣固圍村戰國青銅器等文物足以代表先秦各時期青銅藝術的重要成就。重要展品有:

  • 后母戊鼎:商代。中國迄今發現的最重的一件先秦青銅器,重達832.84 公斤,為鎮國之寶,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子龍鼎:商末周初。中國迄今發現體積最大的一件商代圓鼎,早年流失海外,2006年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的支持下徵集回國。
  • 大盂鼎:西周。中國迄今發現最重的一件西周青銅器,銘文所述有關西周禁酒的內容與史籍相印證,字體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天亡簋:西周。銘文記述周武王滅商後取代商王地位祭祀天神的事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被《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列為一級甲等文物。
  • 六年琱生簋:西周。銘文記載了琱生與其他貴族的土地糾紛,是研究西周晚期土地狀況和訴訟的重要史料。
  • 蔡侯申尊:春秋。銘文記載了蔡侯申將大孟姬許配吳王,是蔡吳兩國通婚的證明。
  • 嵌銅鳥獸紋壺:春秋。通體以鳥獸形紅銅片尾裝飾,是當時嵌紅銅工藝的傑出代表。
  • 青銅甗:戰國。形制特殊,出土於輝縣固圍村。固圍村墓地是已知魏國墓葬中規格最高的一組,對考察三晉地區高級貴族的葬制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

「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是國博的專題展覽,位於三層二號中央大廳。每逢開放日9:15、14:00、14:30有針對三層若干專題展覽(青銅器、佛造像、錢幣、玉器、古代繪畫)的免費講解,每場2小時,集合地點在「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廳南側入口處。

「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力圖展現佛造像藝術在古印度產生、在古代中國發展壯大並自成特色的歷程。斯瓦特克什米爾、東北印度尼泊爾等地造像成為古代中國佛造像藝術萌芽的啟蒙源泉;新疆是佛教傳入中原的第一站,焉耆七個星明屋的文物成為這段時期的見證;山東龍興寺窖藏則是北魏到唐代石造佛像的代表;入宋之後,木雕佛教造像流行,菩薩像突破典籍儀軌的限制,追求自然之美。明代以後,銅造像得到蓬勃發展,明永樂宣德時期宮廷造辦處製作的藏傳佛像造型優美、工藝精湛,乃漢藏交融的藝術傑作。重要展品有:

  • 釋迦牟尼佛坐像:9世紀。造像面相方圓、大眼鑲銀、唇鑲紅銅,具有典型的斯瓦特造像風格。據統計,全世界收藏的斯瓦特風格佛像不足百件。
  •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刻菩薩坐像:唐代。姿態生動,衣紋流暢,是盛唐石窟雕塑的傑出代表。早年被日本山中商會盜鑿流失海外,剛剛回歸祖國。
  • 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宋代。高達兩米,是國內博物館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體型之大,實為罕見,可稱是精美絕倫。國內古寺中的大型木雕菩薩像大多流失海外,這尊由「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徵集回國。
  • 石叟款銅觀音菩薩坐像:明代。石叟為明末僧人,擅制嵌銀絲銅器。他製作的觀音像莊重嫻雅、極富神韻,且存世稀少。

其他專題展覽

  • 「小品大藝:明清扇面藝術展」:展期2013年3月29日至2014年3月28日,位於南區三層12號展廳。分山水、花鳥、人物、書法四個單元,展出近百幅館藏明清扇面作品。
  • 「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位於北區二層8號展廳。展出近600件館藏非洲雕刻藝術品,包括雕像、面具、頂飾、生活用品等門類。
  • 「友好往來,歷史見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受贈禮品展」:位於北區三層18號展廳。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外交活動中受贈的611件套具有代表性的禮品,其中大部分為首次展出。
  • 「百年國博: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簡史與成果展」:位於南區二層7號展廳。展覽分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時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時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時期」三個組成部分,客觀全面地展現國博一百年來的發展歷史和巨大成果。
  • 「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築設計展》:位於南區二層9號展廳。講述國博新建築的誕生過程,展示10個入圍設計方案以及多次修改中標方案的過程,展出珍貴圖紙和照片資料200多張。

館外展品

北京奧運會倒計時牌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總會把迎接重要事件的「倒計時牌」竪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正門,來提醒人們迎接重要歷史時刻的到來,這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

歷任領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
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 裘善元(1929年—1936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管理主任)
  • 裘善元(1936年—1943年,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主任)
  • 郭建勛(1938年—1943年,北平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
  • 羅 黼(1943年—1945年,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 余 遜(1945年—1947年,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主任)
  • 韓壽萱(1947年—1949年,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館長)

圖集

參考文獻

  1. ^ 1.0 1.1 2018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9-02-28 [202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2. ^ 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馆. 中新社. 2012-03-01 [201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 
  3. ^ 国博简介.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4. ^ 参观文明,文明参观.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 2013-07-29 [201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5. ^ 2016年博物馆调查报告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9). 
  6. ^ 國家博物館將閉館三年 62萬件文物正分批外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年1月31日人民日報
  7. ^ 关于发布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的通知(文物博函〔2012〕2237号). 中國政府網. 2012-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8. ^ 2019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20-01-21 [202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5). 
  9. ^ 中国国家博物馆疫情防控期间参观须知.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20-04-29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10. ^ 中国新闻网. 中國新聞網. 1970-01-01 [2023-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2) (中文). 
  11. ^ 国博“古代中国”展今起开放. 鳳凰網. 2011-05-17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12. ^ 12.0 12.1 12.2 12.3 关于国博:现任领导.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9). 
  13. ^ 历任领导.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5).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