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退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微子退耦大爆炸宇宙學中指中微子不再與重子物質相互作用,發生退耦之後,也不再影響宇宙早期動力學 [1]。在退耦之前,中微子與質子中子電子達到熱平衡,中微子與這些粒子之間有弱相互作用。退耦大約發生在弱相互作用減弱的速率慢於宇宙膨脹的速率的時刻,或者發生在弱相互作用的時間尺度比當時的宇宙年齡更大的時刻。中微子退耦大約發生在大爆炸發生之後1秒,宇宙溫度大約為100億開爾文,即1兆電子伏特[2]

退耦溫度

中微子與電子和正電子的相互作用抑制了中微子自由流,反應為

.

這一反應的速率近似由電子和正電子的數密度決定,即反應的截面和粒子速度的積的平均值。相對論性的電子和正電子的數密度與溫度成3次方關係,即。溫度(能量)低於時 W/Z波色子質量(~100 GeV)時,弱相互作用的截面和速度的乘積近似為,其中費米常數(按粒子物理里的標準做法,因子光速 定位1)。整理以上兩個關係,得弱相互作用減弱速率

.

宇宙膨脹速率由哈伯常數 表示,

,

其中,萬有引力常數為宇宙的能量密度。此刻宇宙的能量密度主要由輻射能組成,即。由以上兩式可得,隨着宇宙的冷卻, 弱相互作用減弱速率比宇宙膨脹速率減小的更快。當兩個速率大約相等時(不計數量級為1的項,包括等效簡併度,即相互作用粒子的態的數目),可得中微子退耦時的近似溫度滿足

[3]

儘管這是一個非常粗糙的推導,但給出了中微子退耦的主要物理現象。

觀測證據

儘管中微子退耦無法直接觀測,但這一現象會遺留下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如同大爆炸會遺留下宇宙微波背景。探測中微子背景輻射遠超出現有的中微子探測器的精度範圍[4]。有數據間接顯示中微子背景輻射是存在的。證據之一是宇宙微波背景的角功率譜的衰減,這可能是中微子背景的各向異性造成的[5]

中微子退耦與質子與中子之比密切相關,這也提供一個非直接觀測中微子退耦的可能方法。退耦之前,中子與質子的數目通過弱相互作用保持其平衡豐度之比,即通過β衰變

及其逆反應電子俘獲

一旦弱相互作用減弱的速率低於宇宙膨脹的特徵速率,這一平衡將無法維持,中子與質子豐度比固定為

.[6]

此值可由退耦時刻中子和質子的玻爾茲曼因子算得,即由

算得,其中為中子和質子的質量差,為退耦時的溫度[3]。這一比值對太初核合成期間原子的合成至關重要,因為這一比值是決定原子產量的決定性因素。宇宙中大部分氦原子在太初核合成期間形成。[7]。因為氦原子非常穩定,中子被鎖定其中,不再發生β衰變。因子中子的豐度一直保持到今天。天文學家可測得中子的豐度。氦的豐度是由中微子退耦時的中子與質子的數量比決定,因此可間接推知中微子退耦發生的溫度,結果與以上推導相符[8]

參見

腳註

  1. ^ Longair (2006), p. 290
  2. ^ Longair (2006), p. 291
  3. ^ 3.0 3.1 Bernstein (1989), p. 27.
  4. ^ Longair (2006), p. 302.
  5. ^ Trotta (2005), p. 1.
  6. ^ Longair (2006), p. 291–292.
  7. ^ Grupen (2005), p. 218.
  8. ^ Longair (2006), p. 29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