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伊朗關係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4年3月26日) |
亞美尼亞和伊朗是陸地鄰國。亞美尼亞曾一度為伊朗占領,但後來先後各有一半被奧斯曼帝國和沙俄奪走。兩國的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迥然不同,但出於地緣政治考量,兩國是關係密切的戰略盟友。[1][2][3]
伊朗 |
亞美尼亞 |
---|
亞美尼亞和伊朗沒有領土糾紛,在伊朗,亞美尼亞人是重要的少數民族團體。伊朗議會裡給少數宗教族群保留的5個席位中有2個分配給了亞美尼亞人。[4]
兩國的歷史紐帶的一大表現在於許多亞美尼亞老教堂如今坐落在伊朗境內,比如聖賽迪斯修院,兩國因而共享許多旅遊資源。
背景
古典時期
公元前6世紀,烏拉爾圖王國被米底王國所滅,米底王國開始了在亞美尼亞的治理,後來米底王國又被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所取代。在此期間的亞美尼亞設有亞美尼亞總督區,並由奧龍特王朝管理統治。亞美尼亞人也幫助波斯帝國參與了波斯希臘戰爭。[5]直到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擊敗了波斯帝國,奧龍特王朝改向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繼業者效忠,並繼續了自己的統治。然而,在波斯帝國期間,奧龍特王朝經常和皇室通婚[6],儘管亞歷山大和繼任者帶來的希臘化勢不可擋,波斯文化此後繼續保持了在亞美尼亞的優勢地位。[7]
前2世紀,安息帝國擊敗了繼業者塞琉古帝國,亞美尼亞一度成為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之間的緩衝區,並建立了強大的獨立國家,但後來羅馬和安息又開始重新爭奪亞美尼亞,安息一度將王室分支分封於亞美尼亞,並建立了一個亞美尼亞的安息王朝。波斯文化因而延續了在亞美尼亞的影響力。[8]公元3世紀,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取代安息帝國,並繼續統治東亞美尼亞地區。
但是這時,亞美尼亞的安息王朝向亞美尼亞引入了基督教,[9]這引發了亞美尼亞人對波斯—祆教文化的態度轉變。到了5世紀中期,亞美尼亞的基督徒軍隊發起了反抗波斯文化的阿瓦拉爾戰役,並保障了亞美尼亞基督教文化的獨立性。[10]
中世紀
7世紀間,東羅馬與波斯薩珊帝國之間的戰爭使雙方都變得疲憊,阿拉伯勢力卻隨伊斯蘭教一同興起,並完成了對伊朗的征服。伊朗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化,但亞美尼亞人卻在東羅馬的支持下繼續抵抗並保持了基督教文化。[11]11世紀,伊朗的塞爾柱帝國征服亞美尼亞,部分亞美尼亞人逃亡到今屬土耳其的奇里乞亞建立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12]伊朗對亞美尼亞的再下一次統治是16世紀的波斯第三帝國(薩非王朝)。[13]
近代
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與薩非王朝不斷爭奪亞美尼亞,1555年阿馬西亞和約,兩國決議東西分治亞美尼亞,[14]此後伊朗繼續統治東亞美尼亞直至伊朗崇高國時代。1828年,俄羅斯打敗伊朗崇高國,簽訂土庫曼恰伊條約,將東亞美尼亞割讓俄國,從此伊朗結束了對亞美尼亞的統治。[15]伊朗對亞美尼亞的多次統治,使得亞美尼亞可以被視為大伊朗的一部分。
歷史
蘇聯時代
1920年,短暫獨立的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在土耳其和蘇俄的雙重壓力下接納了布爾什維克政權,成立了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了外高加索聯邦,並於1922年隨外高加索一道創立蘇聯。[16]在同一時期,原本的伊朗卡扎爾王朝(伊朗崇高國)也被軍官禮薩汗推翻,他隨後通過議會得到授權建立了新的巴列維王朝(伊朗王國)。[17]蘇聯在伊朗的內部和外部事務上有強大的影響力。[18]:81
亞美尼亞獨立
伊朗於1991年12月25日承認亞美尼亞獨立,是第一個承認亞美尼亞獨立的國家,兩國於1992年2月9日正式建交。[19]
納卡問題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自近代以來第一次獨立開始就在爭奪納卡地區。[20]此後,蘇聯一度試圖調和了兩國的衝突數十年。 但蘇聯並未能徹底終結兩國的衝突,早在蘇聯解體前的80年代末期,還是同為蘇聯加盟國的蘇亞美尼亞和蘇阿塞拜疆政府就為納卡地區發生過軍事衝突,許多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曾請願將納卡地區劃入亞美尼亞。
蘇聯解體後,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共和國以及阿塞拜疆共和國因為納卡地區多次發生戰爭。俄國、土耳其和伊朗等國先後介入了衝突。
此時的伊朗已成立伊斯蘭共和國,1992年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試圖調停戰爭,在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進行了多次穿梭外交後,5月7日,伊朗邀請阿塞拜疆代總統亞古布·馬梅多夫和亞美尼亞總統列翁·捷爾-佩特羅相在德黑蘭舉行雙邊會談。阿亞雙方簽署了德黑蘭公報,但次日亞美尼亞旋即攻占舒沙,調停失敗。
伊朗曾一度為阿塞拜疆提供支援,並試圖調停兩國衝突,但此後阿塞拜疆總統埃里奇別伊的大阿塞拜疆主義疏遠了兩國關係,阿塞拜疆領導層因為泛突厥思想開始反對伊朗,並指責伊朗為亞美尼亞提供援助。伊朗此後開始支持亞美尼亞的領土訴求。
貿易
旅遊
文化
互設機構
亞美尼亞
- 駐伊朗大使館(駐地德黑蘭)
伊朗
- 駐亞美尼亞大使館(駐地埃里溫)
- 駐卡潘領事館
參考資料
- ^ 扎希爾·埃爾比克-安卡拉. 纳卡地区之战:为何伊朗支持亚美尼亚而土耳其支持阿塞拜疆?. Al Jazeera. [2024-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中文(簡體)).
- ^ 扎里夫称亚美尼亚领土的完整是伊朗的底线 | TRT 中文. www.trt.net.tr. [2024-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中文(中國大陸)).
- ^ 亚洲/伊朗 - 伊朗议员筹备亚美尼亚大屠杀百年纪念 - Agenzia Fides. www.fides.org. [2024-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 ^ 國際人權聯盟. E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eligious minorities in IRAN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4-22).
- ^ 希羅多德. 历史.
- ^ 色諾芬. 长征记.
- ^ Panossian, Razmik. The Armenians From Kings and Priests to Merchants and Commissars. United Kingdo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36. ISBN 9781850657880.
The Hellenistic invasion of Persia partially influenced Armenia as well, but Persian and local Armenian culture remained the strongest element within society and the elites.
- ^ Toumanoff 1986,第543-546頁.
- ^ 恰姆強, 米卡埃爾. Patmutiun Hayots i Skzbane Ashkharhi Minchev tsam diarn [世界之初的亞美尼亞史]. : 82 (亞美尼亞語).
- ^ Mission, Conversion, and Christianization: The Armenian Example, Robert W. Thomson, Harvard Ukrainian Studies, Vol. 12/13 (1988/1989), 41-42.
- ^ Kaegi, Walter. Byzantium and the Early Islamic Conque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96–197. ISBN 0-5214-8455-3.
- ^ 施玉宇; 高歌; 王鳴野. 第二章 历史·第二节 中古简史·三 突厥—塞尔柱克、蒙古—鞑靼等外族相继入侵时期的亚美尼亚. 列国志·亚美尼亚.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 2005 [2024-01-27]. ISBN 7-80190-7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 ^ Rayfield, Donald. Edge of Empires: A History of Georgia. Reaktion Books. 15 February 2013 [15 December 2014]. ISBN 9781780230702.
- ^ 施玉宇; 高歌; 王鳴野. 第二章 历史·第二节 中古简史·五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及东、西亚美尼亚被瓜分. 列国志·亚美尼亚.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 2005 [2024-01-27]. ISBN 7-80190-7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 ^ 施玉宇; 高歌; 王鳴野. 第二章 历史·第三节 近代简史·一 东亚美尼亚归属俄国. 列国志·亚美尼亚.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 2005 [2024-01-27]. ISBN 7-80190-7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7).
- ^ Hovannisian 1996b,第386–387頁.
- ^ Curtis, Glenn E.; Hooglund, Eric. Iran: A Country Study: A Country Study.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27. ISBN 978-0-8444-1187-3.
- ^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我對祖國的職責》,商務印書館,1977年
- ^ Iran - Bilateral Relations. www.mfa.am. [202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9) (亞美尼亞語).
- ^ Croissant, Michael P. Armenia-Azerbaijan Conflict: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Westport, CT: Praeger. 1998: 15. ISBN 0-275-96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