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

座標46°45′29″N 130°22′42″E / 46.758032°N 130.378459°E / 46.758032; 130.37845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正門和衛星接收天線

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中國氣象局設立的四個國家級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之一,其餘三站位於北京廣州烏魯木齊,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處理系統還包括喀什分站和瑞典基律納[1][2]。衛星站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西南部郊區轄境四豐山水庫北側,毗鄰哈同高速公路,地址為佳木斯市郊區中山街2008號[3]

概況

綠樹掩映下的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衛星接收天線

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始建於2007年8月8日,建設由佳木斯市氣象局承擔,佳木斯市委和市政府給予支持[4]。2008年5月27日上午11時02分,風雲三號A衛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與此同時,佳木斯衛星站全面啟動,並於2008年5月29日上午10時16分39秒成功接收第一張衛星雲圖[5]

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是國家級五類艱苦台站,總占地面積為75542平方米,已投入使用業務及其他用房總建築面積為6788平方米。衛星站內設四個科室,由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黑龍江省氣象局共同管理,業務運行及工程建設接受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指導[4][6]

衛星站重視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生態型台站,站內植被覆蓋率達80%,生長着千餘株各類喬木灌木。衛星站也是貓頭鷹松鼠等四豐山野生動物的棲息地[3]

選址和建立

1988年9月7日,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衛星搭乘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升空。極軌氣象衛星的應用重點是及時獲取衛星觀測到的中國及周邊地區的數據,而地面站接收數據的範圍有限,衛星與地面站的仰角大於5度時才能夠接收數據。中國幅員遼闊,為擴大數據接收範圍,早在風雲一號A衛星發射之前就有了在中國東、西、南三個地點各自建設數據接收站的規劃。在綜合分析了站址的電磁環境、氣象、地質、供電、供水、交通、通信以及生活保障等條件後確定了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東)、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西)和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南)三個站點。以這三地為中心分別畫圈,整合起來就能構成一個覆蓋中國及周邊的接收區,衛星過境時經過哪個站就由該站接收數據[7]

2008年,中國極軌氣象衛星進入「風雲三號」時代,數據量較風雲一號大增,而且數值天氣預報對數據時效性要求較高。在這種情況下,佳木斯被選中建立新的衛星地面站,主要原因是站址佳木斯位於中國東北角,數據接收範圍較北京而言往東、往北外推了不少。北京奧運會前夕,風雲三號A衛星成功發射,在這顆衛星的數據接收方面,佳木斯站就正式替代了北京地面站[7]。因此,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是作為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一期工程的組成部分而建立的[8]

業務

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的主要業務是地面直收氣象風雲系列衛星資料。衛星站現在可連續接收的衛星包括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三顆(FY-3B、FY-3C和FY-3D)、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中國碳衛星、歐洲極軌氣象衛星MetOp-B英語MetOp美國極軌氣象衛星NPP[9]。衛星站還有風雲二號風雲四號靜止衛星測距的副站業務[6]

衛星站在收集衛星資料的基礎上發展了氣象和生態遙感以及碳匯觀測業務。衛星站收集、質控、上傳和共享觀測數據,並將其應用於氣象預報、積雪監測、秸稈焚燒、農作物長勢監測、水情監測、林火監測、沙塵監測等多種領域,在農業、林業、環保、交通、氣候等方面為佳木斯市乃至黑龍江省提供數據服務[10]

科普

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站是佳木斯市乃至黑龍江省重要的氣象和航天科普知識宣傳基地。2013年5月19日,衛星站根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黑龍江省氣象局和佳木斯市科技局的安排,組織了以 「空間天氣與人類活動」為主題的科技周系列宣傳活動,邀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王華寧研究員在佳木斯大學為部分師生及氣象衛星工作者作了專場主題報告。活動還邀請了佳木斯技師學院兩個系五個班百餘名師生前往衛星站實地觀看氣象衛星工作流程並進行科普講解[11]

衛星站中的科普展廳建成於2015年12月。與其他科普展廳不同,該展廳中的衛星天線發射塔基、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等模型全部由站內職工利用廢舊物品親手搭建,例如用廢舊木板、鋁管等搭建成模型主體,用廢舊藥瓶、玻璃膠管以及礦泉水飲料瓶製成零件[12]

2017年4月20日至24日,衛星站圍繞「中國航天日」主題「航天創造美好生活」,面向社會公眾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動,接待來自佳木斯北大實驗幼兒園、樂高機器人學校、佳木斯市第七中學的師生200餘人前來參觀。科普內容主要有中國航天事業、氣象事業發展成就以及氣象衛星工作的基礎知識,重點是氣象衛星和遙感衛星的應用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地方氣象事業發展的突出貢獻[13]

參考來源

  1.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简介.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7). 
  2. ^ 我国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处理系统形成五站一中心格局. 中國政府網. 2013-01-22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3. ^ 3.0 3.1 魏迎. 一木一人生,一星一未来. 黑龍江省氣象局. 2017-03-22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4. ^ 4.0 4.1 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 黑龍江省氣象局.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5. ^ 陳衛星. 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全面启动并开始运行. 中國氣象局. 2008-05-30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6. ^ 6.0 6.1 謝曉丹. 佳木斯市委书记徐建国到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调研.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2018-06-20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7. ^ 7.0 7.1 盧健. 地面站“四条好汉”诞生记. 中國氣象局. 2017-04-25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8. ^ 全省第一个 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奠基. 黑龍江日報. 2007-04-30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9. ^ 袁長煥; 車輝. 黑龙江构建“一室一山三站两中心”生态气象新格局. 中國氣象局. 2019-07-25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10. ^ 袁長煥; 呂明佳. 张庆伟在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调研. 中國氣象局. 2018-09-07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11. ^ 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开展“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主题科技周活动. 黑龍江科技. 2013-05-23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12. ^ 劉晶; 魏迎. 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科普展厅建成. 黑龍江省氣象局. 2015-12-22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 
  13. ^ 陳榮; 陳健. 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开展航天日科普宣传. 中國氣象局. 2017-07-24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5).